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方域诗文集校笺之人物补笺

2014-08-15扈耕田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侯方域生平刻本

扈耕田

(洛阳理工学院河洛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河南洛阳471023)

侯方域为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列清初三大家之首。所著《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不仅为清初重要文学作品,且因多涉明末党社之争及易代之际重大历史事件,故亦颇为史家所珍。然直至王树林先生《侯方域集校笺》[1]、《侯方域诗集校笺》[2]问世,侯方域诗文集始有完备之校注本。两书对侯集中涉及的300多个人物进行了认真考索,其中约半数为侯氏同时人物,从而给治明清文史者提供了极大方便。然亦有约30余名人物没能考出生平基本情况。其中一些侯氏同时人物多涉及侯方域之交游活动,并与当时文坛及政坛密切相关。而前代人物,亦间有涉及侯集文字校刊者。故特对王先生未能考知的部分人物加以补考,以期为利用侯氏文集者提供更完备的资料。

一、侯方域同时之人物

侯方域集中同时之人物,王树林先生对其生平没能考出者,约有20人。其中一些因作品中指称模糊,涉及生平甚少,如观察原公、武林陈文学、曹州余尉等,今实无法给以坐实。另有一些虽指称明确,如高颛孙、王乔年、王彤生等,但因事迹渺茫,也难以详考。今据有关文献,可考知8人生平如下:

1.范召

《壮悔堂文集》卷三《再与贾三兄书》:“冬夜病目,而友人范召氏至。”王树林先生注曰:“‘范召氏’,失考。”[1]152按:范召氏即范召。《诗源初集·豫》有范召小传:“范召,字小毖,商丘人。”[3]并载其诗二首。方域同里诗友刘榛《容庵诗序》有云:“予与一儒方总角时,即喜为诗。……久之,又同问诗于范召,得所谓声病之说,爽然各毁其旧而新是图。”[4]卷4又,陶季有《梁园九子诗并序》,序云:“陵谷移易,邹枚成尘。于斯百年,流风犹在。今贾范诸子,称名于时,洵各有可记者。”其中《范处士小毖》诗云:“范子具奇骨,嶷然老诸生。结交就绳尺,耻尚浮薄名。负郭数亩田,刈获充藜羮。葛衣不掩胫,入门穆以清。敷词尤谨严,中怀尟所撄。颠发弃已尽,著述今满籝。一闻沧浪歌,渺焉发深情。”[5]前集卷2由此可约略知其生平。

2.徐开禧

《壮悔堂文集》卷三《复孙若士书》有云:“锡余徐公,仆窃倾伫,并祈为谢,相念不尽。”王树林先生注曰:“徐公,不详。”[1]170按:徐公指徐开禧。《昆山新阳合志》所录《徐应时传》载:“(徐)开禧,字锡余,崇祯元年进士,授湖广临武知县,减徭役,饬保甲,立嘉木堡于要塞处,寇不能入,两举卓异,擢编修。江南旱,疏请停折抵兑,报可。升右中允。丁内艰,归。罹国变,家居。……顺治十一年复起用,赴都即以疾归。卒年七十六。”[6]卷25又,清兵攻昆山,锡余曾募兵抵抗。吴伟业《鹿樵纪闻》云:“昆山既杀茂才,邑绅朱天鳞、徐开禧等各募乡兵,或屯真义,或屯双风。”[7]5402所著有《古照堂文集》、《涉园琐记》等,多佚。

3.王锬

《壮悔堂文集》卷三有《与王氏请藏经书》,其开首云:“足下琅琊世望,以文业锐自振拔,仆闻之久矣。前岁曾一见于共城,又一年而揖于相国宋太保之馆,皆匆匆别去,无由相为款曲。”又曰:“王君纯孝人也。”可见王氏为侯方域晚年结交之重要人物,以文与孝行而闻名。王树林先生注曰:“‘王氏’,河南柘城人,御史王应昌子,名字失考。”[1]132按:《四库全书总目》之《宗谱纂要》提要云:“明王应昌撰,其子锬续成之。”且述其生平曰:“应昌字亮之,嵊县人。万历癸酉举人。锬字长颖,入国朝,官上海县知县。”[8]卷62《传习录论述参》提要亦云:“明王应昌编,其子锬续成之。”[8]卷96按,《宗谱纂要》提要云王应昌嵊县人,有误。今存昭代丛书本《宗谱纂要》题下署曰:“柘城王锬长颖著。”[9]卷首另外,除以上二书外,王锬另著有《四书绎注》,今亦存。其卷首有三序,一为年家眷寅弟陈善所作,序中云:“柘城王一雪先生,地迩伊洛,夙号名儒。”[10]卷首一为作者自序,亦署名为“柘城王锬。”[10]卷首以是知王锬为柘城人无疑。又《郑堂读书记》载《读易余论》有云:“国朝王锬撰,锬字一雪,自号巨野老人,柘城人。官上海县知县。”[11]卷47乾隆《柘城县志》载:“王锬,字长颖,号一雪。侍御应昌长子……(父)至南和,病益剧,锬昼夜侍汤药不稍懈。及卒,奉柩归里,事母以孝闻。”[12]卷9由以上可知,王锬为王世昌长子,系清初商丘一带著名文人,且又以孝行闻,与侯方域文中所称“以文业锐自振拔”及“王君纯孝人也”相符,故所谓“王氏”,当为王锬。另,王锬有弟曰钅享,字平叔,号三雪,又一弟曰钵,字季衍,号四雪。二人事迹俱附于《柘城县志》之《王锬传》后,可参看。

