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龙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糖尿病合并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2014-08-15孙伊平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盘龙夹脊后遗症

孙伊平

糖尿病合并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恢复期,需要饮食上加大营养,才能有助于尽快康复,而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在饮食上受到很大限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中风后遗症恢复产生了负面影响,延长其康复时间,即使患者同时应用降糖药物协同治疗也不能达到满意疗效。我科在临床中采用以颈夹脊盘龙刺为主的方法治疗糖尿病合并中风后遗症5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60.97±6.36岁,病程2~18月,平均7.33±5.78月,35例有糖尿病史,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治疗,15例是入院后才发现有糖尿病。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入院时空腹血糖为7.1~24.8mmmol/L,平均11.3m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87%~9.28%,平均7.21%,同期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患者50例作为对照。脑梗死后遗症35例,占70%,腔隙性梗死13例,占26%,脑出血后遗症2例,占4%。所有患者均作脑CT检查。CT显示糖尿病合并中风后遗症主要发生在皮质下、基底节和丘脑,以小梗死灶为主,57%为多发性梗死。将所有患者均详细的询问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性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糖尿病,既往中风病史。此类患者一旦接受该方法治疗,需做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及尿沉渣镜检,胸透,十六导联心电图,空腹血糖测定,糖耐受量测定、血脂等基础检查。

1.2 中医症候分型 气虚血瘀证30例,阴虚风动证7例,风火上扰证3例,痰瘀阻络8例,痰热腑实证2例。

1.3 治疗方法 明确诊断后用醒脑开窍,疏经通络降糖,0.25×40mm针灸针,75%酒精棉签,经穴刺法选择人中、三阴交、阳溪、颈夹脊、内关、大陵、关元;先取治疗中风后遗症腧穴,然后取治疗糖尿病腧穴,针对患者体质补法与泻法相应;颈夹脊穴采用盘龙刺法,操作为颈夹脊穴1.5寸的针灸针,沿颈椎两侧,从上至下,左右交错针刺,针尖偏向于脊中线椎体方向,针之纵轴与体表呈75°的内斜夹角.达到预定的深度时,患者有沉重感觉,术者也会感到手下沉紧,此时勿再深入。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寸,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0.5寸,内关直刺0.5寸,大陵直刺0.5寸,关元直刺1寸,阳溪直刺0.5寸。针刺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一个疗程后,对降糖药控制在正常值内的患者,血糖在药量减少到一半以上的情况下血糖还在正常值范围内为显效;一个疗程后,对降糖药不能控制在正常值内的患者,血糖在正常用药的情况下降到正常范围内为有效;一个疗程后,患者血糖无变化为无效。

2.结果

50例中显效47例、占94%,有效2例、占4%,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3.讨论

中医认为消渴证内外相合而酿湿生痰;或因阳气亏虚,水津不化,聚而成痰;或病久蕴积不解,损伤气血致气虚血行不畅,可蕴结成瘀;痰瘀互结,发为中风[1]。糖尿病后发生中风,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慢性病理过程,符合中医络病“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病机特点,本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流系统的变化与络病理论中“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的基本病理变化相吻合[2]。一般认为糖尿病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中医证候特点受消渴病病机影响较小,以中风病疾病本病证候特点为主,后期消渴病病机特点显现,阴虚阳亢证候逐渐突出,出现以阴虚为本,痰、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3]。有专家认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临床上首先要辨病位的深浅和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肌肤不仁,一侧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口眼斜及语言障碍;另一种为中脏腑:神志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斜,或失语或头痛,喉中痰声漉漉,口角流涎等[4]。

糖尿病合并中风后遗症颅脑CT特点,以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为特点,长期慢性高血糖可造成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使管腔狭窄,加上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缓慢,可致脑血流量减少。所以针对糖尿病合并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传统的降血糖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血栓堵塞和血管易脆的问题,而且大多数糖尿患者的体质气血不足,这些都是西医治疗时无法参照的问题。我们在临床中采用盘龙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糖尿病合并中风后遗症,不仅使症状得到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用此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患者气血不足的体质,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我们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基础上,添加颈夹脊穴,同一患者在同一时间同时治疗两大严重危害人们生活质量的病症(糖尿病和中风后遗症),而只消费治疗一种疾病的费用,是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与接受的。我科在临床上所用的颈夹脊穴,与教科书上的华佗夹脊略有不同,华佗夹脊穴始见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位于脊椎棘突间两侧,背部正中线外侧0.5寸处,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左右共34穴,颈夹脊穴上起颈部环椎,下至第7颈椎,左右7对,“盘龙针法”是选取1.5寸的针灸针,沿颈椎两侧,从上至下,左右交错针刺,针尖偏向于脊中线椎体方向,针之纵轴与体表呈75°的内斜夹角,达到预定的深度时,患者有沉重感觉,术者也会感到手下沉紧,此时不能再继续深[5]。我们发现此方法对胰岛素、血脂有逆转作用,是治疗及预防糖尿病合并中风后遗症的重要治疗方法,同时展示针灸在刺激同样穴位对临床中调整气血阴阳、五脏六腑之间过剩及不及的独特治疗作用,发扬中国中医传统文化,开拓针灸治疗理念和思路,培养中医团队研究,本研究显示盘龙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糖尿病合并中风后遗症能取的一定疗效。

1 王卿森.脑中风急性期血糖水平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0,42(9):24.

2 陈书杰.络病理论与中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5(23):56-57.

3 陈路,陈志刚,占戈.糖尿病脑卒中与非糖尿病脑卒中的中医证候特点对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7):490-493.

4 孙华.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针灸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1):24-25.

5 肖玺琪.“盘龙针法”针刺华佗夹脊穴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78-81.

猜你喜欢

盘龙夹脊后遗症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春天的“后遗症”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五(5)萤火虫中队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武汉盘龙广场银兴影城
遥远的盘龙塘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