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

2014-08-15谢琰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追星偶像群体

谢琰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中国的传统娱乐话语中是没有“粉丝”这个概念的。“粉丝”来自于英文单词“fans”。“fan”的中文释义是“(运动、电影等的)迷,热心的爱好者、支持者”[1]而对应复数形式“fans”则特指社会中有这种心理旨趣与偏好的群体。近年来,随着娱乐传媒业的扩张和发展,随着一个个区别于传统文化精神的榜样——“明星”的出现,“粉丝”已然成为社会生活中一道无法回避的文化风景,“粉丝文化”已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就此现象将围绕对“粉丝”群体的研究概况、“粉丝文化”的特点、如何塑造理性的青少年“粉丝文化”三部分来展开,研究分析属于粉丝群体独有的“粉丝文化”。

一、粉丝群体概况分析

随着偶像歌手演员的逐渐走红,在当代社会中“粉丝”一词从被音译起便慢慢取代“追捧者”、“追星族”等过去对这个群体的特有称呼,成为歌星迷、演员迷的最当下、最具有时尚气息的表达。通过目前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粉丝”主要为年轻人、青少年群体,其成员主要年龄是在12-32岁之间。从社会学上分析,这是社会个体在接受社会化、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作为“粉丝”的主要群体,青少年或年轻人在自我认知与自我人格并未完全发展全面与健全之前,因为迷恋某个偶像而发生的盲目崇拜与追捧进而成为该偶像的“粉丝”无疑会对年轻一代的心理层面及行为方式造成显著的影响。

二、“粉丝文化”的特点

针对目前社会上兴起的各种粉丝效应,有学者概括出了几条基本的粉丝文化特点,“首先是粉丝群体的团队精神;其次是粉丝们那种喜欢就勇敢表达出来并鲜明支持的率真精神;第三是粉丝积极主动、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第四是粉丝与喜爱对象患难与共的忠诚精神;第五是粉丝面对压力和困难敢于挑战和奋争的PK精神。”[2]更具体地来说,我们可以将“粉丝”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群体种类多样化

相比起已被社会大众所熟知的“歌星粉”、“影迷粉”,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再加以媒体的推波助澜,一些“学术明星”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甚至名扬海外,成为“粉丝文化”中的新宠,并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粉丝”。“易中天的“粉丝”自称“乙醚”,于丹的“粉丝”自称“鱼丸”,阎崇年的“粉丝”自称“年糕”,纪连海的“粉丝”自称“海飞丝”……”[3]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粉丝”群体由最初的盲目追崇偶像已经慢慢在向理性欣赏与学习榜样身上的闪光点过渡与发展。而“粉丝”群体的多样性则是最好的例证。

(二)追星手段现代化

相比老一辈在墙上贴偶像海报、收集偶像剪纸及磁带,作为当代“粉丝”所使用的追星手段也越来越高科技化。比如时下最流行的微博作为典型的追星手段,不仅在“粉丝”中普及率极高,与此同时对于明星们来说,“微博”也在帮助着他们颠覆过去作为偶像的观念,“明星对于粉丝而言,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意义,他们高高在上,是粉丝心中的英雄,明星一开口,无数拥趸为之欢呼呐喊。但是,在微博时代里,明星们却用自己亲手编织的“围脖”解构着自己的英雄形象,实践着一场日常生活的回归。”[4]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到的便是百度贴吧——被称为新时代“追星利器”的代表。百度贴吧不仅是产生“粉丝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粉丝文化”的故事讲述者与论坛。

(三)追星行为非理智化

随着“偶像”在公司的包装与推波助澜之下形成的“流水线生产”,与之对应地,“粉丝”在作为“粉丝”的追星之路上所投入的金钱与精力也越来越多。如今作为“粉丝”,涉足较轻者用短信支持自己的偶像,或者在网上用贴吧或论坛的形式来应援。而较痴迷的“粉丝”为了去看一场偶像的现场表演或演唱会,其所花费的食宿费、交通费、入场费以及购买相关纪念品、光碟、巨幅海报等等所累积起来的花费总额十分巨大。较之从前,这样的追星方式显然让人有些错愕与难以承受。而相比在金钱上的付出,影响“粉丝”群体更大更深的则属精神消费。于是网络“对骂”、“互掐”屡见不鲜,而不同的“粉丝团”之间的冲突也大有进一步升级的趋势。这种“粉丝文化”表现的狂热化、盲目化、非理智化无疑值得令人深思。

