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富强作为首位核心价值的价值属性

2014-08-15李志宏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国家建设发展

范 富 李志宏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从价值哲学的视角看,富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研判富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以下十个方面的基本属性:

一要把握富强的人民性。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创造核心价值和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富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既不是神启的结果,也不是所谓英雄的“创举”,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富强作为核心价值的创生之源;建设以富强为首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建构。把握这一本质属性,我们就可以发现:少数人极端富裕而多数人仍然贫穷就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就社会财富的占有状态而言,共产主义同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形态的区别就在于,它不再是少数人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而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对社会财富总和的占有。所以,确立富强社会、富强价值观的规范性、制度性基础,既是党的一贯主张,也是政府对人民、对社会的职责。

二要把握富强的国家性。从语言学的视角看,富强作为一个固定词组,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与国家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管子·形势解》云:“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这里所说的富强,就是国家的富强,其特指的含义即“富国强兵”。又如:《史记·李斯列传》曰:“李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疆,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再如:宋·王安石《和吴御史汴渠》曰:“郑国欲弊秦,渠成秦富疆。”这里所说的富强,同样是国家富强。所以,我们应该说,富强的主体,不是作为个体存在,其主体是作为个人联合体的国家。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很显然,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不是彼此分割而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同样,没有人民的富裕幸福,也根本谈不上国家富强,更谈不上民族的振兴。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反过来说也是同样道理。

三要把握富强的过程性。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作为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富强也是发展变化的,富强是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种形态的辩证统一。新中国成立前,建设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主题,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的不懈追求。它凝聚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为主的数代中华志士仁人的夙愿。毛泽东领导党、人民和人民军队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圣神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富强中国的必由之路。这个时期,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代表了中华儿女对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和梦想。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富强代表了中华儿女对建成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美好未来的期盼。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四要把握富强的生产力属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产特别是物质生产力,归根到底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他们把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财富的极大增长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认为“建立共产主义实际上具有经济的性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富强首先是与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指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物质生活的富裕。所以,建设富强为首位核心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富强为主导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抽象的意义上必定具有历史的恒久性和不变性,但是,具体到某个社会形态,它又必定具有时代性和国家性的表现形式。其时代性和国家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必定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富强国家的理解和实践,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超越了生产力水平的问题;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对富强的理解和追求,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个人主义、私欲膨胀、一切向钱看等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富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正确把握前后两个30年的经验和教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于这一重大问题的根本立场和鲜明态度,对于我们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整个党的历史,确立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理念,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要把握富强的正义性。社会主义的富强观体现的不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富强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强调的是富强的人民性、公正性和正义性。世界近代史上,很多强国的诞生,是以武力为手段,侵吞他国利益,划分势力范围,甚至威胁他国生存。中国的发展、强大是和平发展;中国的发展、强大对他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富强观,强调的是富强的公正性和正义性,具有服务于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积极价值指向。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21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沿路各国人民均受益匪浅。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占领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传播的佳话。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将为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注入正能量,提供新模式。

六要把握富强的开放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他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他要求,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的不实之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中国特色的富强之路,要有“大邦者下流”的情怀,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就是说,“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

七要把握富强的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他说,“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所以,我们应加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积极地向其他国家宣传、阐释我们的富强观,在国际上树立文明、富强的大国形象。

八要把握富强的精神性。我们知道,富强首先是与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指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物质生活的富裕,然而其又不仅限于经济层面物质生活资料的充裕,还须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优裕和崇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从初步建成独立的工业经济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制造业大国,全社会的改革、创新、开放、进取、文明、竞争意识明显增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整个社会精神贫乏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比如全社会商业化、功利化、金钱化、庸俗化倾向明显,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以权谋私现象严重;整个社会焦虑情绪蔓延,部分社会成员道德意识弱化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存在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社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广泛存在等等。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意见很大、深恶痛绝。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贪污腐败不是社会主义,道德堕落更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同样,社会主义的富强观也绝不是对任何价值理念都应保持中立宽容、甚至照单全收。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丰富了,但并不意味着对内容无所择取;我们要顺利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对一切危害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的人、事及其价值观进行坚决的斗争。当前,面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观念的输入,一方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旗帜鲜明地揭示其虚假的本质;另一方面,必须积极应对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冲击和挑战,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大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所以说,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是物质、精神、文化、道德、科技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

九要把握富强的时代性。走中国特色的富强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时代的主题和强音。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以,那种以牺牲自然生态和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富强观,并不能实现国家真正的富强。社会主义的富强价值观念意味着人与自然新的价值关系的定位。在价值关系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实中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似乎总是一对矛盾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盈利性市场活动的主体,人们以追求利润为基本价值立场和目标。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人们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忽略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恣意破坏自然生态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现象屡屡发生。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为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逻辑付出了巨大代价。为避免重蹈西方覆辙,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意味着只有实现美丽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富强中国的发展目标。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彰显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

十要把握富强的超越性。要明白,以追求GDP增长为惟一目的,并不是真正富强的内涵所在。在理论层面上看,富强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价值立场和价值信仰,其价值关系体现的是对现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超越,是对美好理想世界的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在实践层面上,它既是对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一种超越,也是对历史上“大国、强国必霸”的一种超越;既是对单纯的“国富民强”或“民富国强”概念式解读的一种超越,也是对共同富裕中所谓的“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的一种超越;既是对“有较大规模的GDP和较高水平的人均GDP”就是强国的一种超越,也是对简单的“制造大国”“贸易大国”“经济大国”等自满情绪的一种超越……我们把富强提升到国民核心价值追求的高度,就意味着富强作为价值追求,是我们基于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和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一种展望,它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物质财富丰足,而是以一种科学的、最佳的方式妥善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美好的理想追求。记得有位老人坦言:当年参加革命,并不是知道革命一定会胜利,而是相信革命是正义的,而正义的事业就一定会胜利,会成功。这也正是我们常讲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朝着社会主义富强国家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行,我们才能建设真正富强的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繁荣昌盛,也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12-11-19.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唐忠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公正、和谐的理解[J].宁夏党校学报,2013(3).

[7]徐耀桐.“富强”居核心价值观首位,需全面正确理解其内涵[N].光明日报,2014-03-31.

[8]陈琼珍,郭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范畴[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9]虞云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8-28.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国家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