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现象的语言经济学阐释

2014-08-15方宝

关键词:模因言语现象

方宝

(广西中医药大学外语部,广西南宁 530001)

自1976年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首次提出模因(Meme)概念以来,西方学术界一直如火如荼地对模因理论展开研究,并创办了有关模因学研究的专题网站和专业期刊。近几年来,随着模因概念的广泛传播以及模因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我国学者也开始积极介入这一研究行列,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理论创见,模因理论对语言、文化现象等方面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因此将其用于解释语言现象、语言行为、语言教学及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理据研究方兴未艾,而对模因现象自身的理据研究却相当匮乏。

语言模因是一种典型的模因现象,并广泛地存在于人类语言中,但并非所有的言语都具有成为模因的潜质。语言模因的存亡有其周期性和规律性,“当词语作为模因得到广泛应用,在交际中发挥积极作用时,这些模因就变得强大,并进入全民语言而被不断地复制和传播,成为‘成功的模因’;有些则为个别现象,转瞬即逝,成为‘失败的模因’”(陈琳霞、何自然,2006)。对于模因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研究,目前主要有几个流派,即信息观、思维传染观、文化进化观和符号观(何自然、何雪林,2003)。通过对大量的语料进行分析,陈琳霞与何自然(2006)指出一种模因要被人们普遍地模仿,必须至少具有下述特性之一,即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权威性。对于语言模因的理据问题,最近,还有学者(比如,廖晓静,2010;等)从认知论的角度来加以阐释。但是已有的这些研究只是说明了语言模因现象形成的内在动因或可能性,即只是对言语形成模因的必备条件进行阐释或描述,而并没有从促使言语成为模因的外在动因,即语言模因生成的必然性方面加以探究。语言模因现象的生成可以归结为人们对语言选择的一种结果,而导致这种选择发生的外在动因是什么?为什么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成为必然?对于这些问题,已有的研究似乎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解析。语言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文试图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来对语言模因现象进行阐释。

一、模因论与语言模因现象

模因这一概念源于社会生物学,最早见于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英国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书。Dawkins认为模因可以看作是复制因子(replicator),也可以看作是文化进化单位(Dawkins,1976:206)。Blakemore(1999:66)则从模仿的角度来对模因进行定义,并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比如“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服装样式、链式信件和电子邮件病毒、宗教”等等,传播开来就是各种各样的模因。由此可见,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而模因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通过模仿而得到传播。模因具有保留和变异的特性,在复制和传播中进行变异是模因发展、变化,甚至消亡的基础。因此,模因往往被形象地比喻为“思维病毒”,“它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不断变化着形态,但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模式”(何自然,2005)。

作为文化的载体,人类的语言中充满了大量的模因现象。任何字、词、语句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谢朝群、何自然,2007)。语言模因有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形式(何自然,2005)。基因型语言模因是指本质相同的信息内容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的语义单位,其传播特征是相同信息的异型传递。比如,古人常用“青楼女子”、“风尘女子”等来喻指“妓女”;而到了现代,人们长期习惯于使用“野鸡”、“卖淫女”、“出台小姐”等词来指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又倾向于使用“站街女”、“三陪女”“按摩女”、“发廊妹”等词,现在又出现了“性服务工作者”、“失足妇女”等一些比较中性的称谓。这一语言模因虽然在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异,但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形成了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语言模因。表现型模因是指不同的信息内容套用相同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的语义单位,其传播特征是不同信息的同型传递。比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XX门”语义表达形式,其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尼克松总统的“水门”政治丑闻。后来人们在“水门”这一词语基础上提炼出“XX门”这一语言模因,并陆续复制出一大批与此同型的其它信息表达,诸如:“伊朗门”、“白宫秘书门”、“情报门”、“翻译门”、“虐囚门”、“艳照门”、“日记门”、“学历门”等。这些按“XX门”的型式进行传播的语义单位,分别表达了具有类似美国“水门事件”丑闻性质的各种大小事件,从而使“XX门”成为了内容各异、形式相同的表现型语言模因。

