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新探

2014-08-15虹,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课程

兰 虹,宋 晶

(1.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黑龙江红色资源,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与敌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切崇高的精神以及物质载体的总和。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本土高校的教育资源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

一、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必然性

(一)红色资源形成时代久远

红色资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发展、丰富,但目前教育功能较强的红色资源大多形成于新民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初期,距离现代生活较为久远。生长于90后的大学生没有过亲身的经历,缺少认识的主动性,使得这些资源与他们的生活难以结合。例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历经十四年同日本法西斯进行了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铸就了“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东北抗联精神距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跨越无疑给这些红色资源筑造了一堵历史之墙。因此,红色资源必须要通过转化来赋予时代感,消除时间上的隔阂,把历史资源变为优质的现代教育资源。

(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

在抗战年代,特殊的国情让中国人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足迹遍布了全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等各具特色的奉献与奋斗精神点燃了全国各地建设者的激情。革命遗址、光辉事迹遍布全国各地,数不胜数,这使得红色资源的分布呈现出“广”与“散”的特点,制约了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实现。因此,通过现代教育手段与技术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是一种必然。例如,黑龙江由于其背靠苏联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之间联络的“红色通道”。身处学校的学生不可能重走红色通道,但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与光电手段,将红色通道呈现在学生眼前。这不仅解决了时空距离而且还能增强红色资源的吸引力。

(三)红色资源承载的精神内涵与物质载体过于传统

红色资源形成于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外敌入侵、敌强我弱等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内涵,例如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变得暗淡无光。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到攻坚阶段,贫富差距的扩大、贪污腐败的猖獗、生态环境的恶化、国外社会思潮的引入,冲击着人们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通过转化延伸红色资源的现代思想价值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大部分红色资源要么以遗址、景点、图片的形式承载,要么是人们对红色事迹的口口相传,这些载体相对于科技越来越现代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而言,显得过于落伍,无法吊起学生的“胃口”。因此,必须要通过转化创新红色资源的载体,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二、黑龙江红色资源转化注意的问题

(一)贴近学生实际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高科技、现代化、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而黑龙江红色资源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运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缺少时代感与适用性,起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黑龙江红色资源的转化必须要遵循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即转化要符合学生心理、适应学生需求、解决学生具体问题。

首先,要贴近学生心理诉求。“填鸭式”的传统说教方式让很多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避之唯恐不及。其原因主要在于思政工作者单向的教育思维导致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忽略了受教育一方的主观意向和主动性。因此,黑龙江红色资源的转化必须要先做好调研工作,了解学生生活状态,掌握思想动态,满足学生心理诉求。其次,贴近学生生活。当代大学生思想前卫却把理想信念束之高阁,喜欢接受新事物却埋藏了历史使命,他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下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成才。红色资源的转化要迎合这一变化,依据学生的喜好、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在转化过程中让红色资源的功能由小见大,由点到面的实现。最后,解决学生问题,包括实际问题与心理问题。任何一种理论的诞生都是为了实践,同样任何一种观念的培养也是为了指导实践。随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功利心理愈来愈强,在转化红色资源时,必须以解决学生问题为目的,实现正确思想意识的积极作用,增强红色资源的适用性与吸引力。

(二)符合现代审美

教育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育应该让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有美的享受,因此黑龙江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必须要符合大学生的现代审美,既要追求外在形式的美,还要注重心理体验的美。

把道德和行为规范,革命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审美形式来达到认同的教化规律,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袖早在中国革命初期就已认识到。例如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及其战友们就创作了许多革命歌谣来进行革命动员。如“打土豪,分田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黑龙江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的转化需要探索新形式,但不要盲目注重现代色彩,迎合当下大学生的欣赏趣味,不论在何时何地形式美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2011年广电总局的官方网站上贴出了《关于2011年5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在通知结尾明确指出“个别剧目在表现抗战和对敌斗争等内容时,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类似这样的剧目不但缺少艺术性、欣赏性,还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这是红色资源转化时必须避免的。此外,将黑龙江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时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教育过程中净化学生心灵,实现心理认同,产生美的体验。例如,高校经常会举办“红歌”大合唱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教育学生,但结果是很多学生把这种教育形式当成一种任务完成,缺少了对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升华。这就是在转化红色资源过程中,校方只注重形式,忽略教育内容与学生心理的契合。如果在资源转化过程中有系统规划,在大合唱的同时配以音乐、舞蹈、影视短片,这样必增强资源转化的艺术性,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因此,转化红色资源要符合审美原则,引领社会风尚、宣扬主流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得到美和艺术享受的同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三)小投入大产出

一方面,黑龙江红色资源作为一种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要让有限的资源充分转化为巨大的教育资源,把其教育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红色资源的转化必然会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这也是目前高校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的原因之一。如何让较小的投入实现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是转化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也是促进转化的动力。

