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文本阅读的思考

2014-08-15吴红芳

中学语文 2014年15期
关键词:韩老师文本生命

吴红芳

阅读是一个获取信息的思考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活动则是指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在语境中进行沟通对话,在作品中的作者意与作品外的读者意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实现文本意向个体认知和精神涵养的积极转化。那么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应该关注什么?如何走进文本呢?

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品的灵魂

(一)读背景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阅读任何文本,都要看看文本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现状、生活风貌及人物关系等等,这样才能走入作品的灵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在文本外部世界中去查阅相关资料,更要在文本的内部语言中获得信息。

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按《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理解,教学的重点是作为游记学习,鉴赏写景是重点,对人物的性格和精神被概括为: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我们走进作者张岱生活的背景。发现张岱1644年完成本文,1646完成《陶庵梦忆》初稿,后又完成了历史巨著《石匮书》。“国亡,史不可亡”,“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陶庵梦忆序》),可见《湖心亭看雪》主旨和意蕴的重心当在怀恋故国往事,表达离黍之悲。因此,我认为后半篇写人事才是文本解读重点,写景是为了抒情。在教学实践中,文本课例尝试深度解读,进行语言、文化的立体教学,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触摸那一颗孤独的灵魂。为此紧紧扣住文本“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关键词教学,让学生通过这条独特的语言通道进入课文,体会作者情感,领略课文意境,言文合一,触摸灵魂。

(二)读命运

我在执教李祥森的《台阶》一文时,和孩子们进行了深度文本读者对话。学生们提问我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父亲在问谁呢?感觉这个结尾伤感,没有亮色。多么有生命力的问题呀。

经过讨论交流,孩子们逐渐明白父亲再问作者、问自己、问读者,甚至问我们中国的农民。“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不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个貌似波澜不惊的句号,在平淡而冷静的语境中凸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凉。

二、读省自我:浸透文本,提升自我的境界

“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才得以建构,它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由读者来实现。”我们常常把自己的人生感受和文化认知巧妙迁移到文本中,与作者情感共鸣,物我两忘,从而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情怀关怀。

特级教师韩军老师对《背影》一文进行了自己的解读:

朱家有几个人物?共四个。

有几个儿子?——三个儿子的故事。

有几个父亲?——两个父亲的故事。

有几个孙子?——两个孙子的故事。

一个家庭,两个儿子,两个孙子,三个儿子,四条生命。

韩老师解读出这样的一个生命的链条,引出了已逝的生命,将逝的生命;壮年的生命,未来的生命。接下来老师指导学生体会了四次流泪。把对生命的理解引向了深入。

生命是坚强的,还是……?

生命是永恒的,还是……?

生命是一个实实在的存在呢,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

韩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一去不复返。这是一种感伤,感伤生命的逝去。韩老师与学生一起体会了生命的过程,体会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体会了生命的传递……此时无论是在台上坐着的学生还是台下坐着的听课老师,无疑都准确的感受到韩老师在这篇文章中解读到的生命的份量。生之背,死之影,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轻,才愈珍惜,生命轻,才更珍重。

在这节课上我感受到的是别样的解读,更感受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用教师搭建的一个个台阶,把学生推上学习的高峰。对生命慨叹,我想这肯定是朱自清在文中的一个自然的情感流露。

在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关注作品的精神生命,极力引导孩子们获得价值的引领、信念的认同、终极关怀和智慧追求。

猜你喜欢

韩老师文本生命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我的老师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黄金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