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语中“鹅”及其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2014-08-15李延林

关键词:习语黑天鹅天鹅

李 玮 李延林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0 引言

鹅作为被人类驯化最早的家禽之一,人们早已习惯了它们身着白羽或徐步摇摆于田间或结队游荡在池塘的形象,因而很难将其看成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文化意象,更忽略了“鹅”由于民族文化差异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内涵。为此,本文将从文化和语言的角度来探究鹅的“前世今生”,从而为其惯用语的翻译提供一些可行性参考。

1 鹅在汉英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1.1 鹅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从字形的角度来说,“鹅”左边的“我”字在文字学上便是指“执戈之人”,与右边的“鸟”字结合后自然便有了“执戈之鸟”的意思。当然,鹅在中国人心目中“执戈之鸟”的美称也并非字形解义,徒有虚名。在家禽类的动物中,鹅的听觉敏锐,确实有着高度的警惕天赋。

唐代骆宾王七岁所作的《咏鹅》一诗,以清新欢快的语言将鹅的叫声和游于水面的轻盈悠然之态贴切传神的表现出来,通俗简短,脍炙人口,至今已成为千千万万的儿童初识唐诗宋词的启蒙之作,鹅本身洁白可爱、憨态可掬的形象也随之深入人心。成语“鹅行鸭步”便是古人借鹅行走时徐徐摇摆、略显笨拙之态来指人步履缓慢。关于鹅的体态,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从其行走和游泳的姿态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虽然这段文人佳话难以得到史书考证,但唐代所撰的《晋书·王羲之传》中确有王羲之“性爱鹅”的记载。

家鹅的祖先是雁,而大雁又被称之为野鹅。雁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寄托思乡之情的鸟类,常被作为书信的象征,“鸿雁传书”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汉书·苏武传》中用以雁系帛书传回了苏武未死,仍旧活在匈奴荒泽之地的消息,使得苏武历经十九年扣留之后平安回到自己的国家。而成语“雁逝鱼沉”用来表示音讯全无,也正是运用了雁的这一象征意义。

说到鹅,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提到的“天鹅”。虽然从动物学上的分类来说,鹅与天鹅各有自己的分支,并非同一类,但它们却是鸭科动物中关系较近的近亲动物。按照《辞源》的解释,天鹅即是中国古代所说的“鹄”[1]1925,作为一种迁徙候鸟,它的飞行高度可以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其振翅高飞的形象是志向高远的化身。《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叹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后陈胜凭借雄心壮志,通过发动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酷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此外,在中国天鹅处女型的故事历史悠久、数量甚丰,从狭义上来讲,这类故事通常是指人间某一小伙子与化身天鹅或白鹤等鸟类飞到人间的仙女邂逅并结合为夫妻的民间故事。[2]天鹅处女型故事中的仙女美丽贤淑,对爱情忠贞不渝,是理想的灵魂伴侣。天鹅之所以能作为众多故事中仙女下凡后的化身之一,与其纯洁、忠诚、高贵的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天鹅那洁白的羽毛、举步或飞翔间优雅的身姿,无论是取食还是休息都能成双成对互相守望的深情均与故事中女主角的品性相似。

除了上述这些积极的正面意义之外,鹅还有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丰子恺先生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其漫画和散文作品颇受现代人敬仰,其中一篇名为《白鹅》的散文中讲到了鹅最为鲜明的一个特点是“高傲”,姿态“左顾右盼”,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步调“大模大样”,吃饭更是“三板一眼,丝毫不苟”,这样骄傲自大、架子十足的鹅形象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甚至称其为“鹅老爷”。[3]122-127鹅为什么能这样肆无忌惮呢?民间有种说法叫“牛眼看人大,鹅眼看人小”,鹅眼的构造很奇特,所看到的东西都比实际小,所以它看什么都觉得不如自己大,甚至经常连人都敢追着咬。

1.2 鹅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人眼中,“鹅(goose)”的形象却截然不同,它们已由中国人眼中的憨态可掬演变成了呆头呆脑、行走笨重、叫声呱噪的负面形象,常常被用作“愚蠢”、“无用”的代名词,如“as silly/stupid as a goose(愚蠢之至)”、“make a goose of sb.(愚弄某人)”等,由此奠定了鹅(goose)略带贬义和歧视色彩的基调。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口语或者俚语中便出现了很多关于鹅的贬义说法,如“cannot say‘Boh’to a goose(不敢对鹅‘呸’一声)”常在口语中表示胆小怕事,“chase the wild goose(追赶野鹅)”被当做是无益的举动、徒劳的追求,即便是“get the goose”在俚语中也是用来描述被别人喝倒彩的尴尬窘迫之事。当然,“goose”也有表示正面意义的时候,“The goose hangs high.”在口语中表示形势大好、前途光明,但这样的惯用语屈指可数。

