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爱这土地》中的情感升华

2014-08-15李婷婷

中学语文 2014年15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语速升华

李婷婷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具有很强的文学特征。现代诗歌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艺术化的反映生活、再现生活。因此,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和理解,必然会帮助中学生在鉴赏中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生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有着很大区别,而现代诗歌正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节奏感极强的文学体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似的情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轨道,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学习新课前,设置了一段《南京、南京》的视频剪辑,灰暗的背景、血腥的场面、低沉的音乐将学生们带回了1937年的南京,影片中那时的南京犹如一座地狱之城,那时的人们“活着比死更加艰难”,人性的扭曲让这场浩劫在中国人的心中刻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同样是隐隐的痛、深深的爱国情怀进入本课内容,学生们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识,创设了情景、营造了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歌,使学生对文本达到情感的相互传递。

然而,现代诗歌的学习和鉴赏不仅仅停留在情感传递层面,更离不开主题情感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效丰富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能力并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感的基础。只有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课文内涵,才能真正体验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只有把握了这份情感,才能进行有效朗读,达到情感的传递并升华。因此,教师需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达到诗歌主题的升华。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朗读中语调比较低沉。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这种对爱的表达声调延长。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语速加快,感情激昂。上述形象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语速缓慢,感情深厚。最后一节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而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教师在朗读过程中语速减慢,重复两遍强化情感。

本诗中,艾青是土地的歌者,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欣赏中,为了自己永远的爱,要将一切连同身体留给深爱的土地,他作出了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诠释为: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课堂反应可以得出教师有效朗读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情感得到了升华,鉴赏水平得到了提高。

情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情感社会化,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积极情感,消除那些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消极情感。情感内容不可能凭空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情感可以来自于教师直接的情绪感染,人的许多行为模式都从观察别人的或是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后果而学得的,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亦是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传递情感时,把握凝聚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最终让这种情感在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达到升华的目的。

诗歌创作是将无形之情化为有形之物;诗歌鉴赏则是透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不是诗人,但我们要有诗的浪漫和情怀,在我们有限的课堂里,让我们尊重现代诗歌自身的特点,用诗化的语言,怀抱一颗诗心,用“言为心声、润物无声”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理智与心灵去体验鉴赏,让现代诗歌的教学闪耀出新的曙光。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语速升华
贪吃蛇升华记
辩论赛之语速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略谈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