APP下载

基于情绪管理ABC理论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2014-08-18

文教资料 2014年5期
关键词:信念个体情绪

刘 茜 王 凯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广西 桂林 541004)

1.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处于青年成长的高峰期,是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情绪丰富,热情但容易冲动,创造性强但自控力弱。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则案例引发许多思考:班上一位学习成绩良好,参加活动积极,但家境普通的外地农村女学生,突然在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情绪失控,主要表现为言语混乱,时常自言自语,精神亢奋,易怒。从班长电话中获知该情况后,笔者安抚学生情绪后便立即召集宿舍学生询问是否发现该学生最近有异常表现,得知该生一周前已有征兆,但在当晚思修课上观看完“马加爵事件”视频后情绪反应异常强烈。笔者随后判断情况紧急,认为该生有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的可能,决定向党总支副书记汇报并立即赶赴现场等待指示。后经学院领导决定,由学工处心理科李老师和笔者一同到学生寝室进一步了解其病情并留宿该生寝室,确保所有人员安全。与此同时,电话联系该生家长告知实情,并要求其立即赶往学校,家长表示配合。次日清晨,在院学工处领导、老师和舍友的陪护下,该生被送往我市某一三甲医院心理科进行检查治疗,初步诊断是由于长期学习压力过大、加之家中父母年迈,该生又是家中的独女,生活压力交织,导致该名学生患上急性精神障碍,建议办理休学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由于进入大学校门后,学生面临新生活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和择业应职等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情绪很容易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握大学生的情绪变化,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在前面,扫除大学生的情绪障碍,实现大学生情绪优化管理及校园稳定和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2.情绪管理ABC理论的内涵

情绪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的管理理念。大学生情绪管理特指针对在校大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是一种研究大学生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协调和互动等方面内容的现代管理方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创建了情绪管理ABC理论,为构建大学生心理调控系统提供了全新视角。

2.1 ABC理论的定义

ABC理论,即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引发个体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非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诱发事件所持有的信念和解释。在该理论模式中,A(Activatingevents)指诱发事件,B(Belief)指个体对诱发事件的信念和解释,C(Consequence)指特定情景下的个体情绪和行为结果。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个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是由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ABC理论则强调,个体自身持有的认知和信念(B)才是导致个体情绪和行为结果的根源——不良情绪产生的整个流程为A→B→C,而非A→C。在实际生活中,若个体长期持有不合理信念就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严重者会产生心理障碍;反之,若个体平日注重对自身合理信念的培养和树立,则会在困境面前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以此保持身心愉悦,从而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运用艾利斯ABC理论化解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会与头脑中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和挑战,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提高自身情绪感知能力和角色认知水平。

2.2 ABC理论的操作方法

首先,指出个体当前存在的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认识到为什么会造成现在的后果,使他们意识到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惑之间的关系。

其次,使个体明白自身要对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情绪困扰负责,并且他们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再次,向个体罗列其内心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逐个进行分析辩论,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那些信念是不合理的,进而使其放弃持有此类信念,产生认知层次上的转变。

最后,引导个体运用新树立的合理信念思考问题,不断促进其思维自动化的形成,最终形成情绪调控的条件反射。

完成以上四个步骤,个体内心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由此引发的情绪困惑会渐渐消除。经过长期训练和培养,个体将学会以合理思维方式取代不合理思维方式,因而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扰。

3.情绪管理ABC理论的具体实施

3.1 了解大学生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是实施ABC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刚刚步入成年,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容易出现各种不良信念,影响情绪表现,进而导致心理困惑、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表现为:

3.1.1 绝对化的思想观念。

绝对化的思想观念是指以个人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的观念。这样的观念通常绝对化地要求事情按照自己预期的结果发展。然而,现实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所呈现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就会感到无法面对、难以接受,继而产生较大的情绪困扰。大学生若持有绝对化的观念,便会时常预设:“考试我一定要考多少分”,“我一定要成功”,“我应该获得人人的喜爱”,“我的言行举止都应该得到别人的赞许”等。采取这样绝对化的观念看待事情,便会无形中给自己增加压力,容易造成情绪不稳定,压抑感、挫败感随之而来。

3.1.2 片面化的思维方式。

片面化的思维方式是指对某些特例加以放大,以一当十、以偏概全的思维表现。比如,用自己一次失败的事件评价自身的整体能力和价值,进而导致自卑自责等消极情绪;对他人存在的缺点无限放大,一旦出现小的差错便进行强烈指责,导致双方沟通不畅,互相产生敌意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放大,将社会的阴暗面放大到整个社会,由此产生厌世、恐惧、绝望等情绪。