4.张永禧

《四忆堂诗集》卷三有《九日过张员外》,侯方域好友贾开宗有注:“员外,张永禧也。按,永禧是年奉使浒墅。”王树林先生注曰:“生平事迹不详。”[2]按:黄道周为明礼部侍郎张邦纪所作《张文悫公墓志》云:“子二,长永祚为户部郎,次永禧亦为郎。”[13]卷53《重刊宜兴县旧志》:“户部主事张永祚、浙江盐运使张永禧并以父邦纪荫。”[14]卷7又,管绍宁《议谥张宗伯疏》称张永禧为“户部云南司主事”[15]卷5。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张永禧为宜兴人,明代礼部侍郎张邦纪次子,以父荫,曾任浙江盐运使、户部主事等职。

5.盛顺

《四忆堂诗集》卷六有《寄盛一兄顺》,王树林先生注云:“盛顺,生平不详,从‘旧事只今对盛生’等句看,亦朝宗早年故友。本诗作于顺治九年作者南访时。”[2]363按:盛顺字顺伯,江苏丹阳人。名列《复社姓氏录》[16]537-668。曾为太学生。方域诗中有云:“曾忆分宴梁苑雪”,可见二人早年曾于商丘一带唱和游宴。据《明史》宋玫本传载:“宋玫,字文玉,莱阳人。父继登,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官陕西右参议。天启五年大计谪官。玫即以是年偕族叔应亨同举进士,玫授虞城知县,应亨得清丰。…… 崇祯元年,玫兄琮亦举进士,知祥符,而玫以才调繁杞县,三人壤地相接,并有治声。……大学士周延儒客盛顺者,为浙江巡抚熊奋渭营内召,果擢南京户部侍郎,继登父子信之。十五年夏,廷推阁臣,顺为玫营推甚力。会诏令再推,玫与焉。帝已中流言,疑诸臣有私。比入对,玫冀得帝意,侃侃敷奏。帝发怒,斥退之,与吏部尚书李日宣等并下狱。日宣等遣戍,玫除名,顺乃惊窜。”[17]6879-6880《三垣笔记》亦载盛顺“携人营升金及通候金数驼入京,且公言此行当为宋太常玫取相,玫父嘉湖道继登取京卿”[18]190。由以上记载可知,宋玫曾官于商丘之虞城、开封之杞县。而盛顺又曾力推宋玫,二者关系非寻常可比。与方域之诗相参照,可知盛顺游梁园与方域相识,当在宋玫任职于虞城或杞县之时。方域该诗中又有“调羹相国餐砂瘴”,此系指盛顺与吴昌时等推周延儒为相一事。吴伟业《复社纪事》载其事云:“吴来之昌时为礼部郎,移书先生曰:‘虞山毁不用,湛持相三月即被逐,东南党狱日闻,非阳羡复出,不足弭祸。今主上于用舍多独断,然不能无中援,惟丹阳盛顺伯可与谋。’顺伯时客先生所,故与介生姻旧,雅负权谲,见其书,奋曰:‘来之算诚善。顾非公言莫足鼓动者,某既衔命矣。’”[19]186周延儒入阁,为明季东林、阉党党争之重要事件,而盛顺周旋之力甚大,亦因此事而驰名复社中。

6.陈于泰

《四忆堂诗集》卷六有《阳羡过陈青门废园》,王树林先生注曰:“陈青门,生平未详。”[2]329按:王先生所引《四忆堂诗集》强善堂本于此诗下有自注云:“陈殿撰于泰园也。”则此陈青门即指陈殿撰于泰。殿撰系指状元。元代张起岩以进士第一名特授集贤院修撰,明清沿其制,殿撰遂成为状元的通称。陈于泰,字大来,号谦如(一作谦茹),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为侯方域好友陈贞慧族叔。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崇祯四年(1631)殿试第一名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明亡,披缁白门(今南京)天界寺,两度欲出家匿迹未成,当道催其复出,乃回乡卧复壁中,不复外出。顺治六年(1649)去世。《全清词钞》小传称其有《绣胸斋稿》,并录其词一首[20]3。

7.顾礽

《四忆堂诗集》卷六有《送顾副使礽入楚》,王树林先生注曰:“‘顾副使礽’,未详。”[2]330按光绪《台州府志》卷十四《选举表一》有载:“顾礽,字南金。顺治初,以贝勒荐,授浙江粮储道参议,升建宁副使。”[21]卷14·选举表1据《复社姓氏录》所载,顾礽为复社成员,但姓氏录误将其籍贯列为绍兴府山阴县[16]537-668。后入台,在郑成功政权中任东都承天府尹。又,台湾唐立宗先生最近有顾礽生平考证文章[22]1-23,可参看。

