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研究

2014-08-18张静刘瑞宁闫玉娟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建设角色定位

张静+++刘瑞宁++闫玉娟

摘 要: 社会的和谐,源于社区的和谐;社区的和谐,凝聚于文化的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区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小社会的大文化,内容多姿多彩,表现形式由浅入深,功能远大高深,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当规划者、指导者、协调者、开发者、投资者、倡导者、服务者、宣传员、监管者、文化市场的培育者、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者等多种角色;政府还应进一步系统开展好社区文化资源调查;深入做好社区文化体制改革;激发社区社会组织活力;加大社区工作人员培养力度等。

关键词: 政府; 角色定位; 社区文化; 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 G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2-0030-06

Research on Role of Government i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ZHANG Jing , LIU Rui-ning , YAN Yu-juan

(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Social harmony originates from community harmony; community harmony comes from cultural harmony.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must promote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as well as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Community culture as a kind of subculture is the big culture in a small society, with colorful contents, forms from the elementary to the profound, and advanced function. The gover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ulture should act as planners, mentor and coordinator, developers and investors and regulators, advocates and server, propagandis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ers, core values, and cultural market. It is essential for government to do cul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on further developing a system; Further complete the community cultural system reform; and accelerate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y work.

Key words: government; fixed position; community cultur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部署,陕西省政府发出了“文化强省”号召,西安市政府要打造“世界文化之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强国、文化强省、世界文化之都,这些均彰显了文化之魅力。社区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文环境、价值观念、行为习俗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称。社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一种,植根于社会最基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社区是社会的组织细胞,是社会稳定的根基,能不能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强省”,能不能打造“世界文化之都”,社区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

我国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由我国政府倡导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为宗旨,以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初始的研究侧重于城市社区的基础文化设施即硬件建设,集中于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相对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社区居民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培育。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大力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此,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城市社区普遍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了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使社区文化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同时注意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但从总体看来,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依然是偏重于表层和硬件,深层次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诸如如何系统性地推进城乡社区文化建设,如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社区文化,如何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中,以及如何更深层次构建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和增强社区文化实力以及竞争力等,依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主要结合陕西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从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社区文化基本界定、陕西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分析、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任何问题的有效研究,必然有其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任何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必然有其理论依据。本研究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理论指导,并从行政管理理论、社会角色理论、社区建设理论等方面寻求理论支持。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的伟大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战略部署,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求“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 这些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社区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又是社会最基层的草根文化,其建设状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社区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带领全民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的天职。

(二)保卫、建设、服务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行政管理理论告诉我们,我国的行政管理担负着三种主要职能:保卫、建设、服务。在三大职能中,和社区管理相关的比较重要的有建设、服务两大职能。按照行政管理理论,我国政府的首要职能就是要率领全国人民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这正是党的十八大“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行政管理中的文化建设职能就是要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科教文卫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扶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建设职能包括规划指导、政策监督、资金配置、服务协调等方面。可见,用规划指导社区文化、以政策规范社区文化、用资金支持社区文化、以服务协调社区文化,是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之必须。

(三)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角色,本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后来逐渐发展形成角色扮演理论。角色扮演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法人或个人正是通过扮演社会角色来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规范,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根据社会角色扮演理论,我们可以推理,观众在评价一个演员演技好坏时,主要是根据该演员的表演是否符合剧本对剧中人物的要求。以此类推,公众对社会角色在进行评价时,主要看其是否履行了社会所赋予的角色要求。如社会赋予老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要求不同,老师要树德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则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如果老师和学生不能按照社会赋予的角色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则会“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如果社会成员不能按照社会角色规范自身行为,则社会就失去了秩序。政府作为社会中的关键角色扮演者,“政府只有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才能真正发挥和凸显自己的作用”。[3]

(四)社区建设理论是指导社区各项建设的基本理论

社区建设理论是由一系列相关社区建设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于一体的社区建设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社区建设相关理论知识、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国内外社区建设实践经验和模式、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服务建设、治安建设、环境建设以及新型社区建设等。[4]社区建设理论告诉我们,随着我国单位制社会管理体制的瓦解,“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尤其是大量下岗、失业、退休人员和流动人口聚集于社区,人们的生活空间、行为模式、利益格局、思想方式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变,导致各种利益冲突与矛盾集中于社区,社会管理重点向社区转移。发动社会各方力量,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化解矛盾、协调利益,保证社区成员和谐相处、安居乐业,便成为社会管理现实和长期任务。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对城市居民生活的方便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倡导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建设理论日趋成熟,并成为指导社区各项建设的基本理论。

