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德育反思

2014-08-15董友福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多元化道德

董友福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400)

一、新时期德育所面临的尴尬

(一)文化多元化所形成的冲击

1.消费与娱乐的多元化所带来的挑战

与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相比,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日渐呈现出多元化样态。表现在具体消费与娱乐方式,因个体或群体的需求不同,日渐呈现多维度、多层次和多态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学生的民主平等理念的培养,但也对正在成长的学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在多元化休闲娱乐生活方式中,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甚至是低俗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和有效控制,也往往容易消磨学生的意志,使其贪图安逸而不思进取,沉迷轻松、休闲的生活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家庭婚恋态度的多元化所带来的挑战

在多元化爱情婚姻生活方式中,一些爱情婚姻生活方式,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严肃性,如恋爱观念上的唯现实主义、婚恋关系上的轻率随意、两性关系上自由放任等,使爱情婚姻的纯洁性和高尚性受到挑战。在校园里,恋爱已成为学生们的一门“必修课”。此外,在多元化的家庭生活中,所存在着各种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在物质生活上的铺张浪费,精神生活上自我放纵,日常生活的混乱无序、抽烟、酗酒、拖沓懒散等,无疑都对成长在其中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3.交往方式的多元化所带来的挑战

诚信是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交往的目的、途径、方式、手段日趋多样化。但一些人把“无利不交”、“无用不交”、“相互利用”等奉为人际交往的信条。交往的功利化使诚信道德缺失,人际信任危机加剧。学生对成人社会中的这种交往生活方式耳濡目染,以致诚实、守信等人际交往的原则被抛弃,使学校以诚信为核心的人际交往教育面临挑战。

二、一元德育模式所产生的隔阂

文化的变革导致道德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导致德育的变革。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就会要求有什么样的德育。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奉行的是一元文化原则,教育目标与内容较为单一,教育方式也较为武断,强调绝对与接受是教育话语的主流。文化多元化为多样、开放、变化的人性的充分释放与发展提供了文化心理背景,使民主、自由、宽容、尊重、合作等成为社会中人们的基本道德诉求。在这一道德文化心理背景下,德育如再机械地奉行一元文化原则下的道德观念,不仅会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道德话语上产生隔阂或沟通障碍,而且将使教育本身难以对现实道德生活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元德育模式的缺陷使它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正常有效地运行,发生了德育危机。

第一,教育者对德育活动控制力削弱、穷于应付,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德育活动产生困惑并缺乏信心;

第二,受教育者对德育不感兴趣,消极对待,逃避甚至抵制德育;

第三,德育效果不明显,道德滑坡的现象没有明显改观,遭到人们的质疑、非议和责难。

一元德育模式的危机表明,一元德育模式与新的社会环境及其对德育的要求发生了矛盾和冲突。虽然通过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一矛盾,但这个矛盾是无法通过修补来彻底克服的。

三、德育原则的把握及德育观念的更新

(一)德育原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现实社会中,相当程度存在着“价值迷失”、“价值错乱”、“价值扭曲”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奢靡之风一度甚嚣尘上。如“一切向前看”被讹改为“一切向钱看”,“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成为社会流行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是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是在尊重差异中扩大价值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学校德育不能因为存在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在实践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善于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群体的不同认知水平和接受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努力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德育重心在于引导学生学会选择

长期以来,教师在德育实践中,常常凌驾于学生之上形成绝对的控制。这种权威主义倾向,往往使教师由一个道德引导者,变成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控制者。听命于教师的学生,被模式化地认定为良好学生。强调接受的德育观念及其教育实践,如果说在一元化社会文化背景下可以奏效,那么在文化多元化境遇下将面临极大困难。

成功德育,是受过德育的人,在离开教师权威监督后,在其他情境中仍保持行为的一贯性。当面对更多选择可能而被要求只能接受一种价值观念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道德抵触或逆反,或者不加思考地接受以迎合教师的意见或态度,甚至假装接受。只有出于对一般准则的尊重而非慑于权威,才会使一个人在各种情况下执行他所信奉的准则。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值得尊重的道德价值需要主体在甄别中自主选择。只有在自主选择中,其内在的道德结构才会得到真正发展,其表现出的道德行为才是自觉自愿的。基于此,学校德育不仅要教给学生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即教会学生选择。这是文化多元化境遇下教师首先应该转变的德育观念。只有教会学生选择,教师才能使学生明确自身的道德责任,强化学生自身的道德主体意识,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德性的自我锤炼。

(三)德育情怀需要尊重与宽容

德育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准则和规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以示道德准则的神圣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育不容许学生的道德犯错,不容许学生道德选择和发展的多样性。青年学生的道德表现或符合于既有的主流道德标准,或偏离于公共道德规范,或挑战甚至破坏既有观念或风俗,这是多元化境遇下青年道德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所以,尊重与宽容,应是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当然,这种尊重与宽容不是放任自流与纵容,而是对多元化境遇中青少年道德发展规律的尊重。如果教师简单地按照既有的道德评判标准要求学生,视离经叛道者为品德不良,并简单地对其予以否定与拒斥,这不仅易导致师生冲突与互不信任,使师生间难以达成话语的相容,造成师生道德沟通的意义障碍,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德育的品位。尊重与宽容体现了教育及教师的道德理性能力,也彰显了教育及教师的道德胸怀与魅力,它有助于教师走进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更有助于师生寻找到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点。

在文化多元化境遇下,教师需要转变的德育观念,远不止文中述及的这几方面。这要求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自身的理论自觉和时代敏感度,勇于反思和批判自己固有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模式,敢于改变、革新,主动克服既有的思想羁绊,真正尊重学生及其品德发展规律。

[1]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多元化道德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