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研

2014-07-05仲雪飞汤勇明张晓坚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基础课学时调研

仲雪飞,刘 鹃,汤勇明,张晓坚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0 引言

我院的前身是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61年11月。它是我校电子科学领域集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为一体的重点院系。目前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传感网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依托良好的学科背景和丰富的科研资源,是首批国家特色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以电子器件及其系统应用为核心,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能跟踪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在微电子、物理电子、光电子和光通信等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也在更新,很多高校均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上作了探索和尝试。文献[1-5]分别报道了中国计量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效。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必要建立教学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机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

考虑到毕业生经历了四年的学习过程,对学校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了亲身的体验,对课程设置有了全面的认识,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了纵向的比较,对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比较理性的思考,因而这些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看法值得重视。为了掌握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不同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我们在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往届毕业生中组织了人才培养质量问卷调查。

1 问卷调查的设计、发放和回收

问卷调查表主要分为三部分:①个人信息,②人才培养质量分项调研,③意见与建议。其中的②部分,主要是针对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实践环节以及“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发放电子和纸质调查问卷共15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33份,其中男生93人、女生33人,另有7份调查问卷没有标注性别。入学年份包括2002~2010,其中2008和2009年入学的毕业生占总调研人数的75%。参与本次调研的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80%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另有15%进入各类企业工作。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工作,参与调研的本科毕业生中84%正从事研发设计相关的工作。

2 人才培养质量调研结果分析

2.1 通识教育基础课的调研

我们就大学英语、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和大学物理这四大类通识教育基础课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计算机类课程对工作和深造帮助最大,其次是数学和英语。而对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后续课程基础的大学物理,只有8%的学生认为帮助最大。

进一步分析这四类课程的学时在通识教育基础课中的比例,有1/5的学生认为学时分配不合理。主要希望增加计算机类课程的学时和减少大学物理学时。增加学时原因主要是前者对工作和学习帮助大,现有学时不能满足系统学习的需要。而减少学时的最主要原因是后者内容陈旧,对工作深造没有太多帮助。

2.2 大类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调研

我们就大类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中有价值的课程所占比例的调研结果,示于图1。

图1 大类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比例

从图中可以发现,49%学生认为有价值的课程在50%-80%,但还有38%的学生认为有价值的课程不足50%。大类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与专业相关性高,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发挥作用;容易以此为基础,拓宽专业方向及有助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

对于此类课程的内容方面,有1/5的学生认为设置不合理,主要原因在于与实验结合不紧密,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不同课程内容有些重复;内容陈旧,知识结构老化。以上结果说明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类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定位比较准确,但是课程的有效性期待加强。

2.3 专业方向课和跨学科选修课时效性调研

我们就专业方向课和跨学科选修课的时效性调研结果,示于图2。

图2 专业方向课和跨学科选修课的时效性

图中横座标为①:能紧扣专业发展方向,及时反映专业发展动态;②:与专业结合较紧密,但内容更新不及时;③:与专业有一定联系,但内容陈旧不能反映专业发展;④:与专业完全没有联系。

从图上可以看出,44%的学生认为专业方向课与专业结合较紧密,但内容更新不及时。还有另外31%的学生认为与专业有一定联系,但内容陈旧不能反映专业发展。

在内容更新周期上,60%学生认为2年更新一次比较合理。这就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自己要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其研究紧跟学科发展方向,还要将本学科的发展体现到教学当中。

2.4 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调研

我们专门设置了一项对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对于总评成绩的构成,超过60%的学生认为平时成绩占20%,课堂讨论占20%,期末成绩占60%的构成比例最合理。此项调研结果不仅反映了成绩的构成,还是对教师授课方式改革的强烈暗示,即学生非常需要增加课堂讨论的环节,而这恰恰是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缺乏的。

2.5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调研

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调研结果表明,其中一半学生认为印象最深效果最好的实践类课程或实践环节为毕业设计,其次为生产实习,同时也指出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和管理还有待于加强。通过实践类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开展,学生从中得到提高的依次为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撰写技术报告能力。

2.6 国际化教学和校企合作培养调研

为了推进国际化教学的进展,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多门双语课程,还邀请了国外教授为学生全英文讲授专业课,少数本专业教师也开设了全英文课程。因此我们也对双语及全英文课程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由于双语课程是教材、课件、作业和考试用英文而讲授用中文,40%左右学生认为体现不出双语课程的价值。而全英文授课可行性的调研结果,1/3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都达不到全英文授课的要求,1/3的学生认为可在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中开设全英文课程。

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推进,校企合作也更加密切。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是开设了若干校企合作课程,邀请企业专家结合企业实际参与部分课程的讲授;建设了企业实习基地,学生可以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或毕业设计。对于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调研结果是近60%的学生认为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比较合适。

2.7 专业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调查的最后部分请受访者针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经过汇总,主要的建议包括加强实践环节、更新课程内容、增加企业实习或毕业设计、多邀请企业和外教为学生授课等。这也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措施的改革相一致。

3 结语

我们针对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问卷调查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面。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可以了解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为今后优化课程体系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作参考,为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通识基础课学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应与相关院系沟通,讨论更新教学内容,更适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求;

(2)强化课程组制度,保证同一课程不同班级内容及进度同步。鼓励课程组内部交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加强不同课程组之间的交流,确保相关课程衔接合理;

(3)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工作,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4)将培养质量调研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发网上问卷调查系统,不仅可以提高问卷统计的准确性,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可以与运行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教师、学生、成绩等数据和信息,保证教学信息收集的常规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1]沈为民,孙一翎,杨凯等,“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人才培养,[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第31 卷,66-72

[2]傅越千,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20卷第1期,105-109

[3]王伟,杨恒新,蔡祥宝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研”结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第9 期,218-220

[4]牟海维,吕秀丽,李贤丽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长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8卷第12期,37-38

[5]沈为民,金尚忠,孙一翎等,宽口径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年,第29卷111-113

[6]刘洪山,唐良凤,谢家兴等,香港高校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第31卷,73-75

猜你喜欢

基础课学时调研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