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技术本科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4-08-15夏建国

职教论坛 2014年13期
关键词:人才发展教育

□孙 琴 夏建国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体现最明显的是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物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物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在转换时,技术创新是核心因素。技术的创新与发明对高等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技术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同时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思潮使得“向学习化社会前进”这一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各国和地区都开始反思和改革自己的教育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增加终身受教育的机会,提供开放式而非终结式的教育。与此同时,技术与职业教育不能是封闭的、终结式的,而应当是开放的、终身性的,能够与其他类型教育相互衔接的观点为社会所接受。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成了技术本科教育的建立与发展。这些都为技术本科教育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依据,从实质上推动了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60、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德国建立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科学技术大学、我国台湾地区建立的科技大学(由技术学院升格而来)、英国建立的科技大学(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而来)等所从事的都是此类教育。我国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也紧跟潮流,积极探索技术本科教育。

对技术本科教育本身的理解和我国技术本科教育探索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部分教育学、技术学及其他相关专业背景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在各界的关注下,“技术本科教育”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催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着重对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希望通过梳理能为今后研究和探讨技术本科教育提供参考。

关于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研究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关于技术本科教育本身的思考,包括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界定、技术本科教育的特征、技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等;二是技术本科教育的国际比较,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比较、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课程设置比较等;三是对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分析,包括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一些建设性意见等。

一、关于技术本科教育本身的思考

(一)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

关于技术本科教育内涵界定观点意见比较统一,即石伟平在《试论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和策略》一文中提出的“技术本科教育即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1]。后来夏建国在其著作《技术本科教育概论》中,结合《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技术教育”的定义和石伟平关于“技术本科教育”的定义,重新详细地将“技术本科教育”内涵界定为本科层次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它以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亦可称为“技术师”或“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标,是实施技术师基本训练的教育[2]。另有周江林在《技术本科教育: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一文中将技术本科教育概念界定为技术本科教育就是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它是一种在技术哲学的指导下,以追求技术理性、探求技术本质并最终改变世界为宗旨的高等教育类型;是一种以应用性课程(项目)等理性知识形态和参与各种技术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训练相结合为教学方式,以联合产业、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办学为特征,以培养基本技术知识和较强技术素养兼备的高级技术人才 (技术师或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本科层次的教育形态[3]。

(二)技术本科教育的特征

关于技术本科教育特征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

1.周江林在《技术本科教育: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一文中提出三点:(1)从本质上说,技术本科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别。技术教育是一种强调学生技术素养养成的教育,其本质特征就是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思维、技术决策等能力,学会使用高技术和现代技术产品,以及探索为人类创造更多更好新产品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技术本科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技术教育,是技术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根本上说,它与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一脉相承的。(2)从办学模式看,技术本科教育强调与行业、产业、企业和谐共生、互通互融的关系,突出学生真干实学能力,与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相异。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一般发展历史较悠久,其办学模式、教育理念比较固定和成熟,其特点是学科教育传统特色明显,侧重理论灌输,但对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反应较滞后。技术本科教育作为新生力量,办学模式灵活且开放,没有过多的学科束缚,注重向学生传授技术原理,在学生的实训方面,更侧重培养学生的真干实学。(3)从培养目标看,技术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与高等工程教育错位。两类教育的差异来源于社会人才职能分工的不同。工程型人才是根据已发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的知识设计出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工具和产品图纸的人才(如建筑师、软件设计师等),而技术型人才则是把这种设计图纸转化为产品实物的人才[4]。

2.夏建国在《论技术本科教育》(2011年)一书中提出人们常把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相比较是错误的,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与专科教育都是不同的概念,高职教育说的是教育类型,本科、专科教育指的是教育层次,他们没有可比性。他认为技术本科的特征是相对于传统本科和专科技术教育而言的。(1)技术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的区别:价值取向不同,传统本科主要价值取向是学术性;高等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应用性、技术性。培养目标不同,传统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学术性人才、科学型和工程型人才;技术本科教育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为主。培养方式不同,传统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学术特性,教学具有学术定向,以学科课程模式为主,教材以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系统性为特征,以理论教学为主;技术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定向性、地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教学具有职业定向,以“多元整合型”的课程模式为主,教材强调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以实践教学为主。师资队伍不同,传统本科教育师资队伍以学术性为主;技术本科教育以“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主。办学体制不同,传统本科教育有一定的封闭性;技术本科教育有一定的开放性。生源对象不同,传统本科教育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招收对象,技术本科教育招收低层次的技术教育毕业生。(2)技术本科教育与技术专科教育的区别:价值取向不同,虽然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和技术性,但技术本科教育还具备一定的学术性。社会职能分工不同,技术专科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员”;技术本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师”。课程设置不同,技术专科教育偏重实践技能;技术本科教育偏重学术性与技能性的综合[5]。

二、关于技术本科教育的国际比较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关于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比较的代表作主要是匡瑛发表的《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基本规律》[6]、熊颖发表的《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暨对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借鉴》[7]、董大奎和刘钢发表的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8]、杜才平发表的《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9]等,这些学者的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

1.从人才规格来看,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是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桥梁式职业人才为目标、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的技术本科教育以培养工业技术师为目标、英国的科技大学以培养技术工程师为目标。这说明,技术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结构中属于中介性或桥梁性人才,可以在特许工程师和工程技术员之间或工程技术师与技术员之间起到沟通作用。因此,这类人才既需要相应的理论,又需要娴熟的实践技能。