二、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语言经济性素描

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是一门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信息学、人口学、统计学和规划学等门类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其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的理论基础是西方人力资本学说。Grin认为,语言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式,它运用经济学通常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及其工具,把语言作为变量,不仅研究语言本身产生、发展、演化和变迁的规律和路径,而且考察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语言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Grin,1996)。由于语言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学的影响,因此,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的不同是区别语言学和语言经济学的重要标准。

语言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大方面:(一)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学习是人力资本的一种经济投资。Vaillancourt(1989:72)指出:“如同通过工作经验或通过诸如数学和历史学科的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一样,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同时,语言是使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获得其它人力资本的资本,即元人力资本。(二)语言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克服交际障碍,从而获得经济价值。某一语言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领域活动中的使用和需求程度,同时也受市场供求法则的支配。(三)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决定某一语言经济效用的首要因素在于该语言使用的密度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四)语言的使用遵循经济原则。经济原则可以概括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姜望琪,2005)。“经济原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演变当中,也渗透到语言内部的各个层面之中。付出的成本低而得到的效率高,这是人类生活的普遍追求”(张云秋、周建设,2007)。(五)语言行为是会话者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鲁宾斯坦指出“语言被认为是一种行为现象,而且,如果它不能服务于人们的需求,演化力量将会发生作用,以改进其功能,造成一个‘好’均衡的出现,使得信息得到传递和利用”(鲁宾斯坦,2004)。可以认为,任何词语的特定含义都是在语言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新均衡的不断出现而相续发生改变和得以暂时确定的。同时,会话者双方或多方所达成的对任何一个话语的共同解读是不同会话者之间对话语理解博弈均衡的结果。

三、语言模因现象的语用经济性体现

语言通过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来促进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而语言的应用具有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类言语表达的一种理性,这种理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受语言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语言模因现象在多个方面体现着语言应用的经济属性。

(一)语言模因现象体现了语言选择的唯理性

语言的发展是具有选择性的,“语言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陈琳霞、何自然,2006)。美国心理学家Donald Campbell认为“有机进化以及文化进化之所以彼此类似,是因为它们都是演化的系统,而对于所有的演化系统而言都存在着复制单元的盲目变异和对其中某些变异的选择性保留,以及对另一些变异的选择性淘汰”(Blackmore,1999:17)。语言发展所具有的选择性使模因现象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同时这也促进了语言模因的“优胜劣汰”和变化发展。“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为数并不是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拷贝到印刷品,或是从人的声音拷贝到光盘上”(Blackmore,1999:38)。语言的理性选择理论观认为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基本工具,因此,正像人类的其它工具一样,运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怎么应用语言的行为体现了人们的一种理性选择。语言中的某一些成分能否成为模因,表明上看似随意和偶然的,但实则是必然的。因为,应用语言工具的每一个主体都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对工具应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要求人们必须对语言做出理性选择。而人们对语言选择的基础在于其对语言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分析,即人们对语言的选择使用具有能增加其收益和减少其成本的一个心理预期。

语言模因现象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在语言的选择应用上对减少成本和增加收益的一个理性思考。首先,对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可以减少人们交流的成本。当交流者的语言具有较多的认知共性时,他们的沟通就会比较顺畅,并减少误解成本。语言模因作为一种“强势语”的特性使其在人们心中具有广泛的共知性,因此,尽可能的应用交流者之间共知的语言模因来进行交流可以有效节约因语言沟通不畅而增加的交流成本,从而提高人们交流的效率,增加人们交流的收益。其次,语言模因的应用可以增加人们交流过程中的心理收益。这里的心理收益是指由于人们对某一特定语言内容或表达形式的使用而得到他人的认同,并从而给语言的使用者带来的收益。语言模因的复制性传播特性使得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常常成为一种新的语义表达趋势和潮流。因此,当我们在一个群体中无法获知或应用其所共有的一些语言模因时,我们就会被看作是“局外人”。这正如一个初来乍到的游客,由于不会说当地的方言,而被视作“外地人”一样。而一旦我们被圈定了这样的一种身份,往往就要承受因此而遭受到的不公正、不公平待遇而带来的额外成本。语言的应用犹如一面镜子,其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心理和社会变迁。自觉适应时代的变化并积极地使用鲜活的语言模因可以为自己的社会交往加分。比如,当我们所处的群体在交谈中时不时地应用“XX门”、“被XX”、“XX都是浮云”等语言模因来进行表达的时候,如果我们也能参与其中,并灵活地掌握这些表达方式,便可获取多一份的信心和心理收益。

