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4-08-15张新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张新伟

(安徽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导师制作为传统的本科生教育方式,备受西方教育界推崇,其中以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最为闻名,其一直有牛津大学皇冠上的宝石的美誉[1]。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为大学给每个本科生配备导师,导师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关怀学生个人成长;在导师辅导课上,导师所面对的学生只有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学生学业成长在师生的互动切磋中实现。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国内各类高校的在校学生数急速增加,与之不匹配的是高校教师的数量变化不大,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下滑。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的研究成果,导师制即为借鉴西方教育成果的一种有效尝试。然而,在西方备受推崇的导师制,引入国内后却出现了“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水土不服问题[2]-[5]。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导师制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时给出相应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导师制师生比过大

在西方的本科生导师制中,每位教师带的学生数量很少,一般一个或几个本科生,每天只需要花费较少的时候就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从而采取灵活的培养方式。与之相反的是,国内的本科生导师通常要同时面临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辅导时,不可能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少数学生的辅导,从而导致教师的辅导课一般流于形式。

(二)本科生参与导师辅导的应付

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多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且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只有那些最聪明的天才学生才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只是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昏脑胀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得飞快,不管你听得懂还是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不成作业。在国内,学生每学期的课程一般都是很多,大学4年一般要学习60门课左右才可能修满毕业所要求的学分。同时,在国内高校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用3年的时间修完大学4年所有的课程,而大四的上学期主要是学生用来进行考研、实习等安排,特别是在很多的应用型大学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四的下学期一般是用来找工作和做毕业设计。由此就导致国内的大学生,大四之前每天要上太多的课,很多时候不仅白天有课,而且晚上也有课,并且一般周末还有诸如实验课或实习等课程,使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复习功课和阅读课外文献,更没有时间准备导师的辅导课了。另外,从幼儿园就开始形成的死记硬背的应试习惯也没有培养出学生的“批判思维素养”,多数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准备导师的辅导课,这就使大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机械式地参与导师的辅导课,而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深入交流。

(三)教师参与本科辅导课的敷衍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高校内的师生比为1:16,但在许多的二本高校中是无法实现的,在部分地方学校中师生比甚至达到1:40。巨大的学生数量,与相对很少的教师数量,使得本科生的导师们只能进行超负荷的教学活动。在许多高校中,一位教师每学期要教5-6门课,每周的课时数达到30以上,且当不同专业开设同一门课时,就会出现有3-4个课头,从而导致教师平时疲于应付日常教学。不论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本科学校,均将教师的科研水平作为评奖、评优、评职称的首选条件,如果科研做不好,教学做得再好也没有机会晋职。基于此,教师参与本科生辅导课只能是应付了事,而这与导师们的个人素养和知识储备是不相关的,相关的是当今大学教师们的生存和工作压力。

(四)认识不足,职责不明

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视和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学校主管领导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导师们不情愿,害怕指导本科生会给自己增加负担,进一步压缩自己本就有限的科研时间;学生不主动,不愿与自己的导师联系。由于认识不足,很多高校将本科生导师制等同于学生辅导员和学生班主任,结果导致三方出现职责交叉,不利于多方协同工作的局面。

(五)导师工作方法和指导技巧略为欠缺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导师制有不同的看法。新入学的学生普遍喜欢年轻教师,年龄上相近是其最大优势,学生有许多话会与年轻教师交流,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高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大四选择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时,多数学生又会选择那些在科研上有较高造诣的教师,希望获得教师在专业学习、科研等方面更多的指导。因此,本科生的导师制不应该是四年终身制,而应该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大学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

(六)经费匮乏,激励机制不健全

本科生导师们在从事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的情况下,还要挤时间对本科生进行指导,但与教师们付出的辛苦劳动不一致的是,学校只发给导师们很少的报酬,甚至部分高校只对本科生导师分配学生指导任务而没有任何报酬,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导师们的工作热情。另外,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没有得到学校的认可,在评优、评奖、评职称等方面并没有考虑指导本科生的工作,更有甚者,许多高校也不将本科生的指导工作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进一步打击了本科生导师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导师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最终使得许多教师不认真对待学生指导工作,一味敷衍[6]。

(七)行政部门导师考核的象征性

当今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本科生指导工作效果的滞后性和复杂性,也增加了高校主管部门对导师指导本科生效果考核的难度。一方面,过高的师生比以及财政问题,使得各高校难以承受导师指导学生的全过程的费用成本;另一方面,在导师繁多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要求下,来自行政部门的考核也只能流于形式,如通过导师给学生做了多少次讲座、开了多少次会等一些实际效果不理想的工作来对导师进行考核,然后以此为依据做出没有任何约束力和说服力的考核结果。

