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14-08-15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理念绿色法律

夏 辉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121)

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和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紧张的资源、恶化的环境、退化的生态系统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建设就是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生产生活,加强制度法规建设,从精神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上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就是树立生态理念

1.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比较薄弱,还未真正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这就要求首先唤起广大人们群众的生态意识,增强生态道德素质,用生态建设的科学知识武装群众,用正确的生态理念引导和激励人们,转变人们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其次是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加强生态知识宣传,把生态知识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去;广泛开展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贯穿与各级教育系统中,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素质,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进正确生态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

2.继承和吸收中西生态文化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其核心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历代思想家都倡导“天人合一”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历代思想家又对“天人合一”的解释不同,但其要义都是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强调“天道”和“人道”合一,或“自然”与“人”合一。“天人合一”,可以理解为人要做大自然的朋友,与环境友好相处,与自然和谐统一。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保护实践,生态法律制度建立,都走在我们的前面,生态文化的精华和成功经验,新知识、新技术,都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吸收中西生态文化理念,做到古为今用,中为西用,并根据我国实际和当今的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

3.强化生态道德建设。生态道德观是生态思想与道德观念的结合,是自然与人类道德关怀相结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认真积极地承担起对自然资源与环境应负的道德责任,是发展到更高层次的生态道德观。为此,我们就必须用生态道德规范强化人们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用生态道德来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向人们宣传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识,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就是倡导绿色生产生活

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提倡资源节约,注重产品质量,寻求用全面协调的经济模式来评价经济发展。生态文化建设就是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摒弃资源消耗方式,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证明,工业文明转变到生态文明,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态文明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培育生态产业为基础,以发展生态科技为支撑,以健全生态机制为保障,以建设生态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不断增加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就是推进生活方式的转变,用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指导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和社会生活方式,引导民众树立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理念,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彻底摒弃那种追求奢华、浪费的消费行为,自觉抵制对环境有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形成有利于生态改善和生态保护,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

三、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法制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光靠道德说教是不行的,还必须用法律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立法来约束和规范公民的具体行为,还必须运用法律制度手段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使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由强制性向自发性过度最终变为自觉的行动。

1.加强法制建设。我国现已形成一系列环境法律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律更新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在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领域滞后的立法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同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制定相关资源的有偿使用、生态环境的补偿和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等法规规章,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2.加强执法力度。在完善法律的同时还必须完善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坚决做到严格执法,杜绝以经济处罚、代替执法行为、消除弹性执法,差别执法,依法严惩那些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通过严格规范执法,使人民群众认识到破坏环境就是犯罪,破坏生态环境必将受到严惩,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建设建立在良好的法制建设基础上。

3.提高公民法制意识和公众参与度。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建设、自然环境的保护人人有责,人人有权。因此就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法律意识,使人们形成有关生态保护的价值观,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法律制度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公民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为公民生态化行为提供生态法律依据和保障,使公众能够通过适当的机会、手段和途径参与环境法律监督使每位公民都有资格和权利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全民参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生态文化建设需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需要全民动员,人人参与;需要增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需要提倡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形成合理的社会风尚、崇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态理念,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1]余谋昌:《生态文化理论阐述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2]陈寿:《加强生态道德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求是》,2006.

[3]常纪文:《中国环境法治的历史、现状与走向——中国环境法治30年之评析》,《美中法律评论》,2008年2月.

[4]但新球,李晓明:《生态文化体系构架的初步设想》,《中国林业调查规划》,第27卷第3期,2008年8月.

[5]樊宝敏,韩慧:《以生态文化驱动绿色发展》,《林业经济》,2012年12期.

猜你喜欢

理念绿色法律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让法律做主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