(二)语言模因现象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

人类的语言应用和发展遵循经济原则或省力原则,即人们总是希望用最简捷的语言来高效地传递信息,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交流双方在编码和解码信息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鲁宾斯坦(Rubinstein)认为:“经济学试图将社会秩序解释为从某些函数的最优化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常规性;这一点对语言也是适用的”。语言的演化过程就是不断地形成或适应人类思维最优化(最经济)的线序关系结构的过程。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是要付出成本的,因此,能够最大减少成本的语言表达自然受到人们的追捧。模因现象的构词特点体现了这一经济性原理,语言模因不仅具有“言简意赅”的较强表达力,而且具有良好的群体认知基础和可认知性,即模因所暗指的深层意义往往能被某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理解。

“被XX”语言模因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网络上的“被XX”这一模因最早出现于2009年7月12日,天涯论坛上的一个标题为《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的帖子。作者在贴子里说道:“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就这样,“被就业”一词诞生了。在帖子被转载的过程很快引起了网民关于“被就业”的讨论。此后,网上就铺天盖地地出现了“被自杀”、“被代表”、“被捐款”、“被自愿”、“被健康”、“被服务”、“被失踪”、“被海归”、“被看球”、“被上网”、“被涨价”等一系列的言语表达形式,使“被XX”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表现型模因。在人们的认知经验看来,“被XX”的短语结构用在被动句中表示主语是受事或表示受动的意思。而上文所列举的“被XX”语言结构中,“XX”表达的内容却是主语或当事人主动做出的行为或动作。这种貌似矛盾的逻辑搭配恰好形象地反映了其在本质上所蕴含的“被强迫”、“被隐瞒”、“被愚弄”等深刻含义,并凸显了社会弱势群体对自己所受到的种种不公待遇、对自己合法权利被剥夺、对自己的意愿被他人掌控、对强势群体的无耻行径所进行的的无奈嘲讽和义愤表达,同时这也表达了广大民众对社会公平、公正和基本权利的一种强烈渴望。一个简单的“被XX”表达形式传达了大量的信息,最大程度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要求,从而成为了人们交谈过程中的首选。

(三)语言模因现象体现了语言传播的效益性

语言传播的效益是指语言的传播能够减少人们语言认知成本的本质。语言传播和应用是需要成本的,因为它首先需要对语言进行学习,而学习必然产生成本。一个语言表达形式能否成为广泛传播的语言模因,关键在于它能否节约人们相互交流时信息表达的成本和信息认知、解读成本。而减少语言交流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是某一语言的使用人数,语言的使用人数越多,其交流的成本就越低。同理,使用某一语言模因来表达的人数越多,人们对同一模因的共识性越广,对这一模因的传播和应用就越具有效益性。同时,语言收益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某一语言模因的使用人数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强,在该语言模因从强势模因逐渐变成弱势模因之前,它传播所带来的效益就会不断地增加。

