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效率动态演化——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书评

2014-08-15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技术效率理论

李 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亚洲经济增长“主要是来自于汗水,来自于更努力地工作而不是更聪明地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上并没有实现改变,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本的过度深化为代价换取的,企业的技术选择显现出资本替代劳动的偏差,技术路径逐步偏离了要素的自然结构。高投入和技术引进促成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低效率的体制约束下,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因此,除了创新资源的总量投入,创新效率更是中国在高技术产业创新建设过程当中要注重的问题。

李向东副教授新著《创新效率动态演化——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该书选择高技术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效率视角,首先在阐述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内涵、分析其动态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创新效率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创新效率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效率进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驱动模型。其次,测度和评价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静态效率的总体状况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创造性提出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四种模式和实现的可能路径。第三,采用DEA-Malmquist研究方法考察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动态效率变化情况,揭示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第四,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特征,寻找影响各地区创新效率收敛的因素。第五,运用SFA模型检验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外环境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提出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创新效率动态演化——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一书的成功之处很多,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研究选题新颖、意义深远

从创新效率的角度研究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新颖的视角和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建立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理论的需要

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技术密集是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征。所以,通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创新效率理论和中国的产业发展理论,夯实了国家及地方创新工程建设理论基础。

(二)有效地评价与监督中国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创新效率作用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测度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的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三)使创新效率理论作用对象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西方学者对效率理论的研究主要应用于经济领域,科技创新领域很少。该书仔细梳理了当前研究成果,对在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创新效率提升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这对于进一步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测评模型与方法,完善中国的创新效率测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开拓新的途径使经济差距不断缩小的需要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目前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资源禀赋、区域位置及国家政策等方面各有不同。所以,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寻求有效措施,缩短经济差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新增长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具有特殊的地位,经济增长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由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差异决定。[1-2]所以,能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差异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差异的成因,进而提出有效对策,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系统、创新性强

该书基于“总体水平—内部差异—差异变动趋势”的研究思路,以时间变化为研究轴线,运用多种实证分析工具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了更为全面、细致的测评,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集成创新

该书综合运用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创新理论、效率理论、演进理论和系统理论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产业创新系统的组成模块、功能,构建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模型;整合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模型,揭示高技术产业发展受创新效率作用的运行机制。这对于充分了解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和有效提升途径,为中国制定相应的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角度独特

以往研究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考察主要是从静态的、单方面的视角。静态研究得出的通常只是特定年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总体水平,不能反映效率未来变化的趋势;单方面的研究割裂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差异在地区和产业之间的联系,不能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作有效的对比,使研究结果单一,不具有说服力。该书基于“总体水平—内部差异—差异变动趋势”的研究思路,从系统的、动态的、多因素协同演化的角度分地区和产业两个方面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拓宽了效率理论在中观层面研究的视角。[3]

(三)研究方法全面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建立理论模型,又通过实践的检验;第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统一,通过大量实证分析作出规范性判断,做到定量更准确,定性更深刻;第三,案例与创新并举,既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又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研究指标符合实际

投入变量选用了能真实反映现实经济中当期和未来知识生产受R&D活动影响的R&D资本存量指标;在产出变量的选取上,选用了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的双指标形式,是对现实经济中创新产出绩效的真实衡量。

三、研究结论符合实际、政策针对性强

第一,结论发现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差异是导致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静态效率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其中规模效率发挥的作用更大。这意味着中国在关注高技术产业规模效率改善的同时,要促进纯技术效率的提高,要在制度创新和管理水平提高上下功夫。

第二,通过分析动态效率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考察期内是提高的,创新效率变化的改善是提高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没有发挥出作用。这说明,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想在短时间内的技术突破有一定的难度,国家的重视使得反映制度创新和管理水平的创新效率变化方面反而提高的更明显了。[4]这也启示,中国在关注研发创新效率改善同时,要进一步的增加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前沿技术的进步。

第三,全国总体及中部地区存在着和绝对收敛的趋势,而东部和西部地区绝对收敛趋势并不显著;全国和三大地区的条件收敛在显著性1%下通过检验,但全国总体及中部的条件收敛因素为科技劳动力资本,东部地区的条件收敛因素为高技术资本累积,而西部地区的条件收敛因素则为科技劳动力资本和高技术资本累积,政府资助却不是任何地区促进创新效率显著收敛的条件因素。[5]这也启示,对不同地区有针对性地提高科技劳动力资本水平,增加高技术资本累积可以缩小地区间的技术差距。研究还发现,纯技术效率改善是促成创新效率收敛的显著因素,对创新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政策制度的差异是造成中国三大地区经济、科技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第四,研究产业创新系统外环境因素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效率改善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资助和金融机构支持都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对行业的负面作用不显著;国际贸易出口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地区和行业的改善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产业规模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地区的改善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行业创新效率正向作用不显著。外国直接投资(FDI)有助于中国高技术产业行业创新效率改善,所有制因素却与之相反。这表明,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可通过政府减少干预,增加产业规模和出口额,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选择合适的国有资产规模和增加引进外资数量等手段实现。

总之,该书是一部系统深入研究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内涵、作用机制、演变与外环境影响因素的学术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肯定和推介。目前,中国正处于高投入低效率粗放发展模式到提升质量为主的新阶段,因此,中国在高技术产业创新建设过程当中,更要注重创新效率的问题。《创新效率动态演化——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的正式出版正当其时。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Prescott,Edward.A theory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8(3):525-551.

[2]刘凤朝.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J].管理评论,2011(11):43-47.

[3]李向东等.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2):52-61.

[4]余泳泽.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科学,2009(4):62-74.

[5]岳书敬.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经验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8(5):13-18.

猜你喜欢

高技术效率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