二、不同视域下的社区文化审视

有人说,如果把人类文化比作一个大树,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就是大树的根,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就是大树的树干,而社区文化就是大树的枝叶。[5]为了进一步把握社区文化,以使我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更具操作性,我们从不同视域对纷呈繁艳的社区文化作以审视。

(一)社区文化内涵的见仁见智

关于社区文化的涵义,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常见的有五种说法:(1)生活方式说。认为社区文化是包含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统称。前者主要是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的方式,后者主要包括人们的价值结构(追求、期望、时空价值观)、信仰结构和规范结构(风俗、道德、法律等)诸方面。(2)社区特色说。认为社区文化是通行于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行文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3)广义狭义说。广义的社区文化认为,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4)文化活动说。认为社区文化是社区的文化活动,包括艺术活动、课堂学习、剧院演出、节日庆典、反种族主义和宽容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教育、环境美化、文物保护和旅游等。该理论认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同许多文化机关有关,如图书馆、艺术博物馆、剧院、公园、娱乐场所、社区艺术中心、少数民族聚居中心、动物园、植物园等。(5)群众文艺说。认为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社区中的反应,是地域性的群众文化,社区文化体现了社区居民的价值取向、道德评价和情感色彩,一旦被居民所认同,便会对社区居民有一定的约束力。[5] 以上观点,不一而足,可以说,有多少个社区文化研究者和实践者,就有多少个关于社区文化的解释。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社区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财富、精神活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社区的各种物质表征、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公共道德以及学习、交往、娱乐、健身、休闲、审美等活动。

(二)社区文化是小社会的大文化

社区是区域性小社会,是社会的基元。随着我国后单位社会的到来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未来的社会将是由一个个社区所构成的单元型社会,社区将成为整个社会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在社区建设中呈现个性,构成社区的独有特色并为社区发展提供方向指导的社区文化,各社区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一个个独有的社区文化个性和共性的融合,汇集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文化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就要体现个性,但个性不可能离开共性而独立存在,社区文化是小社会的大文化已成为人们共识。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责任,就是要结合自身区域的自然、历史、人口、生活方式、民俗习惯、价值判断等,发扬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奇花异草,为社区文化增添奇葩,为社会文化增色添彩。

(三)社区文化内容多姿多彩

依据社区文化内涵的不同见解,可以认为,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涵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内容视域归类,有环境文化、民俗文化、文艺文化、体育文化、教育文化、社区精神文明等。社区环境文化是社区物质层面的区荣区貌,涵盖社区的建筑物结构、保洁绿化、景观设计、自然环境保护、各种文化设施、宣传栏等,属于社区文化的表层文化,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第一感受,也是人们评价社区好坏的第一指标,它对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精神气质等起重要作用,是衡量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社区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社区居民的风俗和生活习惯等,它是历史的传承,是社会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的具体表现。社区文艺文化是社区成员从事的文学艺术活动,有雅俗共赏、自娱自乐的特点,属于休闲文化系列,是形成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主要途径,是社区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感化力等的集中反映,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社区体育文化以社区居民锻炼身体为内容的一系列体育设施和健身活动的总称,包括大众健身和竞技比赛,目前已从单一的健康需要发展成为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多种目的于一体的复合文化。社区教育文化是社会机构教育的补充,是社区在社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承担的在社区内部进行的幼儿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等,它是随国外教育理念传入我国而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在社区的具体实践,对社区精神文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社区精神文明是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一种积极向上、充实乐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融为一体的一种状态,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区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区的具体践行。

(四)社区文化功能远大高深

社区文化作为现代管理理论,它是社区的“上层建筑”,一个社区一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就会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社区文化的功能可归结为娱乐健身、认知教育、传播信息、关系整合等主要方面。通过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文体活动,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知识竞赛、法律咨询、专题讲座、典型报告、观摩学习、文艺会演、座谈交流、墙报黑板报、健身健美等形式,进行社会科技知识再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通过举办社情咨询,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可以使居民从中得到有益的资讯,受到思维启发;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可有效地整合一些失衡的干群、夫妻、父子、婆媳关系;通过理想、前途教育可以整合一些消极、失衡心态;通过演唱宣传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可以整合一些失调行为,特别是社区文化注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进一步密切党群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促进社区的安定团结。