提高语言传播的效益性就是要最大限度减少言语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劳力,使彼此达成共识。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发话者尽可能的使用言简意赅的表达形式;二是说话者简约的表达不能以影响听话者对发话者说话意图的理解为底线。模因的“强势语”特性使得模因的传播可以减少人们对信息认知和解读的劳力,提高认知的效率和质量。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某一语言表达形式之所以能成为广泛使用的语言模因,是因为其具备了言语表达上简洁、形象、达意的特征。另一方面,人们之所以选择某一模因来进行信息传达,是源于人们对某一语言模因所表达意义的共知前提。而语言模因表达的经济性决定了其必然拥有庞大的使用群体。一旦发话者确定受话者也对某一语言模因具有共知,其自然会首选该模因来进行表达,从而达到提高交际效益的目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模因现象充斥着我们的话语交流,其根源就在于此。比如社会上曾一度出现的“X嫂”语言模因新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人们首先从“空姐”衍生出其基因型变体“空嫂”,再由“空嫂”派生出其表现型变体“呼嫂”、“乘嫂”、“的嫂”、“月嫂”、“军嫂”、“报嫂”、“护嫂”、“洁嫂”等。这里,人们对“X嫂”语言表达形式所具有的广泛群众认知基础,以及“X嫂”自身语义表达的经济性决定其传播和应用具有较高的效益性,这两个特征的同时具备使“X嫂”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强势模因。

(四)语言模因现象体现了语言交际的均衡性

源自于物理学中的均衡(equilibrium)概念是指物体由于受到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两个外力作用时而处于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在语言经济学研究中,“均衡’概念可以用于对言语投入量与需求量关系的分析中。在交际活动中,要实现言语总效用的最大化,就必需保持发话人的言语供给和受话人言语需求的平衡。当发话人的言语供给少于均衡指标数时,其言语效用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而当言语供给多于均衡指标数时,其部分言语效用会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影响而被抵消,言语投入效用的最大化也难以实现。人们语言交往中的各变量是相互制约,有机关联的,它们对言语供求关系的影响是错综复杂和多层次性的。因此,交际中言语供求的均衡性不是简单的数量对等关系,而是整个交际中的变量体系综合性的均衡配置。因此,要实现整个言语交际的效用最大化,就要力争实现发话人的语言投入与受话人的心理需求达成配置均衡,即实现言语配置的一般均衡。

言语交际是双方或多方协作的行为或结果,最大程度地体现省力原则是发话人努力追寻的目标,然而受话人才是决定发话人是否实现省力愿望的最终判断标准。而且,正如德国历史比较语言学家Herman Paul所言,语言表达的经济与否要视交际的具体需要而定。在语言交际中,如果发话者不考虑受话者的理解能力或择近性的均衡,而一味的使用自己所认为“简便明了”的言语,就会导致对方的误解,从而失去语用效益。语言模因由于具有普遍的共同认知性,因此在交谈中选择某一模因表达方式可以较好地达到语言交际中的均衡性,从而也就具有了效益性。比如当会话双方已经确定彼此都对“被XX”表达方式形成了一种共识,这个时候,发话人会倾向于使用这一表达方式,因为在他看来不使用这一表达方式会减少他们信息交流的效率。而当发话者发现受话者尚未对“被XX”表达方式形成共识的时候,他就会采取解释或避开这一表达方式的行为,从而避免造成语言信息传达不足或受话者解读失误的风险,并实现交际均衡。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不断的调整信息配置使之均衡的行为就是交际双方不断地进行语用策略博弈的过程。语言模因现象就是人们语用策略博弈结果的一种体现或存在方式。

四、语言模因现象的经济性根源:语言的元社会制度属性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规范人们意义表达功能的符号系统,因此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制度”(索绪尔,1980),而“与其他社会制度不同的是,语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制度”(Searle,2005)。同时语言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其特殊性源于语言作为信息承载物的属性。人类社会上的所存在的各种制度主要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来进行传达和记载,各种制度效力的维系和制度构成本身的变化发展也需要通过语言来发挥作用。可以说,“不仅种种制度的、道德的、法律的和社会的规范存在于语言中并以语言作为其存在载体,用语言来界定、来表述,而且它们必定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生成,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存在,并通过语言的载体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以及文字交流中演化和变迁。”(韦森,2005)。而从广义上讲,制度无处不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处在各种制度的包围之中,人们之间的语言交往也受到一定制度的制约。因此,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语言具有元社会制度的属性。

