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路径探析

2014-08-15赵晓兰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育人管理工作

赵晓兰

(扬州大学 学生处,江苏 扬州 22500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思想上进一步解放,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同时一些西方不健康思想、思潮也涌进来。现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人们思想和文化多元的呈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冲击最大、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青少年和大学生们。[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高校要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新形势下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点,结合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针对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新特点,研究和切实解决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为确保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最基本的管理保障。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特征

(一)90后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对象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90后作为独生子女,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与以往的“70后”、“80后”的大学生有着明显的特征性差异:他们思维活跃,但过于自我,合作意识薄;他们从容乐观,但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弱;他们自信心足,但目标缺失,认知能力低;他们敢于尝试,但缺少耐挫性,抗挫能力差。高校一部分大学生身陷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调节能力不强的学习困境。管理这些个性差异的大学生时,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工作,以管理工作创新为切入点和着眼点,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管理模式

随着90后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后,针对学生存在过于自我,个性发展突出的特征,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能按照同一个规格和方式进行管理,学校必须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多层次、灵活性的管理模式。[2]因为学生的差异性很大,学生需求也不尽相同,为此,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需要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管理模式,创新就成为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和方法的选择。

(三)网络媒体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加快,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而且影响最大、接受最快的就是当代的青年人,90后大学生更是首当其冲。今天的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去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在给大学生们增加知识的同时,又使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和多元化,这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也是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实效性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说教法为主,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所以管理工作的效果不佳,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两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该发挥主渠道作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学校对“两课”的教学并不重视,“两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一些高校,“两课”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单调,枯燥乏味,缺乏方法上的创新,同时,与大学生的现实思想实际结合不够密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能真正地被理解,不能很好地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发挥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主阵地的作用。[3]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整体性

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是通过各系部的学生管理部门和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共同管理,横向的管理部门是系部学生管理部门,纵向的是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管理,两者往往既有交叉管理,又有重复管理。但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缺乏整体性的统一管理,形成合力不够,并没有形成从管理目标——管理方案——管理过程——管理效果——管理反馈等一个完整体系。各种学生活动往往缺乏创新和理论支撑,容易形成学生管理的活动安排不科学,使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筹协调的安排,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和制度还不完善。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人文关怀

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往往注重刚性管理,缺乏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得不到位。虽然在文件中和制度上,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深入,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贯彻执行还不到位。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现实思想、生活上的需求与学生管理要求的矛盾、学生理想价值与现实要求的矛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学生管理工作中“事后管理”多于“事先干预”,往往采用就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管理方式。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路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和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加强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把以人为本思想在学生管理制度体现出来,用好用活,把传统管理由“管事”向“管人”转变。因为高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具备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他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具备一定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掌握了解和跟踪,这就要求大学生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自觉地遵守校纪校规,养成勇于进取,敢于创新,敬业好学,勤劳节俭,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习惯。同时,要用信念来指导大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去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才能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上个新台阶,才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4]

(二)实行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育人

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全员育人机制,强化管理育人意识,使学校教职员工都参与到管理育人的进程中去,让管理育人的理念贯穿到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使两者相互促进,共通相融,以充分体现学生管理全程育人的要求。通过管理育人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构建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使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系化、具体化,使学校素质教育的理念、内容、活动和成效得到全面实现,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评价机制

学生管理工作评价机制主要应围绕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要以围绕学生管理各方面工作评价为主,并以此为标准去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手段和方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把它作为指导工作提高水平的一种自觉追求。重视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教育理论学习和理论素养提升,这对提高和指导学生管理工作评价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隐性特点。学生工作千头万绪,管理者要做好评价工作,就要有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精神,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评价的水平。

(四)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功能

学校应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其目的主要用来约束那些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使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良好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好地顺利成长成才。文化管理能更好地诠释管理育人的真谛,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文化管理是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以文化人、管理育人的层次提升。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文化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正常运转。同时,让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处处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人文关怀,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在良好的文化管理育人氛围中陶冶情操、激发潜能。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方面应多从文化管理层面上考虑,合理引导大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既展示了自我价值,又实现了自我管理。

[1]季跃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放式学生管理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45-147.

[2]常虹虹.浅谈学校党建工作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7):126-127.

[3]曾繁雄.从就业导向角度谈高职学生管理工作[J].职教论坛,2012(14):65-66.

[4]权迎.学校文化育人模式实施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129-130.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育人管理工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