4、粉丝领袖精英化

现在的“粉丝”无论在金钱上、精神上都支持着自己的偶像,但不仅仅止于这些,他们更擅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特长来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有些粉丝领袖已然成为业界精英。这些粉丝领袖为自己心中的偶像进行各种文艺创造,而这些文化活动和文化创意行为不仅需要经济支撑,更需要文化的创造力。没有社会精英的参与,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无法完成的。

三、如何塑造理性的青少年粉丝文化

一提起青少年追星,在社会大众印象中似乎都是“疯狂盲目”、“歇斯底里”、“不可理喻”等负面形容词的具体行为代表。的确,青少年时期作为人生当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其群体多为学生,且正处于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格外重视的一个群体。对于青少年粉丝文化的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多种社会负面效应,首先,社会大众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而作为具有影响与引导青少年粉丝文化功能的各级社会单位也应采取积极措施,从而使其能够向着一种更能被社会大众所理解、接纳的健康方向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入手:

(一)让学校更注重青少年的素质教育

当代社会人口数量剧增,人口素质随之明显下降。大多数学校为了增强竞争力提高升学率往往将青少年学生的文化学科成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对其素质教育置之不顾。由此造成青少年一方面在文化成绩方面对自己要求十分苛刻,另一方面在课余生活中却放浪形骸,“脑残粉”、“非主流”应运而生。要使学校明白其肩负的重任,不仅仅应在学术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正确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正确素质教育与审美引导。

(二)让父母更重视对青少年的适当干涉

作为家长,父母对于孩子的追星行为应予以宽容和理解,在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同时,通过观察与交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有效地进行正确引导。就情感社会学而言,有学者认为:“在人与人的情感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情感的社会交换性、情感的沟通性和情感的平等性等重要特质。”[5]因此,与其对孩子的追星行为一味地指责与批评,父母更应该以平等的心态、以“朋友”的角色跟孩子多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当干涉其追星行为。

(三)让媒体承担更多相关的社会责任

媒体电视台作为盈利机构,追逐利益无可厚非。但媒体应看到其对于社会舆论的把持作用与对主流文化方向的强大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媒体应尽可能从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不任意扭曲事实,不为了吸引眼球而肆意夸张渲染。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更多做一些对杰出作家、科学家、教育家的专访与报道,让学术上的“领头羊”也能够有机会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

与此同时,媒介工作者自身也应在新时代文化氛围不断提高的环境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与职业道德,自觉承担起本应承担的或更多的社会责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粉丝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是新时代的象征,体现了在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标新立异的追求。作为“粉丝”的主要群体的青少年,以其“粉丝”团体种类多样化、手段现代化与非理智化等特点为“粉丝”贴上了具体的标签。而在这种“粉丝文化”的潮流中,学校、家庭与媒体对于塑造理性的青少年“粉丝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希望“粉丝文化”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昙花一现,而是能够在不断更新换代的同时去芜存菁,并兼顾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统一,在正确的引导下,在未来能有更好的、更具有社会意义的发展空间。

[1]刘静.文化语言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45-49.

[2]王燕.百度贴吧“粉丝文化”解读[J].青年记者,2008,(7):82-86.

[3]赵秀文.“粉丝”文化及其现象解读[J].人文广场,2007,(9):17.

[4]蔡琪.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J].东南传播,2010,(8):121-122.

[5]郭景萍:情感的互动特质:交换、沟通与平等[J].江汉论坛,2007,(9): 88-89.

[6]Hye-Kyung,Lee.Between fan culture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J].Media,Cultureand Society,2009,(6):1011-1022.

[7]Rebecca,W.Black.Adolescentsand online fan fiction[M].New York:Peter Lang,2008:45-46

猜你喜欢

追星偶像群体
超级富翁帮你追星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偶像报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我们班的追星风
编辑部追星日常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