8.吴简思

吴简思为陈贞慧妹夫。见《壮悔堂集》卷十《曹秀才墓志铭》。王树林先生注曰:“生平未详。”[1]482按:吴简思字德临,武进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户部主事,监北新关税,历迁东昌道、岭南道,官至浙江参政。著有《东巡笔乘》。

二、侯方域前代之人物

1.曹三旸、曹司勋、曹福孙

侯方域前代之人物,王树林先生大都进行了认真考证。然亦偶有无考者。其中《壮悔堂集》卷十《曹秀才墓志铭》中曹三旸、曹司勋、曹福孙三人,王树林先生注曰:“生平皆未详。”[1]482按:曹三旸,字子泰,别号云山,宜兴人。嘉靖甲辰(1544)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事见申时行《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曹公神道碑铭》[23]卷20。曹司勋为曹三旸长子。《毗陵人品记》有载:“司勋字应麒,隆庆辛未进士。温纯恬雅,官至布政。”[24]卷10曹福孙,司勋子,事迹不详。另外,文中有“冯秀才几而告之”之语,王先生亦注曰:“‘冯秀才’,不详。”[1]482此实有误,“冯”于此处同“凭”,乃依靠之意,并非作为姓氏之“冯”。所云秀才仍指墓志主人曹懋勤。

2.顾禄

《壮悔堂集》卷六《倪云林十万图记》有载:“顾汉中题云林画云:‘初以董源为宗,及乎晚年,画益精而书法漫矣。盖云林书本工,得大令法,晚年乃失之,而殚精于画,一变古法,以天真幽淡为宗,要亦所谓渐老渐熟者。”王树林先生注曰:“‘顾汉中’,未详。”[1]305今考侯方域所引倪云林画上此一段体记,又见于《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绘事微言》、《珊瑚网》、《书画题跋记》、《清河书画舫》、《画史会要》等书,皆作顾谨中之语。以是知方域文中之顾汉中当为顾谨中,因汉、谨二字繁体字体相似,故有此误。顾谨中即顾禄。《松江府志》载:“顾禄,字谨中,华亭人,自少力学,才藻艳发,能诗善书,行楷学苏文忠而尤工于分隶。洪武中为太常典簿。”[25]卷10顾禄虽为前代之人,然对侯集之校刊,有一定作用,故特以标识。

侯方域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其诗文集不独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且多涉明末党社及易代之际重大历史事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上所考侯集所涉人物共12名。这些人物或涉侯氏交游,或涉明末清初政治,或涉地方人文,或有资于侯集校刊,对于侯氏及明清之际历史文化的研究均有重要价值。经过本文考证,侯集人名不可考者仅剩十余位,尚希学者留心于此,并盼有更为完善的侯集笺注本问世,以泽惠学林。

[1]王树林.侯方域集校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2]王树林.侯方域诗集校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3]姚佺辑.诗源初集[M].清初抱经楼刻本.

[4]刘榛.虚直堂集[M].清康熙刊本.

[5]陶季.舟车集[M].清康熙刻本.

[6]张予介,等.昆山新阳合志[M].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7]吴伟业.鹿樵纪闻[M]//笔记小说大观十编:第5册.台北:新兴书局,1975.

[8]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四库全书本.

[9]王世昌.宗谱纂要[M].昭代丛书本.

[10]王锬.四书绎注[M].清康熙间刻本.

[11]周中孚.郑堂读书记[M].吴兴丛书本.

[12]李志鲁,等.(乾隆)柘城县志[M].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13]黄道周.黄石斋先生文集[M].清康熙五十三年刻本.

[14]阮升期,等.重刊宜兴县旧志[M].清光绪八年刻本.

[15]管绍宁.赐诚堂文集[M].清康熙十一年读雪山房刻本.

[16][日]井上进.复社姓氏校录附复社纪略[J].[日]东方学报·京都,1993年第65册.

[17]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8]李清.三垣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吴伟业.复社纪事[M]//东林本末(外七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20]叶恭绰.全清词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1]赵亮熙,等.台州府志.民国十五年刊本.

[22]唐立宗.明郑东都承天府尹顾礽生平事略考——兼论沈光文《别顾南金》诗[J],台湾文献,2005(4).

[23]申时行.赐闲堂集[M].明万历刻本.

[24]毛宪撰,吴亮补增.毗陵人品记[M].明万历刻本.

[25]宋如林,等.(嘉庆)松江府志[M].清嘉庆刻本.

猜你喜欢

侯方域生平刻本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桃花扇
傅忠诚教授生平
曾巩生平
浅析《桃花扇》中侯方域的悲剧性
《桃花扇》中侯方域人物形象剖析
近四十年侯方域研究现状
包何生平考述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泼尽水墨是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