2.从教育层次来看,世界各国或地区技术本科教育都定位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层次,其中,虽然德国颁发硕士学位,但实质上由于学位制度的不同(德国是二级学位制),它等同于其他国家的本科。但在教育类型上,又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德国把高等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的教育定位于工程教育,认为他们所培养的是工程师、经济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我国台湾地区由于高等教育是彻底的双轨制,因此把科技大学的本科教育定位为技术教育,认为他们培养的是科技、工程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英国则比较含糊,没有明确提出技术本科是技术教育还是工程教育,而是把工程与技术合在一起。

3.从人才培养的内涵来看,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更强调培养立即能够上岗的人才,它所培养的能力非常具体、实用,强调应用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培养的人才更多偏重于理论功底和继续学习能力;英国的科技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介于前面两者中间,既强调岗位能力,又突出继续学习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关于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的观点来自于杨斯茗、杨连生发表的《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比较视野》[10]、夏建国的著作《技术本科教育概论》[11]、匡瑛发表的 《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基本规律》[12]等著作及论文。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三点:

1.就与市场结合的深度而言,从紧密到松散,依次为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

2.就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而言,德国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理论和实践是高度整合;而英国则不同,虽然没有德国结合得那么紧密,但总体上结合得较好;我国台湾地区拥有别具特色的“建教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更偏重于理论,而不是实践。

3.就全面发展与就业能力的权重而言,三者出于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选择。德国培养的主要是毕业就能上岗的岗位能力,因此就业能力培养占主要地位;台湾注重学生的继续发展能力和就业后的发展,更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英国则介于两者之间,既注重上岗能力,又关注关键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比较

关于技术本科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在夏建国的著作《技术本科教育概论》、陈飞发表的《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新调整对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启示》[13]、杨斯茗、杨连生发表的《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比较视野》[14]等著作和论文里提及,主要观点为:

1.从课程结构来看,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区别,但大致都是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分为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后两个阶段是重点。

2.从理论教学来看,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德国和英国都已经开始体现专业特色;而我国台湾地区在这一阶段上公共课,更强调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在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德国和英国除了课堂讲授以外,还融入了实践的内容,更具有实用性;我国台湾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体,内容以学科课程为逻辑展开。

3.从实践教学来看,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的大多是实习,但方式不同。德国采用“双元制”的方式,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实习,签订严格的合同,有严格标准的考核,要轮换不同的岗位,且实习的功能较多。在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学生实习主要由企业安排,英国的时间较长,但实习要求不如德国那么严格,基本不轮换岗位,不作为员工使用,实习功能单一。

4.从教学方法来看,德国和英国运用了除讲授法之外更多的方法;而我国台湾地区以讲授法为主。

三、关于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实践的研究

(一)目前技术本科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关于在我国大陆技术本科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的探讨,主要观点是:

1.杨金土在《技术本科教育的客观性问题》一文中指出:(1)地位不高。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技术本科教育的认识不深,重视度不够。(2)定位不准确。一些新升本科院校、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走传统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偏离技术本科教育的轨道[15]。

2.夏建国在其著作《技术本科教育概论》(2007年)中分析提出:(1)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职教体系。现有的职教体系依附于普通教育体系,未能充分显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技术本科教育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2)财政拨款的政策性倾斜障碍。(3)管理体制和机制障碍。(4)单一、缺乏分类的本科院校评估指标[16]。

3.陈飞在《对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是技术本科教育体制归属不清;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衔接体系不顺;高校分类管理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院校与市场互动不足,与社会协作不力;相关课程设置仍不合理[17]。

(二)完善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关于完善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意见主要是:

1.匡瑛在《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基本规律》一文中提出:我国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必然的,但要适度,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技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进一步明确、细化;在培养模式上要注重与市场的结合,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要调整三段式课程的比重,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18]。

2.陈飞在《对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考》一文中提出:(1)实施技术本科教育的院校要打通体制通道,明确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属性,并按照职业教育的建设思路来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同时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技术本科教育合作发展机制。(2)建立技术专科、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动发展机制。(3)对接中小城市、中小企业需求、建立合作长效机制[19]。

3.董大奎和刘钢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一文中给出的建议是:正确认识高等技术型人才,立足国情,借鉴吸收德国的经验;正确定位技术本科院校,新近升格的本科院校、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应避免走传统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要形成鲜明的自身特色;应科学管理实际操作[20]。

在探讨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领域内外人士积极献言进策,对技术本科教育及在我国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观点。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重复研究的情况,如经常有对同一个问题进行重复论述的情况,而且只是蜻蜓点水地指出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但不做深度和系统分析的文章较多。而且深入论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体可操作性建议的文章较少。除此之外,对技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研究过于集中,重复率过高,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不高,思维扩展性不够。另外有些文章的感性认识颇多,理性分析较少,尤其是结合实际的思考。希望本综述能引起各界关心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人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我国职教事业作出一点贡献。

[1]石伟平.试论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和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20-21.

[2][11][16]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13-130,194-201,235-241.

[3][4]周江林.技术本科教育: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8-20.

[5]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39-40.

[6][12][18]匡瑛,石伟平.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基本规律——基于发展背景、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7):38-39.

[7]熊颖.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暨对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借鉴[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67-168.

[8][20]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7):42-44.

[9]杜才平.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105-109.

[10][14]杨斯茗,杨连生.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比较视野[J].煤炭高等教育,2012(6):18-20.

[13][17]陈飞.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新调整对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2(4):30-31.

[15]杨金土.论技术本科教育的客观性问题[J].职教论坛,2013(1):15-16.

[19]陈飞.对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38-39.

猜你喜欢

人才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