具体来说,首先要树立资源节约意识。黑龙江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有限,但精神内涵丰富,在转化时要将每一处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实现红色资源内涵的延展,并以丰富而现代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其次,要确立成本控制意识。建立节约型校园是高校的目标之一,而人的主观动因则是驱动成本的重要因素。例如转化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观念、工作态度和责任感等都是红色资源转化成本高低的主观因素。为此,必须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形成自主管理、控制成本的意识。最后,要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管理是节约成本的前提和基础。红色资源转化是较为复杂的,前期涉及调查研究、资源考察、参加会议,中期涉及研讨、分析、论证,后期涉及各项活动开展、相关课程与教材开发等等。只有明确了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与奖惩制度,才能避免浪费。

三、黑龙江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路径

(一)红色资源进校园

红色资源进校园就是要以黑龙江红色资源为核心营造红色教育环境,让红色资源寓教于无形,成为对大学进行了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培养的无形导师。所谓红色教育环境,是指在红色教育活动中所需的所有客观条件的总和,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是能让大学生直观、现实体验红色文化的依据,包括校园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宣传设施、校园管理等。软环境是能让大学生间接感受红色文化的依据,包括红色活动、社会实践与教育人员的道德情操和教育方法等。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红色物质环境

各高校都非常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各种抽象的雕塑、现代化的设施无不展示着时代前沿文化,却缺少了历史的沉淀与根基,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高校校园才能让人看到历史的印迹,例如清华大学的朱自清雕塑、北京大学的五四运动雕塑等。黑龙江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黑龙江红色资源来打造红色物质环境,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还会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与情感引导,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义。然而,红色物质环境的打造不能过于随意,要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各种教育设施等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既要体现出和谐的整体教育环境,又要让每一处发挥个性价值,将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最大化。此外,物质环境的营造还要避免脱离历史地一味追求时尚,应该在展示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思想的同时吸收现代化的艺术元素,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2.开展红色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在高校颇受大学生生的欢迎,被视为丰富生活、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红色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组织灵活的教育、纪念、竞技、娱乐活动,充实红色教育软环境,使学生深刻解读革命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环境,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例如,开展红色摄影展,让普通学生当评委对摄影作品进行投票评比。一方面通过捕捉能够展示或蕴含红色精神的某一瞬间,会增强“摄影师”们对红色精神的现代解读,起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参与评比的学生会在这种活动中受到相应的启发,提升对红色资源的理解与心理认同。此外,还可以举办红歌演艺创作大赛,让学生对黑龙江红色资源进行深入了解,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诗歌、小品、话剧等形式展现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这既是一场对黑龙江红色资源内容与形式进行探索的创作大赛,也是一场让大学生感受红色资源的文化盛宴,在活动中增强艺术体验,实现情感升华。

3.完善红色校园网络

据调查,大学生平均每天有4-6个小时通过电脑、手机等工具上网,网络抢占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如何在网络上抢占学生的注意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难题。因此,营造红色环境必须要占领网络阵地。自2000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后,全国多所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但收效甚微,点击率不高。因而,红色校园网络建设必须要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不要单纯在校园内网增加一个网页,而是要将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与校园网络建设相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网络局面。

具体来说,可以在校园论坛中增加红色版块,在这里大家可以畅谈革命历史、评论时下热点,增强红色资源转化的灵活性与吸引力。还可以开发红色游戏,包括小游戏和大型网游。小游戏开发较为简单,在疲惫时不失为放松心情的好方式,在校园网络中增加一些红色小游戏,不但能消遣时光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红色知识。大型网络游戏是很多大学生上网的重点,当前流行的网游大多充满了暴力、色情、颓废,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以红色资源为背景开发大型网游,增强游戏的思想性、教育性,不但能规范、引导游戏开发市场,还能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寓教于乐的意义是不可言喻的。此外,开发手机软件抢占手机网络也是红色校园网络建设的重要途径。将课堂作业、课后讨论、课外活动等搬上网络,让学生用电脑、手机随时随地就可以参与,增强互动性。

(二)红色资源进课堂

1.编写红色教材

这里的红色教材,主要指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学校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编写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对此,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红色资源研究小组,对红色教材开发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教材的总体目标与结构,组织落实校本资源的开发。在编写红色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要突出地方红色资源的特色,增强地方性。在编写教材时,对素材的搜集要以本地比较有影响力的红色资源为主要内容。例如,哈尔滨的地方高校可以哈尔滨及其周边的红色资源为中心,辅以其他市区较为有影响力的红色资源。像北大荒精神、731部队遗址、哈尔滨烈士陵园、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国土改第一村元茂屯等,这些红色资源承载了当地人民反抗列强、勇于牺牲,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光辉历史。大庆地方高校则要以“铁人精神”为核心,深入拓展铁人精神的现实意义,增强红色教材的地方性、亲和力、感染力。

