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练合一技术模式治疗中国武术“伤痛”的良药

2014-08-15杨万立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格斗技击中国武术

姚 兵,杨万立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天津市第一中学,天津 300051)

1 中国武术发展的“伤痛”

1.1 武术套路的蜕变

自中国近代以来,由于武术的功能和价值的转变,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武术为寻求一条自身未来发展的道路,逐渐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洪流中迷失方向。马良,早年习练武术,“宗尚少林派”,据其自曰:“数年以来,学虽未成,而奥秘之运用,稍知义理。”。他创编的新武术,主要以传统武术内容为素材,借用兵式体操的形式对武术进行操化,在当时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效果,为武术百年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由于本身的技击性功能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武术运动的发展遭受到了严重的干扰,武术的根基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术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各种武术组织、团体相继成立,武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尽管,在武术大家们发现新武术套路 (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逐步脱离了武术的本质,而表现出忧郁之时,但武术套路已经代表了时代的主流,武术的发展早已离不开武术套路。19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武术在全面恢复与发展,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基本方向,于是竞技武术成为一枝独秀,高、难、美、新成为竞技武术套路的目标[1]。武术工作遵循我国体育发展与改革纲要的总方针,在世界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呈现出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以套路和散打为内容的竞技武术;二是以增进健康、修身养性为目的的养生武术;三是以继承、传承,突出攻防实用价值、以实战为主的传统武术。本以为发展的十分火热、成熟的武术套路,却在申奥过程中,与2008年奥运会失之交臂。多年来,武术套路的发展以奥运会的规格为准则,不断的完善自身竞赛规则,这样的委曲求全却依然没有得到奥组委会的认可。

1.2 武术散打在崛起中迷失

散打又称武术散手,古称相搏、手搏、自打等。70年后,在国家体委的研究下,提出了散手“积极、稳妥”的方针,为武术散打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989年正式将武术散打 (当时及之前称散手)确定为竞赛项目。散打是以传统武术为基础,将简单的拳法、腿法、摔法、拿法技术科学合理的组合,形成简单、实用的攻防格斗技术。近年来,散打以竞技武术的第二种形式,由国内转向世界舞台,却引来了国内外诸多武者和学者的质疑。散打的争议点是散打技术是否代表中国功夫[2]。散打之所以会面临现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散打的技术特点与其他国家的格斗术非常相近或者说是各国技击术相互混搭成的一种“新生体”或舶来品。二是散打有格斗却无风格。散打的发展虽是以传统武术为基础,但散打好像只汲取了传统武术的外在营养,却遗忘了内在精华,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至于现在的散打竞赛,在没有任何的语言、文字的提示下,人们可能无法识别出这是哪一国的技击术,这难道不让人深感痛心吗?格斗与风格并存,亦是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等他国技击术能在拥有几千年武术文化的国家盛行的重要原因。

1.3 岌岌可危的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传统武术种类繁多,理论丰富。在1983—1986年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成果中,就套路而言,自成体系的拳种就多达129个,拳械套路近5000种[3]。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自身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传统武术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一种消亡的态势。虽然,人们在传统武术出现危机之初,已然发觉到了这种想象,但并没有引起武术工作者的过多关注。当听到一个个武术宗师、大家不辞而别的噩耗时,大家似乎才明白,先辈们的离去,不仅仅只是一个人,而是带走了一个拳种或者一个流派。传统武术在近百来年的发展中,已有部分拳种或流派在当代竞技体育的洪流中消亡,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变得岌岌可危。因此,如何保护好身边宝贵的传统武术,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打练合一技术模式治疗“伤痛”的苦口良药

2.1 回归武术本质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文化是以攻防格斗为目的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4]。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是千年来不变得规律。面对现在竞技武术有风格而无格斗以及有格斗而无风格的尴尬情形,打练合一技术模式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攻防技击技术模式,能够弥补和修复两者的缺陷。作为国家武术段位规范教材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率先改革,推新中国传统武术打练合一的技术模式,成为中国武术未来的技术走向的航标,标明中国武术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起点[5]。在这个模式中,打是主要目的,练则是为打服务,没有好的练,技术动作不能融合贯通,缺乏武术文化滋润,则不能更好的打,反之,没有打,练则没有目的,远离本质,只有打练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武术发展成为既有格斗又有风格,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

2.2 取之不尽的文化土壤的滋润

传统武术在以技击为主要本质的基础上,融合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学理的相关知识和思想,特别深受中国传统自然观、哲学、医药学、兵法学、伦理学,以及审美学、宗教观念等多学科理论的滋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数千年来,传统武术种类繁多,都有着各自的拳理和思想。如八卦拳的八卦理论,太极拳的阴阳学说等。练是古人习武提升功力的重要环节,武术谚语曰“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练千遍,身法自然”,“功到自然成”等都充分展现了练在习武过程中的地位,展现了先辈们在练的过程中追求武艺的最高境界而形成的务实精神和永恒意识。打是武术不断发展的动力,早在原始社会,先人们与兽斗,在打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武术的基本格斗动作。随者社会文明的进步,打转移到人与人斗中,先辈们通过总结实战经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从而形成了各种独树一帜的打法。打练合一技术模式是传统武术习练的唯一技术模式,在这一技术模式里,凝聚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和习武之道,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2.3 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桥梁

竞技武术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武术走向国际舞台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中国武术国际化的进程中,竞技武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近些年,竞技武术在如火如荼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屡次受挫,其问题并不在于武术的竞技化、国际化的方向,而是竞技武术的发展已经远离了传统武术这个根基。而传统武术也因为失去了竞技武术这个载体以及自身训练体系不科学、传承方式单一等各种自身的制约因素的影响,使文化丰富、种类繁多的传统武术正处于一种日趋消亡的态势。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改变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命运”,让竞技武术真正的建立在传统武术的根基上,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打练合一技术模式本源于传统武术,亦是世界格斗术迅速发展的唯一技术。而且,打练合一技术模式已被纳入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成为武术技术考评的一种方式,引导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在打练合一技术模式下的武术将汲取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营养,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武术形式。既能使处于大量流失状态下的传统武术,得以传承和发展,又能满足竞技武术的国际化需求。

3 结束语

百年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曲折。在现代化进程中,武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了两部分:一是作为龙头发展的竞技武术;二是传统武术。武术套路远离本质的蜕变和散打的自我迷失以及传统武术生存的岌岌可危,是由于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而分裂造成的,成了武术发展中的难以遗忘的“伤痛”。打练合一技术模式原本就来自传统武术,武术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不仅能汲取传统武术中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又能汲取作为时代产物的竞技武术的营养,成为连接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桥梁,用以治疗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因分裂所留下的病根,恢复元气。这将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吴剑.对山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115-119

[2]丁海勇.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374-376

[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彭福栋.试析武术文化的特性[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7,33(5):41 -42

[5]田金龙,邱丕相.打练结合技术模式的新探索——评析武术段位制教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0):62-65

猜你喜欢

格斗技击中国武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张伟丽 格斗玫瑰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第八道格斗料理
格斗料理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