二、对策

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出现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很多的改进建议,比如,加强考核、追加经费、加大宣传力度等。以上的这些措施虽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的尴尬局面,但作用有限,如果想让本科生导师制这样一粒高教改革的种子,最终成长为能够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的参天大树的话,那么,首先要解决的是当前国内教育土壤的改善问题,否则,再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度也只能是一种形式。

为使本科生导师制在教育过程真正发挥作用,需在以下方面改进:

(一)培养全民自由教育意识

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向大学生灌输知识和观念,而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素养的意识和能力。但当今的中国,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冲击下,特别是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读大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人们评判一所大学好坏与否的标准也简单地归结为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有许多地方高校提出建立所谓“应用型大学”的想法,但其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严重职业化。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大学的指标就是一次性就业率、考研率的多少等,这种思潮的的泛滥,使今天国内的大学教育逐渐地滑向应职教育,严重地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针对此种情况,进行高等教育理念的讨论和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讨论等形式,唤起全社会特别是高等教育界要达成如下共识:高等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判断的意识和能力。

(二)加强通识课程教育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实用主义,使得当前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体课程的设计几乎都是以就业为前提而开展的,在笔者的周围有很多学生就在淘宝网开店,学校对此还大加鼓励;另一方面,与就业相关的各类专业课程如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被学生大量地选修,而一些传统课程,如文学、历史学、哲学等通识课程却存在尴尬的局面,很多高校或者不开,或者以各种概论的形式应付一下,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未来的中国必将形成大量的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不仅是一个财富概念,还与布迪厄所谓的文化资本有关。中产阶级一般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自由、平等等现代意识,更具有批判精神,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一般处于领导地位[7]。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计算机和英语等就业知识技能,还要传授他们哲学、文学和历史学等通识知识。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国内高校中进行的启发式教学是少之以少。一方面,因为国内高校中的师生比过高,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都是一百人左右的大教室,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实现对这么多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能力储备,而目前高校中新教师居多,他们驾驭课程的能力有等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启发式教学方式并没有渗入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当中,教师们的教学任务重,时间短,学生数量多,只能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收来自教师的知识,至于启发一说无从谈起。

(四)高度重视本科生导师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真正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校的主管领导、各级行政部门都必须充分重视本科生导师制度,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方法:一是实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制度,可以提高本科生导师的指导水平;二是将本科生导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其教学工作量,使指导教师的付出能够有所回报,这也是一种对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指导老师的工作热情;三是实行优秀本科生导师评选制度,对于优秀的导师在评将晋职时给予优先考虑。

(五)创新本科生导师制模式

针对现有高校师生比过高的问题,可以采用外部引进和内部创新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是积极聘任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士担任本科生导师;二是改革现有本科生导师模式,将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三方有机结合起来。大一时,可以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导师,但主要是以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为主,以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调整学习方法,导师主要是负责向学生们阐述本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使学生清晰了解本专业的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正解专业方向;大二学生,可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制,建立以组为单位的学习团队,每个组有一名导师负责,主要是指导学生合理地选修课程,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收集科技文献、如何做阅读文献笔记,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大三学生,此时导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想法,将学生分为考研和不考研两组并分开指导,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让学生逐步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之中,通过自行收集资料来凝练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并通过做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坚定其考研的决心;对于非考研的学生,应该着重通过对其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进行专业实习、就业培训等训练,指导其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高质量地就业。分年级分阶段的新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既可以使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都有导师指导,又可以降低导师的指导负担,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六)制定科学的本科生教学大纲

要重新修定本科生教学大纲,修定原则是在保证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开设历史、逻辑、文学等通识性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接触通识课程的经典,使学生所学能够融汇贯通、文理兼备、中西合并。

(七)明确导师职责,有针对性地指导

明确地区分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的工作职责,不能进行大包大揽。班主任和辅导员主要是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行政管理和思想工作,而导师的主要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导”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帮助大一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我学习,这与中学时完全不同,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适合具体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大学生所面临的课程很多,在选修课程时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人需要,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同时依据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阅读本专业的相关课外书籍;三是指导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方法对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四是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就业指导,通过相关实习、实训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

(八)全面提升本科生导师素质

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个人素养是决定导师指导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导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科研作风会影响一批又一批的被指导学生,使他们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为以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一是要求所有导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时刻关注最新科研热点,以崇尚科学为荣;二是不断丰富和提高个人道德水平,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三是多与班主任和辅导员沟通和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工作,提高指导技巧,改进工作方法,熟悉各项学生管理规章,为更高效地指导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1]李俐.英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余安喜,李桂林,何峰,魏云龙.本科导师制试行效果分析与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

[3]杨冰双.本科导师制实施现状及思考——以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

[4]郭春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困境及对策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1(6).

[5]王丽萍,杨博涵,袁云岗.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6]潘雅静.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及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7]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1).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