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增强实用性。编写红色教材的目的是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在编写时一定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走一条“调查-分析 -编写-实践-修改”的路线。此外,当前高校的思政教材从理论上看基本是比较完善的,但理论性过强制约了教育功能的发挥。红色教材应是思政教材的补充,要轻理论性的探讨,重案例与理论实践的结合,以此弥补思政教材的不足,增强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2.开发红色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是当前我国新课改的重点。各高校应该把红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本校学生的特点、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黑龙江红色资源的优势,开发相应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红色课程对于培养科学的理想信念、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开发红色课程首先要制定课程目标,这是课程开发的灵魂,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红色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结合红色资源本身的价值,还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地方资源、个人发展、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其次,确定教材,这就要求将红色教材编写与红色课程开发相结合。红色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红色课程则是介体,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发挥其育人功能。因此,红色教材的编写要以红色课程为目标,红色课程开发要以红色教材为基础,二者要统一起来。最后,要确立课程方式与课时安排。红色课程虽然属于校本课程,但要突破“校本”二字,要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形成机制确定灵活多样的课程方式,充分实现课程目标。课时安排上既不能挤占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课时,但也不能只将红色校本课程视为是一种补充,而要把它视为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基地,不为考试服务,要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3.制作红色课件

课件既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一种教学手段。红色课件,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将红色资源所包涵的内容用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与超文本的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既包括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包括学校自主开发的红色课程。

在制作红色课件时,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对黑龙江红色资源进行素材收集与搭配,以红色资源突出教材内容,实现红色资源内涵与教材理论内容的结合。例如,在制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课件时,可以将日本关东军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从事细菌战研究以及156部队在齐齐哈尔从事生化武器研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此外,当前有些高校课件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直接开发,由于学科的限制,他们无法实现红色资源素材与教学内容的合理配备,甚至会出现对知识的误解。因此,红色课件的制作主体应该是授课教师,计算机专业人员给予相关的技术指导,这样既能实现课件的艺术性,又能增强课件的科学性。

(三)红色资源“走出去”

所谓红色资源“走出去”,是指为了让红色资源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动力,在学生接受了相关的红色教育教学之后,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红色思想走出校门去具体体验或实践红色精神。这样,不但实现了红色资源的“二次教育”功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红色情感,真正实现红色教育资源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1.发展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既能放松心情、增加阅历,又能体验革命精神、接受红色教育。一方面,红色旅游能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反哺一些贫困的革命老区。另一方面,红色旅游能让被现实冲击而日渐模糊的屈辱史与血泪史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坚定群众的社会主义信仰。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目前,哈尔滨市的东北烈士纪念馆、“731”陈列馆、哈尔滨烈士陵园、赵一曼被捕地等已列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除此之外,牡丹江、齐齐哈尔、海林、虎林、佳木斯、鸡西等地都有红色景点,但开发程度与宣传力度欠缺。因此,发展红色旅游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与规划。对高校而言,随着学生团队游与“背包客”日渐兴起,高校应当加强相关的引导与指导。具体来说,高校可以成立相关组织,为学生“背包客”提供一些信息咨询与旅游指导工作。此外,高校还可以与旅游公司合作,面向学生推出本地及周边红色景区一日游、二日游或假期精品红色游,做到价格优惠、品质保障。

2.开展红色志愿活动

当前在高校中活跃着一批具有爱国精神的志愿者,她们经常参加一些支教、支医、义务献血等活动。事实上,志愿活动与红色资源是相切合的,都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基础,弘扬了崇高的奉献精神,可以说志愿活动是对红色精神的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践行与传播。在全校范围开展红色志愿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实践红色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既是红色资源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红色教育资源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

开展红色志愿活动,可以效仿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以自愿为基础,通过典型事例、模范人物的宣传,以及学校对志愿者及其组织提供的便利条件,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当中。此外,在每次志愿活动展开前,应对志愿者进行宣讲,宣传活动的主题思想、具体的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必要时还要加以培训,以便收到最佳效果。例如,可以开展“我是志愿讲解员”活动,即利用周末空闲时间,组织志愿者到一些纪念馆或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此活动对志愿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必须要经过培训合格之后方可“上岗”。对于这样的志愿者在评选干部、先进份子或奖学金时应给予一定的倾斜。总之,红色志愿活动要精彩、多样,既有吸引力、趣味性,还要有教育意义,避免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3.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遵循这一文件的精神,政府、地方单位、学校各方面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中去,提供各种支持帮助。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就是要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纪念馆、烈士馆等红色圣地参观学习,以此对参观者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因此,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是红色资源转化的重要途径。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需要调动政府、地方单位、学校三者的积极性,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学校组织,地方单位配合,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实践,实现教学目标。目前,全国有十二个重点“红色基地区域”,东北地区主要是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基地区域”。其中黑龙江的红色教育基地主要有: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哈尔滨烈士陵园、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尚志市革命烈士陵园、牡丹江市的八女投江革命烈士陵园、海林市杨子荣烈士墓及剿匪遗址、宁安市马骏故居和纪念馆。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单位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资源,对本地英雄事迹资料和红色历史文物展开征集、保护、抢救工作,结合实际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学校在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方面,要注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扩大教育面,保持长效性,把红色教育活动机度化、规范化,真正实现红色基地的教育功效。

[1]朱小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1.

[2]饶勇,邹小华.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审美渗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62 -63.

[3]林春.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42-46.

[4]兰虹.利用红色资源构筑校园文化[J].继续教育研究,2014,(1).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课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红色是什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