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技巧初探

2014-08-15胡红军

陕西教育·教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思索层层解决问题

■文/胡红军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的必备手段之一,没有课堂提问就谈不上师生互动。课堂提问的设计和难易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探究一下课堂提问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三大”技巧。

一、提问要准确,有针对性

准确是指问语精当,言简意赅。所谓问语精当,就是要求教师提问既能切中肯綮,又能提纲挈领,“立片言而居要”。这样,才能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求奥秘,解决问题。反之,教师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学生就会感到言不及义,隔靴搔痒,索然无味。所谓言简意赅,就是要求教师的提问能简练通俗,能让学生迅速进入思维。反之,教师提问拖泥带水,学生就会感到不得要领,不知所以。针对性就是根据学生思维特点,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对学困生,只能提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其稍加思索便能回答;对中等生,就要提一些似浅非浅的问题,让其反复思索才能回答;对学优生,就要提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让其颇费思索方能得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各有所得,各有长进。

二、提问要有情感,双向互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理状态如何。如果提问能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就能拨动学生求知的琴弦。如果提问能以商讨问题和征询意见的口吻进行,就能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因此,教师提问时,态度要和蔼亲切、诚恳真挚;语言要寓情于问,情见乎辞;表情要和颜悦色,充满期待。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使学生产生回答问题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其积极思考,激励其畅所欲言。反之,态度粗暴急躁,咄咄逼人;语言呆板生硬,味同嚼蜡;表情严颜厉色,不苟言笑,学生就会产生紧张、拘谨、恐惧和戒备心理,视回答问题为畏途。所谓双向互动是指在课堂提问中,师生思想、心理和认知的双向交流。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应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题,让教师为其释疑解惑。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学有创见。教师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向自己提出疑问,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精神,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提问要适度,层层递进

适度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深浅相宜,提问后要适时启发。所谓深浅相宜是指提问既不能过难,又不能过易;既要让学生“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总是“为什么”、“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只要作出“知其然”的判断,而不知“所以然”的道理,学生所学得的知识必然是一鳞半爪,浮光掠影。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学生就会感到一筹莫展。因此,教师的提问,不仅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还要能让学生思而得之。所谓适时启发,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启发要适逢其时,恰到好处,既要留有思考余地,耐心等待,又要相机启发。当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要急于去诱导启发,以免阻塞学生思维,而要“时观而弗语”;当学生智尽能索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要“开而弗达”。层层递进主要是针对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而言。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一个主旨,层层设问,步步诱导,让学生一一寻究,穷原竟委,最后珠连璧合、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要给予准确评价或分析。评价分析应尽量做到分寸适宜,既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带来的愉悦。如果教师的评价分析动辄诘责、抱怨,或挖苦讥诮、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感和抵触情绪。虽然教师用心良苦,心力交瘁,其结果必然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应该在深钻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科学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

猜你喜欢

思索层层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层层批示≠层层落实
层层请示≠层层重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女人味,层层绽放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深沉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