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危机管理模式新探

2014-08-15熊常君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权梯队危机

熊常君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中国正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境地。中国各地危机事件是接二连三的发生,各领域危机事件也是层出不穷,有天灾,如地震、泥石流、洪水、干旱、病疫;也有人祸,如劫持、纵火、跳楼、爆炸、透水、外来侵犯等。

如此众多和频发的危机,使我们不得不对我们国家的危机处理进行思考,我们对危机的处理是否已经尽善尽美,危机的处理是否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一、中国危机管理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中国引入危机管理的时间并不长,现有的危机管理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在实践执行层面可资借鉴的东西并不多,要真正让中国危机管理有一个实质的提升,必须首先在以下方面予以理顺:

(一)官民互信问题。

官民的互不信任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危机状态下,官民的互信更是缺乏基础和现实条件。中国的官场现实是中国的中低层官员少有不讲空话套话的,这就必然使得民众对官员的话无从信起。

(二)法律基础问题。

尽管我们看到了危机处理失败的情况下,会有官员受到惩戒,但是这些受到惩戒的往往是非实权的官员。归根到底,这是危机管理的法律基础薄弱所导致的,在国内法律方面,这基本属于一个真空地带。即便有些法规附带提及这方面的处理意见,但却难以落实到位。

因此,危机管理应有明确和专门的法律条文进行规制,即法律应明确规定那些情况应纳入危机范围予以管理,危机分为哪些层次,相应层次危机应遵循那些处理规程,应做怎样人、财、物投入,当危机处理不当时,应有哪些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这些只有通过法律规范的厘定,才能更有威慑力,也才能更好的使相关人员尽忠职守,确保更高效地预防和更完美的处理危机事件。

(三)官方与市场的问题。

危机面前,权威力量的介入与应对无疑是必需的。但单极力量的介入又往往导致危机解决成本的急剧增大。特别是政府这类权威力量的介入往往会因为自身不是经济实体加上专业水准不够,而导致危机成本的急剧加大,这也就是为什么2008年冰灾,广东应急开销达到1111亿元,而人们得到的服务却并不理想的缘故。

固然,在危机面前,我们不能提性价比,但是危机的解决费用还是得由老百姓和纳税人一分一分的累积的。所以,我们危机的解决方,是否能在保障危机解决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一些危机应急费用,我认为这种解决办法应该是:在政府的主导和领导下,引入专业的市场力量来进行危机应急操作。

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危机应急开支;另一方面,又可以保障危机解决的效率。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可能在政府的组织下,应急人员只是在哪里充个人数、马马虎虎,但是在市场的组织下,却可以创造出不可小视的危机解决奇迹。同时,专业的市场力量,会有完整和专业的应急方案,这比不专攻于此的政府临时拍脑袋想出的方案会完善和周全得很多,实际可操作性也会强很多。

当然,危机处理要走完全的市场化路线无疑现阶段是不适合的,因为这样的话可能会使结果与公众期待过于悬殊。但是在政府领导下的市场力量介入无疑是可以考虑的一个出路。

官权与民权的关系问题。

我们通常认为民权是官权的根本,官权必须以民权为依托。否则,不尊重民权的官权是无法立足的。然而,在危机面前,官权与民权的关系却很难做到这样。如前所述的矿难死亡者名单、洪灾死亡人数等知情权都得不到保障,足以看见官权和民权的不对等。特别是孙志刚事件发生后,政府陷入了一场“收容制度危机”,尽管国家出台了政策废除了收容制度,但是进行揭露的报社及相关人员却被相关当权方以其它所谓的事由予以收监判刑。如果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都被官权掐断了,那又哪来的民权?

所以,危机面前,官权可以做出特殊的政治与行政对策,但这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度。这个度的核心标准即是不以无视或恶意侵害人们的民权为原则。只有以这个原则去处置危机或进行危机决策,才不会吃力不讨好,人们才会更加信赖政府、配合政府,政府的危机处理效率就会大大提升,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二、危机管理体系重构必然性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式危机管理新模式的建构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会密集型地爆发出来。这凭借传统的危机管理模式,已经很难予以应对和解决。因此,必须要用新的思维和方式来变革传统的危机管理系统,才能有充分的活力去应对难以预知的危机挑战。

我们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大自然在以近似疯狂的手段正在发起一轮接一轮的报复,波及的范围已经在不断的扩展,并且伤害力非常巨大。如果按照传统的危机管理模式,那么这类天灾型的危机,我们更是难以驾驭,因为这中间所需要的力量可能是全国的甚至全球的,我们只有建构起危机管理新模式,才能更好的予以把握、控制。

人们的主人意识的觉醒,对政府质疑的声音会越来越强烈。对政府的危机处理表现,人们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就会形成舆论,影响着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这种形象往往会影响到政府其它工作的支持率和配合度。因此,当今政府会越来越重视危机中自身的表现,怎样把危机管理的水平逐步提高,对政府而言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当今时代,人们的生存压力本身就非常巨大,而与日俱增的各种危机,更是增加了对人生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使人们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厌世。这就是为什么专家说中国有2亿人患有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要使人们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使人们拥有一种能应对危机的办法或希望。所以,危机管理新模式的构建或多或少能让人看到应对危机、把握危机、战胜危机的曙光,让其从生存的茫然与绝望中解脱出来。