在古希腊民间流传的《伊索寓言》中讲到过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一个农夫发现自家鹅窝中有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于是便将鹅每天生下的一颗金蛋拿到集市去卖,很快就变得富足起来,但贪心的农夫企图通过划开鹅的肚子得到更多的金蛋,最终杀死了鹅却再也得不到金蛋。由此衍生出一个习语“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用来讽刺那些自断生财之道的贪婪之人。由此可见,英语中与鹅有关的习语很少以正面意义出现,往往带有讽刺或者告诫的意味。

相比“鹅”,一字之差的“天鹅”却在英语中有着天壤之别的地位。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多才多艺,擅长诗歌与音乐,在后人眼中是文艺的保护神,而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常被用来比喻文学和艺术,同时它也成为很多知名艺术家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象。著名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于1506年创作的装饰画《丽达与天鹅》,借助于希腊神话故事中宙斯化身为天鹅盘旋于湖上,看到正在湖中沐浴的丽达顿时心生爱慕,并最终生下四个儿女的情节进行绘画创作,表现出生命孕育繁衍的主题;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魔王将美丽的公主奥杰塔变身为天鹅,勇敢的王子在湖畔与化身为天鹅的公主相遇并产生了爱意,最终在选妃舞会上得知魔王的阴谋后经过殊死搏斗,用纯真的爱情战胜了邪恶,解救了公主;甚至在安徒生的童话中,作者通过天鹅羽毛的变化也为小朋友展示了一段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天鹅无疑都保持着一种高贵、圣洁的形象。

天鹅之所以受到那么多西方文艺大亨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她生得高贵优雅,还因为它的死亡在哀婉悲壮之余也带给人们幸福与光明的希望。苏格拉底曾经这样描述过天鹅之死,“天鹅平时也歌唱,到临死的时候,知道自己就要见主管自己的天神了,快乐得引吭高歌,唱出了生平最动人的歌。”“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我相信它的预见,它见到另一个世界的幸福即将来临,就为自己的来日唱出生平最幸福最快乐的歌。”[4]103-104在圣桑的芭蕾舞剧《天鹅之死》中,随着大提琴抑郁的旋律,一只身负重伤的天鹅艰难得抖动翅膀、踮起脚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飞向天空,对于生命的渴望让它在死神面前奋力挣扎,最终在筋疲力尽闭上双眼的一刻完成了它生命华丽的谢幕,在死亡的不安与绝望中谱写出一曲生的恋歌。很多文人临终的绝笔之所以被称之为“swan song(天鹅绝唱)”,就是对文人在生命将尽之余,仍旧将时光和思想献给文学和文艺作品的敬仰和赞颂。

除了文学艺术领域美丽高雅、演绎生命绝唱的白天鹅外,金融领域的“黑天鹅”也成为经济商业圈里诸多风险投资者经常谈论的话题。美国风险管理理论学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凭借其“黑天鹅理论”,为千千万万的理财投资者如何认识和面对不可预测的重大意外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启发人们用“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5]8的“黑天鹅逻辑”来解读“黑天鹅”带来的冲击或者机遇。

在当下的生活中,天鹅的形象依旧存在。著名水晶品牌“施华洛世奇”的产品商标便是天鹅的形象,以此希望自己的产品能一直秉持着天鹅一样的美好、圣洁和高雅,显示出佩戴者高贵优雅的品位。除此之外,“Swan”作为姓氏,一直在英美国家沿用至今。

总之,“天鹅”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高贵典雅的正面形象,甚至在爱情的象征意义里都可以发现其忠贞纯洁的文化内涵。但“鹅”这一意象在两种语言中的差距不可小觑,不仅仅从感情色彩上发生了从褒义到贬义的转化,有些出自历史典故的习语甚至要抛开字面意义进行解读,所以在相关习语的翻译中,务必要铲除文化差异的障碍。要实现原文和译文在文化范畴上的对等,尽量保留其民族特色。因此,通过大量的英汉互译实例总结探究其翻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 与鹅相关的习语的翻译方法

在汉英文化中,“鹅”这一意象的文化内涵相对丰富,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鹅的文化内涵在英汉语言中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这种蕴含文化特色的差异性在展现民族文化和语言特色的同时,也为翻译工作带来了一些障碍:首先,如果译者对习语的文化内涵无从知晓,一味根据词语进行字面翻译,很容易闹出笑话,如“cook sb’s goose(破坏别人的计划)”的字面意思是“吃掉别人的鹅”,与正确的意思毫无联系;其次,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点和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选择问题上,也给译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对于对伊索寓言故事不甚了解的人来说,“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与其翻译成“会下金蛋的鹅”不如翻译为“财源”或者更符合中国人语言习惯的“摇钱树”。本文将在对英汉语言习惯进行了以上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习语的常见翻译进行分类,希望能就与鹅有关的习语翻译给读者带来一些参考。

2.1 直译法

所谓直译,是指译文不仅要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含义,还要保留原文的形式,包括原文中提到的形象、原文使用的语法结构甚至文化特色。奈达曾指出“如果通过直译可以大体在指示意义和联想意义上实现功能对等,那显然在形式上没有必要再进行调整”[6]92。这样的翻译建立在源语和目的语对同一种文化意象和表达方式存在一致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一致性认识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共识,倘若根据译文语境可以使读者领悟到原文内涵,这种条件下也可以直接使用直译法。因为这种方法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意象,又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有形神兼备之效。例如:

(1)It is a silly goose that comes to the fox's sermon.

