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2014-08-15张雷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精神

张雷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云南 昆明 650111)

按照“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然而,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因此,在民族地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面对来自少数民族传统思想意识的挑战和如何适应固有的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一、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

1、精神文化显示着中国每个少数民族鲜明的色彩。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结果,人类又是文化孕育和滋养的产儿,人类和文化相依相伴,互为互动。而人类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着,从而便使人类的文化标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因此, 文化既是人类的,又是民族的。从人类文化的意义上来说,文化作为全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虽然形态差别不同、种类繁多,但是,人类文化普遍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即质的共同性。从民族文化的意义上说,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产状态、文化特征差异,从而构成了精神文化的民族特色。在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中,其最高形态是信仰,最核心、最潜在的部分则是道德价值观念。不同民族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是各民族经过世世代代传衍和继承下来的,具有每个民族自身的特点。一是社会性。即为这个民族所接受,在本民族内部广泛认同。二是民族性。即适用于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有相应的区别。三是稳定性。民族精神文化是在该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常轻易不会改变。四是发展性。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民族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必须用辩证的理念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着灿烂的文化遗产,无不凝聚着少数民族世世代代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民族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都具有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等优秀的思想道德。这些精神文化对于增强少数民族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与联结,振奋民族精神,强化民族自尊、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些民族道德意识,构成了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今天,我们在边疆地区促进少数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发掘整理少数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并将这些精神文化赋予时代的意义并注入其新的内容,加以继承和发扬。

3、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程度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标尺。少数民族精神文化是各民族内在的深层的文化,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则是各民族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外化表现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程度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标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结果如何,要看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因此,也就可以清晰地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因果关系: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有赖于民族精神文化这个“因”,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程度如何,会促进或延缓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果”。“果”离不开“因”,有“因”必有“果”。在一般情况下,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与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作用的,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会对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中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传统道德观念进行冲击。因此,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同少数民族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适应与不适应性的内容。

4、在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不排斥少数民族的传统精神文化,而且,还要充分挖掘利用优秀的少数民族精神文化。曾几何时,我们一度把民族传统精神统统视为落后、保守、陈腐的东西而加以否定过,似乎认为只有彻底摈弃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破四旧”,才能重建中华民族的新文明,才能加速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导致了一些人产生了民族失落感、提出了民族悲观论、大谈中华民族意识中的劣根性、甚至认为民族传统精神文化是今天发展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精神枷锁等极端论调。诚然,不能否认,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的确是有保守、落后、陈腐的内容,对发展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影响。但同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积淀相比,影响也只能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事实上,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在产生和传播中,无论是通过民间形式还是通过官方手段,无论是通过这个民族的人民口头流传还是用文字记载下来,无论是存在于这个民族思想意识之中还是通过外化形式表露出来,都代表了这个民族的观念和意识。这些观念和意识经过这个民族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代代地传衍下来,又不断地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的发展而改变和更新。但这种改变和更新是在历史的联系中进行的,因此,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具有很强的承继性。即没有民族的昨天,就没有民族的今天和明天一样。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想用某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取代另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用崇尚或提高这一民族的精神文化来否定或贬低其他民族的道德、观念、意识的做法,是不符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的。这就等于无视不同民族精神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和特殊性,是完全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毫无疑问,如果用这样的观点去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将是极其有害的和错误的。当然,我们决不反对不同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行不同民族精神文化上的交流,只是应当注意不可漠视各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个性特征而予以全部抹煞。

二、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1、加强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发展能力。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外在的标识着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国家内在的需要。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正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进步的合力,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综合能力。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越充分,国家、民族应对世界变革挑战的能力就越强,其发展就迅速。各民族创造文化,并不是主观的随意性表现,而是这个民族对于自然秩序或规律的认识。如果我们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来看,真理具有绝对性,诸民族对客观世界真理的认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甚至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和区别,但归根到底必然走向最终真理,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然原则。如果我们从人类自身生产的结构上来看,也必须遵循社会的自然的固有规律,违反规律或超越必然性,则会受到自然规律的制裁。如在所有民族文化中,当这个民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都有兄弟姐妹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性行为的严格禁忌,如满族皇太极于天聪四年(1630)曾下令禁止娶继母、伯母、婶母、弟妇、侄妇。皇太极称帝后曾将这一禁忌记在《会典》之中:“自今以后,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婶母、嫂子、媳妇。”“若不遵法,族相娶者,与奸淫之事一例问罪……凡人既生为人,若娶族中妇女,与禽兽何异!”。这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随着乱伦或近亲婚配的危害被人类认识之后,自然就产生了乱伦禁忌和近亲婚配的限制。也即是说,少数民族精神文化是该民族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表现为该民族对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这个民族的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这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2、重视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才能创造使各少数民族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条件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明条件。边疆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的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共产党宣言》把共产主义社会描述为“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历史进程,不仅要运用国家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首先,要从物质上保证少数民族的自由的全面发展,而且,必须建立和发展人与人的新型关系,逐步消除各种陈旧的精神文化,实现人的精神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培养适应新生活的社会主义新人,实现人的自觉的全面发展。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文明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将文明概念具体化,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建设,一是精神文明建设。”②强调要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能够使人们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条件和文明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③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社会规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规律,“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④社会规律中,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完全是以人为中介的。如果没有人,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无所谓社会规律的存在。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能够占有自己本质的、真正的人,就是自由自觉的人;我们不能把人当做一种抽象物,而是要把人当做具体的、活动着的人;人既是社会运行的目的,又是社会运行的手段;人是自己的本质的“造物主”,人作为主体有能动作用,人必须靠自己才能全面发展自己。

