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利益理论的当代价值

2014-08-15吕国辉孙振天

关键词:马克思利益马克思主义

吕国辉 孙振天

(长春工业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利益作为人类社会永恒的客观存在,是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要立足点,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利益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基础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利益理论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贯穿人类历史发展始终,涉及社会构成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而深邃。利益在马克思文本中是一个高发词汇,虽然马克思没有给出专门定义,但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利益群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利益关系的范畴和本质的认知上起到了开拓性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82)利益追求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动因。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首先满足自身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物质资料分配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人的物质需求又决定人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物质条件是人的利益基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利益分配必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社会关系是利益需求的本质体现,利益冲突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矛盾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马克思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P79)利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利益作为一个社会的历史现象不是先验理念的产物,而是人类产生以来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利益关系诉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的不同利益观,又说明利益是有阶级性和目的性的。因此,任何社会变革都必然引起人们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利益首先是以满足统治阶级利益需求为出发点的。

二、马克思利益理论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要从微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从理论到实践多维度对利益理论展开论述,实现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超越,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利益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

利益主体是由需要主体演化而来,主体需要是利益形成的前提。利益客体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满足主体需要是利益存在的有用性条件。作为利益关系范畴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必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一般来说,利益主体是主动的,是人以客观存在的需要对象为目的、有意识地表达出对利益追求的一种主体能动性。利益客体是被动的,是利益主体认识、追求和利用对象,并以具体客观的内容实现主体愿望。需要本身不是利益,只有作为利益主体的人的不同需要和作为利益客体满足了人的需要,利益才得以实现。需要与被需要、满足与被满足、利用与被利用等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过程完成有机统一。

(二)利益对立性与统一性的结合

马克思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体现出利益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利益矛盾和斗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利益关系处于对立之中,资本主义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反映了其利益关系的根本对立。虽然资本主义利益关系的某种条件下的协调,但这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矛盾与冲突。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有产者对无产者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资本主义社会缺乏利益和谐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和国家消亡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利益关系的相互协调及高度和谐。

(三)利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利益个体是以单独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利益主体,反映自身的特殊利益需要和追求。社会利益是以整个社会的形式存在的利益主体,反映群体的普遍利益需要和追求。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是社会构成的主要因素,社会是所有人共同活动的集合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是社会的创造者,没有人的活动,人类社会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同时,人又是被创造者,没有社会的存在,人和自然界动物就无法区别,也就无法说明人之所以称为人;没有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本质属性无法体现出来。每个人的个人利益需求相同的客观内容,交汇出群体性的共同需求,形成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就是社会利益的主要形式。因此,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产生基础,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中体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于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是教条的,而是开放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根据各个国家实际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具体化,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本质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之所在。

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普遍性和中国国情实际的特殊性有机统一起来是一项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工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其指导作用,以此来解决中国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大众的新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的特殊国情,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述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国情,找到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中国建立后,又坚持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历史经验充分证明,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也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和中国的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结合,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追求,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成功地解决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关切,而且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利益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要义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告诉我们,社会是人类在时间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人们的共同体。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互相联系,并结合成一定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首先是源于对某种特定利益的需要。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利益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利益关系的和谐是最根本的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和谐主要是指利益和谐,和谐社会其本质是一种利益和谐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目标。要想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必须首先协调好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首要前提和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生活领域内的社会利益关系,也是协调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三大利益矛盾,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确保社会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研究和解决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问题,具有客观性。首先,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目标原则。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就是满足广大劳动人民需要的利益关系,是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各种利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价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重要体现。人民利益的充分实现,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内容,最深刻的动力所在。其次,协调利益关系的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是指协调各种各样矛盾的利益关系,是要综合权衡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和对抗矛盾性。统筹兼顾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理顺各种利益关系,是对合理利益的统筹兼顾。要准确把握全局,高度关注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推进重点。再次,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原则。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既要注重提高社会效率,也要注重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全体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妥善处理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着力点

妥善处理当代社会利益矛盾时应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重点问题,注意在利益关系各方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尽量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允许的临界点,避免因利益矛盾尖锐而导致社会激烈动荡和社会危机的爆发。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妥善处理当代社会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只有紧紧抓住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其次,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要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当务之急来抓。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有效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同利益要求,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必然对原有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和再调整,只有在深化改革中继续推进利益结构的整体转型,使利益结构尽快规范化,才能顺利推动社会转型的完成,实现“两个百年目标”。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马克思利益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