3.3.3 定式化的思考逻辑。

定式化的思考逻辑是指对某一类事件的看法和处理方式采用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思考。例如,认为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决定了他现在的行为方式,并且这种影响是牢不可破的。从前做过某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便认为相似的事情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会理想,逐渐形成不思进取、不敢尝试等畏惧和退缩心理;认为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很难改变的,关系永远比能力更重要,弱小总是被强大欺负,这样会产生悲观、抑郁、逆反等消极情绪。

3.2 分析大学生不合理信念产生的原因是实施ABC理论的关键

3.2.1 学校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最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迅速。然而,许多高校教师由于忙于日常教学和科研,常常忽略对大学生情绪变化的关注。尤其是一些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对于如何识别大学生不良情绪并加以科学引导和教育缺乏认识和处理方法。有时工作方法过于简单,不太顾及学生的情绪,教育艺术欠缺。另外,大部分高校都未能为在校学生获取情绪管理的知识和方法提供必要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学生情绪自主管理能力不强。

3.2.2 家庭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情绪状态塑造的第一环境。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情绪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的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的生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对子女的期望值等。例如,某些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容易与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产生隔阂,导致内向、不合群、极端等性格,情绪上更容易波动;某些出生在家长制观念过强家庭的学生,对父母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不理想而被家长训斥,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不如意或犯了一些小错误便诚惶诚恐,从而产生忧虑、畏惧等情绪。

3.2.3 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的价值观念层出不穷。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规范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情绪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

若不能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内涵,就容易使大学生在社会与自我的相互认知、相互协调和相互发展中产生心理冲突,导致适应不足。容易对整个社会失望,或者走上另一种极端,认为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走歪门邪道,不择手段,进而陷入情绪困扰。

我们认为,影响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最核心的是大学生主体的认知模式,这是导致大学生情绪困扰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信念,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是大学生情绪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3.3 树立大学生合理信念是实施情绪管理ABC理论的最终目的

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措施,使大学生负面情绪得到有效遏制和化解,帮助学生树立合理信念,既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有利于校园和谐稳定。

3.3.1 以人为本,重视大学生情绪管理。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仅是指导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思想,而且是保障大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不以学生为本,不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就没有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没有校园的稳定和谐。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各个部门,从学生管理人员到教职员工,从学习到生活,从设施到制度等各方面都要以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情绪为出发点,都要以避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为基本要求。尤其做学生工作,更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合理诉求,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

3.3.2 加强学习,丰富教师情绪管理知识。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首先必须掌握情绪管理的基本常识,只有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情绪管理,才能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关怀和干预。通过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开展知识宣传,集中学习,鼓励教师及学生管理人员进修相关专业等途径,使所有教职员工清楚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的事,更是所有面对学生的教职员工都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工作技能。

3.3.3 强化思维,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一个心理健康、情绪掌控能力强的人必然是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强思维能力人”。科学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同时影响着他的需求、动机和意志品质等。高校教师理应高瞻远瞩,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产生正确的认识和思想,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情绪自主管理意识。

3.3.4 家校联系,共同关注学生情绪健康。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家庭环境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以一种全方位、综合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绪健康状况。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重视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学生的关注,产生家校教育的合力。例如,定期与家长进行对话,通过电话方式或者借助每个学期寄发家长通知书的机会。一方面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尽量从正面向家长陈述学生的在校表现,树立家长和学生双方的信心。另一方面让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情况,全面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和情绪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情绪管理的教育和引导。

3.3.5 社会介入,开展专业咨询救助服务。

社会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情绪表现的重要途径。从社会咨询的专业角度介入,以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特征为起点,通过专业的价值技巧和理念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救助和情绪疏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状态,树立正确的信念。

4.结语

笔者亲身经历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和近年来各大高校发生的个别自杀事件都警醒我们:应给予大学生心理和情绪健康状况高度关注。情绪管理ABC理论给予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情绪调节系统启示,同时可作为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开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供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

[1]刘风兰.浅谈“合理情绪治疗”的理论与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2(07).

[2]刘海燕,郭德俊.近十年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4(03).

[3]吴杰.大学生的情绪调控与身心健康[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4]薛永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8(04).

[5]许斌,唐柏林.心灵的自我保健——艾利斯ABC理论对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构建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9(04).

[6]欧阳意,曾文军.运用ABC理论维护高职新生心理健康[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猜你喜欢

信念个体情绪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信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