因此,要打破传统危机管理的原则和方式以及繁琐复杂的条条框框,使其得以重新架构,就成为一种必然的时代召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式危机管理新模式的重新探索与架构就是大势所趋了。

三、中国危机管理新模式架构

(一)新原则:主动出击 转危为机

其实任何危机都是有一个潜伏期的,会有若干的征兆。我们的神经只要有稍微的敏感,那么我们对危机还是能有一定的洞察的。像四川汶川地震就有大量动物反应极度异常,如蜻蜓铺天盖地等。当这些危机处于潜伏期或表现为局部的小危机时,我们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和应对准备,如适当躲避、防护等即可有一定的效果。主动出击,就是要求通过我们的思考和洞察尽量取得先机,规避危机的爆发期,使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而转危为机,则是要求我们在遭遇危机时应该沉着应对。毕竟不是所有的危机都是具有即时的毁灭性的。在我们和危机相伴时,应尽量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现实中可资利用的各种条件,消除危险,最好是创造机遇。有句俗语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也许多少反映了这一点。我们一旦顶住了危机,势必就会有新的机遇迎接我们。

(二)法律支撑: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危机管理法》

以专项的法律条文,确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的危机事件处理进行实体及程序的强力规制。

在狡黠的人性与官性面前,一切规则都似乎无以遵循。唯独只有通过把规则上升到法的层面,才可能使社会有章可循。对于危机而言,这种专门的法条更是异常必要,因为危机之中的人们往往都慌乱无序,盲目失措;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条款作后盾,那么人们则会陷入混乱与恐惧之中,而法律则使其在思维中有所敬畏和依靠,以能更为沉稳,更符合程序地应对和处置危机。

(三)体系:

我们提出全员投入、分层应对、重心下移、专业高效的体系建构原则。

我们认为危机应对体系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梯队:

第一梯队:个人、单位、社区

第二梯队:地方及市场力量

第三梯队:国家及军队

第一梯队的建立,意味着我们把危机应对的重点和中心已经高度下移。我们认为只有提高个体和基层单位特别是社区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那社会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和处置效率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国家要加大平时在危机处置方面的投入,加强对基层梯队的培训,并配置相应的设施和设备。

第二梯队为地方和市场力量。当我们在面对中小型危机时,第一梯队的能力无法应对时,我们可以考虑动用地方的资源。以前地方更多的是利用地方驻军来完成,但是我们认为在面对中型危机时,我们应该首选市场力量介入。因为这样的话,既可以少动用军事资源,使部队能更好地完成军事任务,以及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同时又可以通过专业的危机处置力量提供较为周到和高效的危机处置服务,对于拉动地方产业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尽管这一梯队停留在构想阶段,但我们认为随着危机的日趋频繁,特定的需求必定会造就专门的市场。只要政府政策开明一些,必将会有更多的专业危机处置公司、企业会成立成长及迅速壮大。

第三梯队,为国家和军队。到了这一层次,即意味着危机已经具有非常的破坏力和影响力。国家对于中小型危机应尽量不出手,因为这样的话,可以给他以更多的自主权,也能使地方找到更适合的危机应对方法,以免同样的危机再次出现时无从下手,这可使地方政府更加成熟。国家一旦出手,既可以动用军队资源和军人,全力以赴,反制危机,将危机遏制于最弱的危害阶段。像汶川大地震这类大灾害以及像关系到民族外交问题的危机时间,国家是有必要扮演较为充分和积极的角色的。国家一旦介入,势必会极大地改观危机应急状况,但是作为新的危机管理模式体系而言,我们认为国家和军队应较审慎地介入危机管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国家整体的危机应对水平达到历练和提高。

(四)规程:

我们认为危机处理新模式应包括危机管理的规程。虽然我们不可能事无巨细的罗列,但大体上,我们认为应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调研危机源。

2、各地方制定危机管理规划。

3、市场力量给出危机处理预案。

4、专门力量定期排查危机潜伏情况。

5、危机发生时,启动危机处理预案,进行危机处理。

6、危机处理总结。

尽管以上几个规程和步骤看似非常简单易懂,但是在现实的执行中却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这对于我们基层及地方各级来说也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但是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真正主动出击、减少危机,同时能做到有备无患、转危为机。

总而言之,当代社会是一个危机社会,我们都必须树立起危机意识。同时用我们的创造思维,去应对和化解危机,从而赢得机遇,使我们拥有更加安全和美好的明天。这是时代对我们的召唤。虽然,危机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在我们的不断思索与重构的导引下,我们必将会找到应对危机迎刃而解的方法,所以我们或许都应更微笑的、更自信的对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危机。

[1]时和兴.公共危机应急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乔耀章,芮国强.政府自觉与政府创新[J].学术界,2002,(4).

[3]毛寿龙.中国政府应急体制改革的过去与未来[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02).

猜你喜欢

民权梯队危机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民权素》“素”义旨辨略
——兼论《民权素》创刊宗旨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基于李代数sl(m+1,R)的多分量扰动AKNS孤子梯队
“危机”中的自信
龙腾东方航空情 战鹰守护中国梦——9·3大阅兵空中梯队巡礼(上)
直升机梯队接受检阅
中国古代民主性精华
张之洞的奇谈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