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2014-08-15徐科军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工科产学研研究生

徐科军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0 引言

高校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双重任务。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方面,更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科研开发中,更多的是承担技术开发的工作,即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解决生产和工程中的技术问题。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科研究生?除了课堂教学、实验以外,参加科研开发,在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遇到问题能够想出解决的方案,并且能够具体实现,只有通过科研开发的实践,才能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完成科研开发的任务?在高校中,研究生是完成科研开发任务的生力军。所以,在工科院校,研究生,有时还包括一部分高年级本科生,参加产学研项目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1-5]。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企业的目标是生产产品。在产学研合作中,如何处理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与完成技术开发项目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地说,研究生培养与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在目标要求、时间安排、进度管理、成果提交等方面并非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和对立的。所以,如何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开发任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进行产学研合作中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们工科院校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需要认真探讨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解决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合作模式、培养方式、过程指导和成果整理等关键问题。

1 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对于工科院校而言,要在产学研合作中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有些项目档次较低,仅仅是低水平的仿制;有些项目让研究生仅仅做些调试工作,不接触技术的关键部分和核心部分;有些项目的实验条件较差,无法得到完整的数据;有些项目与学生的培养周期不同步,造成课程学习或者毕业答辩时间上的冲突。

我们发现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生产产品之间有以下的矛盾,需要协调和解决。

(1)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有所创新,而企业项目要求技术相对成熟。如何解决合作项目既能体现技术创新,又能成熟稳定实现的问题。

(2)学生毕业答辩的时间是固定的,而企业合作项目的时间是随机的。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保证完成企业的项目,又不影响学生的毕业。

(3)企业要求解决产品中的关键技术是急迫的、一次性的,而学校人才培养和研究专题是周期性的和持续的。这就要研究如何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安排高低年级学生衔接的问题,做到既能够及时解决企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又能不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进度和毕业分配,还能够保证研究专题的持续深入进行。

(4)学生毕业要公开发表论文,而企业要求尽量技术保密。如何解决既发表研究成果,又不过多披露技术细节的问题。

2 如何破解培养矛盾

破解培养矛盾需要研究如下问题。

(1)哪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最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这包括企业的选择、平台的搭建、基地的建设和各方的作用和人员的参与等,其目标是为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2)在产学研中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这包括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导师的指导和检查方式、课题组的分工和时间的安排等,其目标是完善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3)研究科研成果的提炼和学位论文的撰写问题,这包括处理好企业要求技术保密、学校要求发表论文涉及的如何整理和公开技术成果的问题,其目标是既要完成企业要求的完整的技术文档,又要完成学校要求的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 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

(1)选择合作企业

选择与本学科相关的国内外先进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创新意识强、实验设备齐全、对接团队水平高并有一定经费支持,可以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2)选择合适的课题

选择一个企业在工程技术和产品开发中尚没很好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研究的题目,以便研究生采用新方法、新手段等解决问题,期望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同时,对选择的问题要有大致的解决思路,并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这样,凭借学生的努力,就可以在较短时间的做出阶段性成果。

我们从产学研合作项目中还可以提炼出共性技术问题,作为学校持续研究的课题,保持研究方向的稳定性。

(3)组成课题组

组成课题组可以营造团结协作、互相促进的研究氛围。研究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周期不长、又需要对某个问题深入研究,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为此,把若干位同届和不同届的研究生组成一个课题组。让当前处于课题阶段的高届研究生作为主力,让处于课程阶段的低届研究生熟悉情况,先后衔接,不仅可以使高届研究生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协作,较好地共同完成任务。又可以让高届研究生对低届研究生进行传帮带,保持课题的可持续性。课题小组经常组织开展讨论,深入、细致地研究课题进行中遇到的问题。

(4)发挥导师作用

学校导师亲临企业现场,协调任务,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技术开发。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领导或技术骨干作为学校兼职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

学校导师要全过程指导,关键环节把关。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注意发挥高年级研究生的辅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技术细节方面。但是,不能松懈导师在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所应担负的责任,从文献查阅、方法选择和研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结果评价和论文写作等。其中,实验测试和论文写作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师亲自参加和把关,既可以检查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也可以防止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

4 产学研合作实施效果

从2008年以来,我们课题组与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公司企业进行了非常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先后完成近20项科研项目,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技术开发中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自动化仪表企业。我们与该企业在涡街流量计、电磁流量计、不分光红外气体分析仪、阀门定位器和电动执行器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建立了“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川仪自动化仪表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有29名研究生参加共同申报科研项目或者企业委托项目的研发,解决了涡街流量计抗强振动干扰和低功耗工作的难题、电磁流量计无法测量浆液流量的难题、不分光红外气体分析仪数字信号处理和控制问题、阀门定位器控制速度慢的难题以及电动执行器控制问题,其成果均已产业化。

太原太航流量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生产科氏质量流量计的企业,也是科氏质量流量计国家标准制定单位之一;上海一诺仪表有限公司发展迅速,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科氏质量流量计最多的企业之一。我们与这两个公司在科氏质量流量计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建立了合肥工业大学—太原太航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先后有15名研究生参加重点863计划、中航工业产学研项目和公司委托项目的研发,解决了科氏质量流量计的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驱动的关键问题,其成果已经产业化,与上海—诺仪表有限公司合作获得了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是世界第三大半导体公司,我们学校与该公司建立了“合肥工业大学-美国德州仪器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和“合肥工业大学—美国德州仪器MSP430单片机实验室”。自2008年以来该公司捐赠我们实验设备和经费达20多次,其中,直接经费就超过100万元。我们双方已经在DSP和单片机实验教学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我校研究生开发了基于EKS-LM3S8962的ARM实验教学套件和基于MSP-EXP430F5529单片机开发板的实验套件,包括实验案例、实验指导书、实验视频和PPT等,公布在TI公司的网站上,也发送给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0余所高校,已有2万多名学生学习并使用了这些实验套件。

(2)我们的研究生利用该公司捐赠的单片机开发工具、器件和经费,在校内举办了MSP430低功耗单片机应用设计大赛,共有来自全校17个专业的70多组队伍、近200位本科生参赛,最终有35组队伍参加了决赛。

(3)我们利用该公司提供的经费,先后于2008年和2010年两次举办TI C2000 DSP全国大奖赛的决赛,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展示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4)我校研究生于2010年参加在国立台湾大学举行由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主办、由国立台湾大学协办的2010年度教育者会议暨第三屆台湾—中国大陆大专(高校)TI DSP邀请赛,获得最高奖。该次邀请赛是两年一度的海峡两岸TI DSP最高水平的竞赛。于2012年在2011-12年度TI C2000及MCU创新设计大赛上,获得先进控制专业组特等奖(第一名)、仪器仪表专业组一等奖和三等奖,为所有参赛学校中成绩最好者。我们还参加2013年度首届全国大学生测量控制与仪器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专业组特等奖(最高奖TI杯)1项、二等奖1项,本科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成为该次大赛专业组比赛成绩最好的学校。

[1]宋之帅,田合雷,盛义保,强化产学研合作 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J],合肥:安徽科技,2012,(12):6-7

[2]刘刚,黄一,张崎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实践[J],武汉:船海工程,2012,41(6):112-115

[3]王园,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以苏大维格为例[J],石家庄: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8):27-28

[4]潘剑波,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科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46-50

[5]胡常伟,毛宁,陈新度,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广州:科技管理研究,2012,(5):163-165

猜你喜欢

工科产学研研究生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