3、全面推进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的主体意识,才能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要求我们必须把实现“两个巩固”、坚定信仰信念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立足点、凝聚点、着立点,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当家做主的主体意识,敬畏、屈从、依附外部强制势力,特别崇拜权力、依附权力。这种传统的权力依附的心理,往往会扼杀人的主体意识,使人养成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了无新意、唯唯诺诺的性格。改革开放唤醒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主体意识。而少数民族人民主体意识的发展程度,决定着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水平。少数民族人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可以激发和调动少数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人不仅有物质生活的满足和需要,而且有政治地位、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和需要。追求满足和需要,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动力或动力源泉。正是由于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各种满足和需要都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人在某种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程度,直接影响着自我满足和需要的状态。因此,人们就会形成在某种社会中参与管理和进行决策,在群体中表现自我能力和聪明才智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或主体意识实现时,就将激励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人们完全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热心投身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之中。同时,主体意识可以促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有利于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人。尽管传统的依附观念扼杀过人的个性和创造性,阻碍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现代主体意识的提高,使少数民族人民在当家做主的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培养自我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自觉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等主体品质;另一方面,充分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管理和决策,培养人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人自觉的全面发展。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既可以推动社会的现代化,也在实现人的现代化。

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精神文化,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1、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精神文化,才有可能真正使云南各少数民族得到全面发展繁荣。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⑤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云南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做到两个结合:既要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固有生产方式、生产特点相结合,又要同云南边疆地区不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思维特点相结合。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相对都比较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纵观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云南边疆的少数民族进行了飞跃式的社会变革,把原来处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少数民族都带进了社会主义,使原有的少数民族经济带上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再加上共产主义科学思想的大力传播,现代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和各种信息,通过各种科技设施和新闻传播媒介不断涌入,就不可避免地使云南少数民族固有的传统精神文化观念受到新的检验。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观念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否则,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就会失去根基而趋于夭折。同样,少数民族人民也会因为摆脱不掉贫困落后的状态,走不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更谈不上全面发展。可见,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要发展,不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少数民族就有走向没落的可能,甚至有被淘汰、被他民族所同化或融合的可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需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才有可能真正使少数民族得到全面发展。不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亲和团结、凝聚力强的思想,民族就像散沙一盘,四分五裂,就有被他民族分化或同化的可能;更不能进一步转化为强烈的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捍卫领土完整、反对侵略扩张的思想感情。如果不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民族就会变得自私、狭隘、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容易用民族至上主义反对和危害其他民族的利益及国家利益,就会缺乏多民族整体利益的思想意识和全心全意为各民族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就会导致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就会出现文化沦丧的局面,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更谈不上建设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也就不可能保证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2、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吐故纳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谱写云南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新篇章。按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区分,环境和遗传影响形成的文化为“核心文化”,历史和纯粹文化因素而形成的文化为“次生文化”。“核心文化”深置于民族灵魂深处,是该民族世代相传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的经验,是民族精神、意识、情感的沉淀物,保持恒久,显得异常坚固和顽强。“次生文化”是历史因素或在民族文化融合而诞生的新文化,这部分文化往往不满足于固守传统文化的藩篱,时刻想使民族文化走出狭小天地,冲破民族阻隔和封闭。这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即从文化的最终发展来看,诸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撞击中去粗取精,适者生存。从文化的阶段发展来看,民族文化又必须以自己的民族特色与其他民族文化同领风骚,共争日月。这种文化发展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将会表现得十分突出和激烈。笔者认为:面对民族文化与人类文化的矛盾,应该具有一种超然阔大的文化态度。在广泛的文化比较中,吐故纳新,进行民族文化重组。民族文化,只有敢于接纳外来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剔除自身文化中的糟粕,才能在良性循环中耸立起惊人的丰碑。同时,应该勇敢地宣传本民族文化,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一种民族文化能够存在下来,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合理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在融合与宣传的交流中,才会显示和充实自己的民族特色,唯其如此,才能意识到自身的进步与落后,从而推进文明与进步,加速人类文化的融合,丰富人类文化的内涵。这样,诸民族文化,既与人类文化相融合,又保持和增强了本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中的有益成分,是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不会拖民族发展的后腿,还会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全面而正常的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杜,1995年版,第33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杜,1993年版,第1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18-l19页。

⑤《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99页。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