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2014-08-15左之涛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0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弱势家庭

左之涛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由于目前多数高校仍没有完全摆脱偏重智力教育的现状,致使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 “弱势群体”学生由于其特殊性是情感教育关注的对象。

一、“弱势群体”学生的界定

“弱势群体”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心理障碍、生理缺陷、学习成绩等原因,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低于平均水平而处于劣势的学生群体。“弱势群体”学生主要分为经济弱势型、心理障碍型、健康弱势型、学习弱势型、地位弱势型、能力弱势型、思想弱势型、就业弱势型等,具体表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生理缺陷学生、学业后进生等。[1]

在各种类型的“弱势群体”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占有很大比例。教育部2010年8月12日公布的《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指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2]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数“弱势群体”学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由于家庭和学校忽略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健康人格培养,使多数“弱势群体”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很多“弱势群体”学生进入大学后表现为心理调节能力缺乏,自信心不足,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并形成恶性循环。[3]因此,在经历了“应试教育”进入大学,心理又处在发展变化非常时期的“弱势群体”学生,成了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虽然统计数字不尽一致,但近些年心理问题学生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很多经济困难学生还是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以家庭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为主体的“弱势群体”学生这个庞大群体的情感教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这关系着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弱势群体”学生性格特征

由于家庭贫困、心理障碍、生理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弱势群体”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受到的干扰是显而易见的。从积极方面说,由于逆境成长的影响,他们能够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进取;从消极方面讲,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个人原因和当今社会潮流的影响,他们心理落差很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冷漠、孤僻、自卑、多疑、压抑等。这种不良的心理状况又导致了他们在现实中自私、责任心不强、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对事态度冷漠、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缺少热情、心理不健康、承受挫折能力差等现象。

近些年来出现的“弱势群体”学生犯罪、自杀事件触目惊心,如2004年2月的马加爵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死了4名同学;2006年5月,长沙医学院学生李爱娟因盗打同学电话担心被查出,62刀砍残室友。2009年4月23日《广州日报》报道,“2008年是全国高校学生心理极端问题高发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发生学生极端问题63起,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区的38所高校,即一些高校发生两起以上。”[4]

马加爵、李爱娟都出生于贫困家庭,学习优异,性格孤僻,不善言辞,很少与同学来往。毋庸置疑,类似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家庭穷困、遭人歧视而心理畸变、人格分裂发展的结果,是强烈压抑的情绪和扭曲的人生观所致,是极端自私心理的恶性发展。但是从深层次思考,除去家庭,难道社会及学校教育就没有责任吗?应该说,这绝不“只是盗打电话”的问题,其根源源于情感教育的缺失。

三、“弱势群体”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

“弱势群体”学生不能与多数学生和谐相处,不敢参加校内外集体活动,无法融入整个校园生活中。长期的自我封闭使他们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注意力难集中,学习积极性下降,严重者甚至有心理障碍。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极度敏感,别人的细微言语和无意行为都能触动其脆弱的心灵,进而产生防御心理,对他人不信任,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久而久之,造成了社交障碍。因此,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弱势群体”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也有其不同之处。鉴于“弱势群体”学生的特殊性,除了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活困难外,其情感教育可侧重于以下途径。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充实其精神世界

如前所述,“弱势群体”学生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主要由于家庭贫困、心理障碍、生理缺陷等原因,与相对处于优势的学生比,心理落差较大。所以,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学习、生活和人生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高校应该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战略高度出发,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弱势群体”学生开展情感教育,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人生规划,激发学习和成才动力,把注意力从暂时的弱势地位转移到成才目标的追求上来,把生活态度从悲观厌世转移到积极进取的轨道上来,最终达到提升人生价值的目的。

(二)发挥师爱的育人作用,塑造其健康心灵

高校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加强与 “弱势群体”学生的沟通和联系,通过潜移默化的师爱塑造其心灵,引导其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培养良好的情感。老师要坚持正面的情感教育,顺应学生的情感需要,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进步,要及时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步步向前;对学生合理的需求,应予以正面的回应;学生遭遇挫折、失败时,陪伴他们走出情感的低谷;在他们犯错误时,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讲明道理,让其感觉到老师的信赖与尊重。

多一分爱心,就多一分对学生内在诉求的深入理解和情绪波动的准确把握。老师要运用积极情感的感染性、激励性和动力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产生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使老师的教诲畅通无阻地滋润“弱势群体”学生的内心世界。老师的爱、关心和尊重,将会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学会关心社会和关心别人,学会付出,建立道义感和责任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生活,塑造自我。

(三)多鼓励他们融入集体参加集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为他们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舞台。集体活动既包括校园文化活动,也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重大节日、纪念日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特殊功能,把德育、美育渗透到集体活动中。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学会赏识自己,融入集体,学会与人相处,使思想感情在活动中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达到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健康情感的目的,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逐步认识自己的价值和长处,克服自卑、抑郁、焦虑等情感,磨砺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自己的情感智力。[5]集体活动对塑造“弱势群体”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团队精神、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等有积极的作用。

(四)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是高校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于“弱势”地位,导致他们存在心理障碍,加之不善于与别人交流,无法及时排除心中的压抑,使心理问题越积越多。当他们自己无法梳理、排解与调节时,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可以达到提高“弱势群体”学生情感智力,防治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考虑到“弱势群体”学生的特殊性,对于他们的心理咨询,可以建立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的心理教育指导体系。通过心理辅导,使“弱势群体”学生端正自身认识,提高自身能力,优化自身性格,弥补自身不足,使情感发展和情绪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五)抓住各种时机,对他们进行随机性情感教育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对“弱势群体”学生及时进行亲情、友情和感恩教育。随机性教育因其合乎时机性而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易于被学生接受。在他们得到别人帮助时,适时对其进行感恩教育,可以使他们更多地看到社会积极的一面,感受社会对自己的帮助,从内心产生回报社会的情感;在他们取得每一点进步时,及时分享他们的快乐,会使其重新评价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或同学的每一次帮助,都会使他们的记忆刻骨铭心。

总之,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智和完美的人格。“弱势群体”学生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弱势群体”学生的情感教育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高校也在积极尝试,但是,“弱势群体”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家庭、高校、社会及“弱势群体”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通过正确的教育途径才能实现。

[1]杨六栓.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州学刊,201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Z].2012-08-12.

[3]彭波,沙莉.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若干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发区就有广州[N].广州日报,2009-04-23,A20版.

[5]刘朝晖.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情感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弱势家庭
将弱势变为优势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