(五)社区文化表现形式由浅入深

对于社区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人认为有三种,即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行为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6] 有人认为有四种,即在三种文化说的基础上加入了浅层的行为文化。我们认为,四种子系统构成理论更具有操作的可行性。表面的物质文化是社区文化的外在形象;浅层的行为文化,是社区各种文化活动的总概括,是社区文化的动态反映;中层的制度文化是与社区建设相适应的各种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是社区建设者和社区居民所遵循的各种规章,是行为指南;深层的精神文化是社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社区倡导、居民认同、并能为社会公众所理解的群体意识,是支撑社区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社区文化的四个层次相互渗透、紧密关联。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是外壳,制度文化是关键和保证,精神文化则是社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三、社区文化建设基本现状——以西安市为例

全面梳理社区文化建设现状,有利于把握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居民对“社区文化”内涵的了解度、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参与度、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居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意见建议等。我们采取随机抽样,对西安社区文化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得出结论。

(一)社区文化建设初具成效

1. 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初具规模。截止2012年底,西安市共有社区782个,比2010年的575个增加了207个,增长率为36%,比2004年的558个增加了224个,增长率为40%。2010年底,西安城市社区共有575个,其中高新区8个、新城区90个、雁塔区85个、未央区49个、莲湖区99个、碑林区103个、灞桥区30个、临潼区21个、长安区24个、阎良区20个、户县21个、蓝田县5个、周至县12个。根据我们从西安市基层政权处获得的最新资料,2012年底的782个社区中,其中高新区13个、新城区105个、雁塔区125个、未央区96个、莲湖区130个、碑林区103个、灞桥区40个、临潼区37个、长安区39个、阎良区23个、户县20个、蓝田县9个、周至县14个,外加高陵县8个、沣东新城17个,经开区3个。即使不加进后三个共计28个,2012年底也有社区754个,比2010年增加179个,增长率为31.14%。增长幅度较高。

大多社区有比较丰富的文化设施。调查得知,26%的社区有图书馆,60%的有报纸宣传栏,32%有综合性多功能的活动室,32%的有棋牌室,22%的有体育场所。

2. 社区文化建设居民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调查数据显示,64%的社区居民认为自己的小区是文明小区,只有12%的人认为不是,也有24%的人对自己小区的文明程度不清楚。这说明占多数的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在小区的人文环境是满意或基本满意,只有少数居民不满意,这从总体上反映了西安市在社区文明建设方面,得到了大多居民的认可。大多社区有文明公约或居民守则。调查显示,59%的社区建立有文明公约或者守则,只有14%的还未建立,27%正在着手制定。

3. 社区文化活动居民参与度较高。对于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大家的意见各有不同,但愿意参加的人数和看具体举办活动而定的占80%以上。愿意的占43%,看具体举办的活动而定的占38%,无所谓的占11%,不愿意的仅占8%。说明大多数居民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4. 社区文化活动需求形式丰富多彩。在社区中居民最喜爱参加哪些社区文化活动上,其中文艺表演占22%;各类培训、讲座占18%;健身、体育游戏类占35%;球类、棋类占20%;书报阅读、影视娱乐占26%;其他内容占9%。反应了社区居民不仅有参与社区活动的愿望,而且文化需求内容丰富多彩,这一需求现状能否满足,是对今后社区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

5. 居民最喜欢的文化类型为文艺文化。社区文化中最受喜爱的文化依次有文艺文化、体育文化、民俗文化、教育文化、环境文化、社区精神文明,其中民俗文化占17%;文艺文化占44%;体育文化占18%;教育文化占8%;环境文化占9%;社区精神文明占4%。社区居民中喜爱文艺文化的所占比重最多,占到44%,说明社区居民是最现实的,他们所追求的就是身心的愉悦和具体的文化类型。社区精神文明比例占4%,并不表明精神文明不是他们所追求的,这恰恰反映了社区居民感性的一面,他们更追求看得见的、具有具体形态的文化类型。