唯有呆鹅才来听狐狸的说教。

(2)A fox should not be of the jury at a goose'strial.

审鹅不应狐陪审。

(3)The friar preached against stealing and had a goose in his sleeve.

托钵僧人劝人勿偷窃,自己的袖子里却藏着一只鹅。

(4)A sparrow in the hand is worth a goose on the wing.

手中的麻雀胜过天上的鹅。

(5)The key to averting the other black swan,a depression,is to restore business profitability,especially in the nonfinancial sector.

避免“经济萧条”这只黑天鹅的关键,是要恢复企业盈利能力,特别是在非金融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例(5)中,“黑天鹅”虽并非源于中国文化,但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黑天鹅事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国际新闻报道中的频繁出现,已经让人们并不感到晦涩生疏,所以这样的直译无可厚非。

2.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用不同于原文的表达形式来表达与原文相同思想内容的方法。当同一意象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产生的文化内涵或者认知形象相差较大甚至有本质差距时,直译便显得晦涩难懂,甚至造成文化上的误读,以至于翻译结果令人费解甚至啼笑皆非。相比直译,意译往往显得简洁灵活,它在忠实原文内容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如“get the goose”,直译结果为“得到一只鹅”,使原文完全丧失了作为习语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也会在翻译结果的语境中令读者不知所云。

(1)Your airs are funny now,but you'll grow up an affected little goose,if you don't take care.

你的神态现在看上去挺有趣,但要是一不小心,长大就会变成个装模作样的小傻瓜。

(2)Sauce for the goose is sauce for the gander.

适于此者亦适于彼。

(3)He is not a goose as they make him.

他不像大家猜想的那样笨。

(4)Jane did such a thing,she is really as silly as a goose.

简竟然干出这种事,她实在是太蠢了。

(5)I'll soon cook his goose if he thinks he's going to the boss behind my back.

如果他想背着我去找老板,我会很快让他的计划失败。

(6)The boss may look a bit fierce,but in fact he wouldn't say"boo"to a goose.

老板可能看上去有点凶,但实际上他不会吓唬人。

(7)She really cooked your goose.

她真是把你害惨了。

(8)You're led on a wild goose chase if you look for an apartment in the papers.

如果你指望通过报纸找到公寓,那是白费力气了。

(9)It was a tie game Both teams ended up with goose eggs。

这场比赛打了个平局,两队都是零分。

(10)I am not arguing for the goose gabble of parliamentarians.

我并不赞成议会无尽无休的辩论。

(11)All your swans are geese.

你的一切美好期望都成了泡影。

2.3 借译法

借译法是翻译习语的常用方法之一,即借用目的语中相似的习语来套译原语中的习语,它能使译文言简意赅、易于理解。“如果接受语言的某个成语用在译文中而不引起文化走样,那么就应当大胆地采用这个成语”[7]197。这种方法建立在译者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均有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模式和思维习惯,既熟知原文习语的文化内涵,又能在目的语的习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故相对直译法和意译法,该方法较难把握,但翻译效果往往让人拍案叫绝。

(1)It gave me goose pimples just to think about it.

只是想到它我就起鸡皮疙瘩。

(2)Unregulated tourism can 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ir golden egg.

旅游业的无序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

(3)The older the goose the harder to pluck.

年纪越大,越是一毛不拔。

(4)It's about time his goose was cooked.

现在该是他自食恶果的时候了。

(5)I hope this whole thing is not a wild goose chase.

我希望这整件事不至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6)A wise goose never lays a tame egg.

虎父无犬子。

(7)All one's geese are Swans.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3 结语

无论是英汉哪种语言环境中,与鹅相关的习语都是各自民族语言特色的体现,是文化内涵的积淀。由于其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表意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对不同语言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当然,翻译方法的选择受到文化、语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是绝对的,如“a wild goose chase”既可以通过意译法翻译成“白费力气,徒劳的”,也可以通过借译法翻译成“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到文化背景、语言特点,熟练把握各种翻译方法才能在习语的翻译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郭俊红.天鹅处女型故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丰子恺.白鹅:丰子恺专集[M].北京:北京同心出版社,2010.

[4]柏拉图.裴多:柏拉图对话录[M].杨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5][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M].万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6]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猜你喜欢

习语黑天鹅天鹅
黑天鹅格里布
除了“黑天鹅”“灰犀牛”别忽视了“大白象”
一张图看天鹅奖
“灰犀牛”“黑天鹅”
小区里的黑天鹅
“热跑”天鹅
天鹅之死
天鹅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