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聋人大学生辅导员任职需求的思考

2014-08-15丁宝龙

绥化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聋人辅导员政治

丁宝龙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9)

聋人大学生作为“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做”的特殊大学生群体,从十七大的“重视特殊教育”走到十八大的“支持特殊教育”,使得聋校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那么,如何帮助聋人从聋校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过渡到开放、多元的大学环境中,更好地帮助聋人大学生完成大学梦,是聋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同时,聋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素养直接影响着聋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高校聋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式转向,所以,以此为基点,对当前聋人大学生的辅导员的任职需求进行分析,以期为聋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水平建设有所裨益。

一、遵循能力本位,“一专多能”能力建设

辅导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开展的成效[1]。聋人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聋人大学生,对于聋人大学生来说,“言传”的作用是一方面,高校对聋人大学生的辅导教育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身教”,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2],主要工作落实在“行动育人”。所以说,辅导员自身能力建设在全面推进聋人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其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术业有专攻。随着当前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要切实有效地做好聋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除纯粹的思想政治素质之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潜心学术,严谨治学,找准专业化发展的切入点与契合点,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学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促进辅导员专业水平的精益化发展,这既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聋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根本要求。

(二)材优干济,故胜其任。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多面手”的角色,聋人大学生辅导员尤是。基于聋人大学生的特殊性,对聋人大学生辅导员能力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切实有效地做好聋人大学生的辅导工作,除专业的学术知识背景之外,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决断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做到见微知著,把危机掐死在摇篮里。常有辅导员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足见辅导员事务的细碎及繁琐,故应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和磨练,理顺辅导员常规工作事务,把重点放在聋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来,解决好聋人大学生的“三进”问题。

二、注重多方面的有效融合,担当“最佳配角”

聋人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其身份首先应是大学生,其次才是聋人。作为聋人大学生辅导员,首先要确立聋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辅导员甘当配角,为学生的“亮相”提供足够的机会,培养独立人格。

(一)适当的角色定位。从宏观上来说,辅导员是聋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骨干力量以及聋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微观上来说,辅导员肩负着聋人大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等方方面面的责任。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仅要与岗位职责相契合,还需要符合学生对该角色的期待,只有将二者有机统一,才能使辅导员工作成效得到有效发挥。

(二)适度的角色移情。辅导员是一项很强调责任、奉献的职业,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很少会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辛劳。为避免产生职业倦怠,适度的角色移情在辅导员工作中至关重要,能够将对父母的关切、对家庭的责任感转移到对待辅导员事业上来,在纷杂的大小事务中,知学生之所需,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三)适时的业务交流。辅导员作为聋人大学生辅导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应适时与任课教师、宿舍管理员等开展业务交流,借助任课教师与宿舍管理员的“前线视角”,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把握聋人大学生的学习动态、生活动态。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有机整合,有利于辅导员更好地承担学生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沟通是刚性基础

制约聋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诸多因素中,沟通问题是最主要的因素。充分沟通是打开聋人大学生教育的关键,解决沟通问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聋人大学生辅导工作,通过手语的学习和对其个性的了解,摆脱沟通屏障。

(一)硬件设施——手语是沟通的桥梁。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语是聋人的“母语”,是聋人重要的交际工具,辅导员学习手语,有利于双方在交流中达到彼此的了解与接纳。聋人课堂配备手语翻译志愿者之举使得聋人大学生在接受课堂知识上的障碍减少,但此举并不适用于辅导员,其原因与辅导员工作时间长、任务重、事务纷杂等工作性质有关。基于此,辅导员有必要掌握一些基础手语,有助于聋人大学生达成有效的双向沟通,并以此作为开展各项学生活动的基础。

(二)软件设施——广角对焦学生个性。做好聋人大学生的辅导工作,单纯掌握手语这一项技能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对聋人大学生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优势特长等进行了解,从而对其个性整体把握,才能真正理解聋人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容易找到因材施教的突破口。

四、巧借“新媒体”,达成“指尖上的沟通”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电子产品的普及,促使聋人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新媒体这股“东风”强势进驻且融入到聋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悄悄地改变着聋人大学生的沟通习惯,于此,新媒体教育的力量日益得到教育者的重视。

(一)利用“微力量”,促进师生互动。随着微时代的来临,“拇指文化”形态下的“微力量”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许多聋人大学生也陆续通过这些“微平台”穿行于现实与网络之间,享受“去中心化”带来的微妙体验,回归“本我”。同时,新媒体作为师生沟通中的缓冲剂,打破了聋人大学生不愿意与辅导员沟通的尴尬局面,拓展了辅导员与聋人大学生沟通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沟通和交流的效度。借助新媒体呈现出的图文,能够有效加强聋人大学生对沟通内容的理解,将自己的思想与困惑与辅导员进行交流,有助于缓解他们由于“说不出口”等原因造成的心理压力。此外,通过聋人大学生发布的博文、个性签名等能够加强对聋人大学生心理状态、学习活动、课余生活、人际交往的了解,有助于针对性地展开辅导,做到早判断、早预防、早应对,从而更好地开展聋人大学生辅导工作,实现与聋人大学生的有效沟通,促进师生互动。