6.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主体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调查显示,被认为是社区居委会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相对较多,占调查总人数的45%,也就是说接近半数的人所了解的组织者是社区居委会。这也符合社区文化建设实践,说明居委会已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组织者,而自发进行社区活动的人也占总人数的20%,说明很大一部分居民还是很愿意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的。其中政府,社会工作站占7%,物业管理公司占19%,其他占9%,但最终可以认为社区居委会为主要组织者。居民喜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区居委会任重而道远。

7. 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指导作用。关于“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调查,认为政府起指导作用的占44%,认为是直接安排社区文化活动的11%,认为起督促监督作用的占22%,认为是倡导者的占23%。从这项数据可以看出来,占半数以上居民认为政府是起指导作用、督促监督作用和倡导者,认为政府是直接安排社区文化活动的人只占少数,这也说明政府工作有一定的瑕疵,导致居民搞不清政府到底具体做些什么工作。

(二)社区文化活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

1. 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频率有待加大。在调查社区是否经常开展一些社区文化活动时,我们得到如下数据:很少举办此类活动的比率占到了41%,不定期举办的占到了26%,从不举办的则占到了20%,从中可知,社区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这是应该引起相关各方思考的问题。

2. 社区文化建设宣传力度应该加强。多数居民对社区文化内涵了解不多不深。对于社区文化的内涵,几乎没有人能较完整的回答。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有50%的人回答了解;有41%的人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有7%的人不清楚。说明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多作宣传推广,这样才能够使“社区文化”这一理念被人们接受并在心目中扎根,这将有利于今后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3. 管理层重视和政府扶持是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关键一步。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调查选项中,认为管理层应提高社区文化重视程度、增建相关文化设施占42%;认为政府应加强对社区文化的扶持,提供资金补贴的占38%;认为社区居民应提高社区文化意识的占31%;认为应形成文化特色的占24%。可见,社区管理层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支持,成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的关键。

四、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通过以上对社区文化相关理论的探讨、社区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当扮演好社区文化建设规划者、指导者、协调者、倡导者、监督者、投融资者等角色。

(一)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规划者

政府的规划者角色既是社区环境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表层物质文化建设的需要。如前所述,社区环境文化,是社区物质层面的区荣区貌,涵盖社区的建筑物结构、保洁绿化、景观设计、自然环境保护、各种文化设施、宣传栏等,属于社区文化的表层文化,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第一感受,也是人们评价社区好坏的第一指标。而社区环境文化建设源头上却非居民而能为之,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离不开开发商的投资理念和资金支持,这需要政府在城市规划与审定开发商项目时予以重视和扶持,只有政府制订有社区文化建设长期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社区文化环境建设才能够增加科学性、系统性,只有对开发商的建设项目规划严格审核,特别是对忽视社区环境规划和建设的项目不予批准,才能保证社区环境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二)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者和协调者

如前所述,从内容视域归类,社区文化是环境文化、民俗文化、文艺文化、体育文化、教育文化、社区精神文明等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需要社区居民和社区内所有单位参与的小社会中的大文化,不仅如此,要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因此,政府有必要成立一个由各相关政府部门和社区主任、居民代表驻地代为代表、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社会知名人士等所组成的领导机构。通过该机构,一方面政府将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规划和具体要求下行沟通传达,另一方面可以同时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取得各方的配合,促进社区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政府通过制定社区日常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居民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成为社区制度文化的制定者和行为文化的引导者。

(三)政府是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者、投资者

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设施,而文化设施除过开发商和驻地单位的投资外,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社区文化设施的投资和促使社区文化资源实现共享富有天职;另一方面,社区文化是一种群众性文化,需要众多社会组织的参与,政府有责任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培育社区文化组织,从而形成人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繁荣局面,时机成熟时,这些社会组织将承担起政府分化出来的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责,实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最终形成政府、驻地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和提升社区文化质量的良性运作机制。

(四)政府是社区文化市场的培育者

社区文化既是一种社区服务,又是一种文化消费;社区文化消费既是一种文化行为,又是一种经济行为;社区文化市场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社区文化经营活动既有利于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价值判断标准,又有利于培养居民的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准。更何况提供消费性服务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第三产业,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是消费就会有消费支出,消费品的提供者就应该有相应的收入回报,这既是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也是服务提供者现实成本付出应得到回收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社区文化建设实践中,从政府到社区,一旦涉及到文化经营则谈钱色变,文化经营被看成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其实,文化经营不仅能够调动组织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具有成就感,还是社区文化建设中资金来源渠道的补充。“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实践要求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要更解放一些,积极充当市场培育者角色,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并促成社区文化市场的形成。