语言作为一种元社会制度,其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构建起来的一系列规则,因此其构建的过程和结果必然反映和代表了最有利于人类自身对语言认知和应用的经济性标准。语言模因现象在本质上也体现了人类的这种理性构建和选择。语言是人类自发行为的结果,语言模因的形成也便是如此。某个新奇言语的偶尔创生,因为符合了人类对语言认知和解读等经济性标准的原始判断,且往往被认为超越了现存旧言语所具有的表达力,从而引起人们的相互效仿,在经过多次的尝试和演变后,最终发展成为了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模因。语言中的一部分语义单位能够成为强势模因,也是经过人们在脑海中不断地筛选、试错的过程,从而确认了其符合人们语言应用经济性根本需求的过程。

语言演化的经济性更是可以从文字的演化过程体现出来。而任何语言文字的建构都体现了人类对语言多方面需求的一种均衡性。语言文字的这种短暂均衡取决于其对人类思维经济性表征的符合,一旦这种均衡受到挑战,改变势在必行,语言就会发生新的演化。语言演变和发展的方向是必然“趋同”和“趋简”。所谓“趋同”是指“整个世界上被使用的语言种类越来越少,尤其是作为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的语言减少的速度更快、数量更少,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少数甚至一种通用语言”(黄少安、苏剑,2011)。而语言消亡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优胜劣汰竞争的过程,至于哪种或哪些语言能够幸存,不是人类的意识形态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语言本身的“经济性”所决定,即语言的应用能否降低人们的交流成本。所谓语言“趋简”,是“指语言文字的演变方向是越来越能清晰而准确地表达相对更多的意思或承载更多的信息,而同时又越来越便于学习和使用以及进行信息化处理——即越来越便于读好、写好、用好、存好”(黄少安、苏剑,2011)。我国语言文字从繁琐难解的甲骨文到相对简便易识的现代文发展过程就是语言“趋简”规律发生作用的一个体现。当然语言词汇和语法的“简化”是以不影响信息的表达和意义的解读为前提的,这是语言演化规律的基础。在很大的程度上,语言模因现象正是体现了语言的这种“趋同”和“趋简”的演化规律,而使这种规律发生作用的根源在于语言的元社会属性。同时,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语言模因现象的存在正是人们深层抽象思维的具象映现,它体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语言表达经济性的强烈渴求。

五、结 语

模因学的相关理论有力地解释了语言中的诸多现象和问题,而探寻语言模因现象发生的动因,则更有助于人们对模因现象及其理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语言模因现象孕含着语言应用的经济性因素,体现着语言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观点。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语言经济学将经济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用于对语言现象的分析,为我们探讨语言的经济性现象和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然而,毋庸讳言,语言经济学理论不能对所有模因现象的产生做强有力的阐释,也不足以对语言模因现象的所有方面进行充分的解析。对模因现象理据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和认知,我们还需借助更多领域的研究成果。

[1]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4]黄少安、苏剑.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命题[J].学术月刊,2011(9).

[5]姜望琪.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6]廖晓静.语言模因现象的认知理据探析[J].海外英语,2010 (1).

[7]鲁宾斯坦.经济学与语言[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8]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韦森.言语行为与制度的生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0]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

[11]张云秋、周建设.语法结构的经济原则[J].外语研究,2004 (6).

[12]Blake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3]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4]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M].InCole and Morgan,1975.

[15]Grin,F.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Survey,Assessment,and Prosp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996,Vol.122:17-44.

[16]Searle,John.What is an Institution[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2005(1).

[17]Vaillancourt,F.Demolinguistic Trends and Canadian Institutions: An Economic Perspective[M].Montreal:Association of Canadian Studies,1989.

[18]Zipf,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Human Effort[M].Cambridge:Addison-Wesley,1949.

猜你喜欢

模因言语现象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关于冬天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