(二)“群聊style”之凝聚班级力量。新媒体时代,聋人大学生不仅仅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思考者、参与者和创造者。辅导员所发布的各类信息能否引起聋人大学生的关注,能否吸引聋人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及能否获得聋人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聋人大学生的疑问会不会得到解答,这些都是辅导员日常工作中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充分发挥网络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等的优势,积极借助QQ群、讨论组等开展班会,拓展教育渠道,延伸教育触角,使聋人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

五、思政德育并行不悖,在实践中“倾听”

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面领军大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对聋人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性影响。因此,聋人大学生辅导员应着重于政治、道德教育和聋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借鉴健听大学生管理理念和经验下,结合聋人大学生自身特殊性融入灵活、发展、现代等方法特性进行相应改变及完善,不断开拓教育载体和教育阵地,使聋人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教育逐渐走向成熟。

(一)新形势,新战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3]。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聋人大学生政治思想较为稳定,但仍存在政治观念淡漠,对思想政治课不重视等不足。

1.新媒体,促教育。在如今以新媒体为纽带所联结的社会里,网络传媒的发展,不仅使聋人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直观便捷,同时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聋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平等性等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4],针对聋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改变传统说教灌输模式,寻找思政教育的新载体,利用网络开放、便捷、及时、互动等特性,通过微博、QQ群、朋友圈等网络载体,为聋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新的呈现方式。

2.树立“三观”,不打酱油。当前聋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任务是全方位的,通过与学生活动的有机融合帮助聋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核心的价值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照本宣科,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抱“打酱油”心态敷衍了事,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另外,聋人大学生通过单一的视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时间一长,难免产生疲劳,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实践证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中,如:定期举行志愿者帮困活动,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到欠发达地区体验生活……通过诸如此类的自我体验形式,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其中,变“填鸭式”为“启发式”,有助于聋人大学生自发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重实际,轻说教,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多种文化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交融,使得聋人大学生德育的内容也更加多元。同时,聋人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需要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方式将学生的德育教育融合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简言之,德育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由他律到自律,达到知行合一。

1.有组织,有责任,有力量——班风建设。文化是班风建设的灵魂,它渗透于班级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班级成长的始末。对于聋人大学生来说,“看”要比“听”来得容易得多,所以辅导员做好班干部的培养工作,抓好学生干部这个群体,避免因学生干部的错误示范而产生涟漪效应。同时,丰富班级会议的形式,避免照本宣,力求让班级全体成员融入班级活动,参与班级制度的建设,共享班级活动的成果,凝聚人心,从而塑造良好班风,培养聋人大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2.无声,无形,无价——社会公德。从思想道德养成上来说,社会公德是最基本,也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对于聋人大学生来说,它不仅是是自身素质的外在体现,更是消除部分社会人群对聋人群体偏颇认识的重要途径。以社团活动为依托,借由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诚信、助人为乐、环境保护、文明礼貌等社会公德根植在聋人大学生心中,寓德育于“无声”、“无形”之中。

六、且行且服务,甘当“孺子牛”

(一)张弛有度,加强日常事务管理。聋人学生从相对封闭的聋校进入多元自由的大学校园,一时难以适应在所难免。辅导员作为聋人大学生在校的“监护人”,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加强日常事务管理,帮助聋人大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找准坐标,建立适当的成就动机,并监督其为之努力。在生活中,督促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另外,不同于健听大学生,聋人大学生主要靠视觉接收外界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因此必要的安全宣传教育相当重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能够使聋人大学生在遇到诸如诈骗、诱惑、灾害等事件时,作出正确得当的反应。

(二)“授学生以渔”,增加就业筹码。随着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聋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资源,却又同时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法规保障聋人大学生就业权利,但是,时至今日,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仍处在“有法难依”阶段。很显然,沟通障碍是聋人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关键性因素,加之社会对聋人认识的不足,以及聋人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等,导致聋人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处于劣势。作为聋人大学生辅导员,应在聋人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有所作为。

1.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面对聋人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辅导员首先要做的应该是督促学生夯实基础,并通过开展各种学生团体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尤其是面对考官、面对群体时的自我表达。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高交际沟通能力,适时开展聋人大学生就业的专项讲座,帮助聋人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重塑自我认识,了解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针对毕业班学生,定期开展模拟招聘等形式的针对性活动,对学生进行应聘求职技巧的训练,加强聋人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

2.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条件。当然,聋人大学生内在能力具备的前提下,还需要“外力”的推动,形成“合力”。辅导员作为校方责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层次,是连接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在把握聋人大学生和对口专业更准确的培养定位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让聋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合作”中“交流”,加深对彼此的认识,消除偏见。

七、小结

聋人大学生辅导员作为战斗在聋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专职教师,在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负有提点学生的责任,有时难免觉得分身乏术。这就需要辅导员能够将冗杂的学生事务分门别类,将急、重事务和缓、轻事务有效区分开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从而更好地帮助聋人大学生在多元的大学校园中自由地呼吸、成长。

[1]尹 .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48-51.

[2]丁宝龙.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9):123-124。

[3]柳斌.明确自身定位,以生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2):85-88。

[4]李慧,薛荣生,眭国荣.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大学(学术版),2010(5):57-61。

猜你喜欢

聋人辅导员政治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手语与聋人文化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