(五)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宣传员和监管者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中,由于社区驻地企事业单位缺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社区社会组织也很不完善,加之社区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政府的心理,总体上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是很高,从而使得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居民参与水平普遍偏低,居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状况的改变,一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政府的倡导、宣传和监管对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尤为有力。政府应积极倡导、宣传和激励社区成员和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社区文化活动情况,并建立定期比赛、汇演、展览、奖励等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2]以引导并督促社区文化活动的深入展开。

(六)政府是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内涵的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实现中国梦,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需要弘扬中国精神,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动员人民广泛参与。[2]社区是社会的基元,没有社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培育与践行社区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居民的日常价值准则和生活实践,这正是社区精神文明所涵盖的内容。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文件,倡导、督促和检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积极健康的文化,引导居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引导居民慈善服务,组织居民互帮互扶、成立社区业余爱好社团等,培育居民彼此间的感情,为建立社区共同精神打下基础,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合作意识,培育价值共识。

五、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社区文化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如运作体制尚未理顺、参与度还未达到理想状态、社区核心价值观还未形成品牌、各方博弈机制尚未建立等等。为此,本研究认为,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政府目前至少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系统开展好社区文化资源调查

摸清情况,把握现状,熟知优势与劣势,当前的机会与威胁,是社区文化建设作出战略和策略选择的基础。调查的内容有物质层面的社区文化设施数量、环境饰品数量、文化语录展示牌数量等;行为层面的社区人才状况、社会组织数量、各组织活动频率、参与社区外社会事务频率、社区驻地单位参与社区活动情况等;制度层面上的政府社区建设基本制度数量、社区内基本制度数量、各社会组织活动规范等;精神层面的各社区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调查,应促使各社区对社区核心价值观进行概括浓缩,体会并把握自身社区文化有别于其他社区的特有特征。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定位,是社区文化建设更具目标性和方向性。

(二)深入做好社区文化体制改革

社区文化体制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体系与运作机制,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在社区文化建设实践中,我国许多地方创造性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较为有名的是上海、青岛等提出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二三四”管理体制。本研究认为,社区文化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可设置为:在市一级设立社区文化领导机构,在区一级设立社区文化指导和协调机构,在社区设立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建设服务集成机构和协调机构、取消街道办事处一级管理。这种“二二三”结构,简化了政府管理,可以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分明、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更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运作机制上,处理好社区文化建设中各方主体的博弈关系。目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有政府、开发商、社区自治组织、业主、物业公司、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其他驻地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这种主体多元化和各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职责的交叉性,势必形成主体各方因利益关系的博弈。博弈各方的关系处理,涉及到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通道的畅通与否。故必须寻求一个理想的多方博弈机制模型。有效的多方博弈机制模型的构建,关键在于博弈各方责权的划分,政府应在深度调查基础上,划分责权,只有责权分明,才能权为责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激发社区社会组织活力

社会组织又称社会中介组织,在西方称非政府组织(NGO)或非营利组织(NPO),我国称之为社会团体,简称社团。在发达国家,社会中介组织已经有了大规模发展,包括基金会、慈善团体、学会、研究会、促进会等。我国的社会组织尚处于成长初期,但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2]党的十八大充分肯定了我国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并为我们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指明了方向。

(四)加大社区工作人员培养力度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第一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我们的调查中得知,目前社区文化工作者素质普遍不高,大妈级退休或下岗人员占据相当比例,工作者队伍也极不稳定,这种状况极为严重地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加速社会工作者培养,不仅要在数量上,而且应同时从价值理念—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知识体系和实务能力等社会工作方法方面下大力气。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服务质量提升的先决条件,通过培养社区工作人员,使社区文化建设中人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

[3]李宏.新时期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J].现代经济信

息,2012 ,(10).

[4]张韧韧.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汪大海.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许苏民.文化心理的表层结构中层结构、深层结构[J].人文杂

志,1998.

[责任编辑:任山庆;校对:党 婷]

猜你喜欢

社区文化社区建设角色定位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机制构建研究
甘南藏区“和谐”社区文化构建
互联网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思考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浅析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NGO参与震后灾区社会资本重建的路径研究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