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刍议

2014-08-15王兴正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微管免疫治疗阿尔茨海默

韩 涛 周 灏 王兴正 陈 力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AD是一种具有和年龄有关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疾病[1,2]。根据目前的研究得知,解决老年记忆障碍的办法主要是在AD发生以后,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这类药物对于暂时缓解记忆障碍是有效的,但对潜在的神经功能衰退不能预防或逆转[3]。

据估计,我国AD患患者数已超过500万[4],占全世界所有患患者数的1/4,因此,AD引起了医学界和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就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及二者结合对AD的最新研究作一简要概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从而促进AD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医学三大发病机制学说

1.1 Tau蛋白假说 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其作用是与微管结合保持微管的稳定性。微管蛋白与tau蛋白结合后可作为早期微管组装的核心,来促进其他微管蛋白在此核心上延伸聚集[5]。最新研究表明,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加快了tau蛋白在大脑和脑脊液中的积累并进一步形成NFT[6]。所以Tau蛋白假说认为NFTs可能由于通过复杂的机制导致神经元变性以致最终引起痴呆的发生。

1.2 β淀粉样蛋白(Aβ)学说 β淀粉样蛋白(Aβ)是其前体蛋白β淀粉样蛋白(APP)的酶解产物,AD患者老年斑的核心成分Aβ是APP的一个肽段。目前认为APP的代谢是在两个部位进行的,一是在细胞膜,称为“分泌酶途径”;另一个是在细胞内,称为“溶酶体途径”。β淀粉样蛋白学说就认为Aβ从可溶状态到不溶状态的转变是AD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7]。

1.3 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遗传学说 1991年,Goate A等人[8]发现早发FAD患者的21号染色体上APP基因17号外显子发生了突变,这一发现将人们对AD的眼线转到了分子遗传学这一崭新的领域。研究表明,AD的发病几率是AD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9]。BertramL等人[10]总结了世界范围内关于LOAD易感基因的论文,建立了AlzGene数据库,发现确切与AD相关的基因变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胆固醇252羟化酶、β2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半胱氨酸抑制酶C、GRB2相关结合蛋白2、朊蛋白等。

2.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

2.1 现代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的研究

2.1.1 炎症作用:根据最新体外研究,Aβ可通过激活胶质细胞引起炎症反应,而白细胞介素1、化学因子及神经毒物质等炎症介质又使得激活的胶质细胞产生神毒作用[11]。

2.1.2 遗传因素:据调查发现,AD具有家族性,大多数AD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目前已发现至少有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早老素2基因和载脂蛋白基因四种基因的突变或多型性与AD有关[12]。

2.1.3 铝中毒: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脑组织神经纤维缠结(NF-T)和老年斑(SP)的形成与铝有关,铝水平在AD患者脑组织中明显偏高[13]。

2.2 中国传统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的研究 目前医学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延缓其发展进程成为现阶段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方面,因此中医治未病成为了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指导方法。治未病思想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工作。中医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病机为肾精空虚、脾气虚弱、心神失养,气机不畅、脑络瘀阻等几个方面,所以,在治未病思想中也是从益肾健脑、延缓衰老,健脾养血、增进运化,调畅气血、保持乐观,早期发现、延缓发展几个方面来进的[14]。

3.最新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

3.1 现代医学药物治疗的研究

3.1.1 利用β淀粉样蛋白靶向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靶向药物是近年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方法。它可以抑制APP“分泌酶途径”的代谢过程减少Aβ的产生,调节APP的裂解抑制Aβ的聚集,促进 Aβ的降解和清除,以减少Aβ毒性的作用,从而减轻AD的一些症状[15]。

“分泌酶途径”主要是 α-分泌酶、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起主要作用,所以近几年在抑制Aβ形成的研究上也主要是在α-分泌酶激动剂、β-分泌酶抑制剂、γ-分泌酶抑制剂这三种制剂方面比较多。如在 α-分泌酶激动剂的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Aphios公司开发的抗癌药物 bryostatin-1,主要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PKC)刺激 α-分泌酶来促进 sAPPα 分泌[16]。

动物试验表明,抑制β-分泌酶能在减少 Aβ的产生的同时不严重影响其他生理功能,所以β-分泌酶抑制剂成为了治疗AD较为理想的靶点[17]。而在γ-分泌酶抑制剂方面各大药剂公司的研究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从而使得大多数在这方面的研究陆续终止。

3.1.2 阿尔茨海默病的免疫治疗研究:免疫治疗的方向主要在研究抗体,而免疫又可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治疗的本质是应用自身的蛋白质作为抗原免疫机体,清除体内异常蛋白质。在免疫治疗AD研究中的首选方法是疫苗接种。虽然主动免疫的所有实验研究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却为人类免疫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被动免疫是应用注射抗Aβ的抗体与Aβ结合,然后由吞噬细胞来清除,达到加速Aβ清除的目的。在中枢神经系统,Aβ的存在形态有沉积和溶解两种,在脑脊液和血液内动态平衡分布。外周注射抗Aβ的抗体和血液Aβ结合,帮助Aβ从脑内向外周转移,实现治疗作用[18]。

3.2 中国传统医学治疗的研究

3.2.1 针灸治疗:中医针灸疗效确切,副反应少,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肯定,而针灸的优势也让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相信其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上也将会发挥独特的作用。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显示,针灸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保护神经元、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含量、激活海马蛋白激酶、抑制脑组织炎性反应、调节异常蛋白质的水平和上调自噬活性水平等多种途径达到治疗AD的目的[19]。

3.2.2 传统中药治疗:根据中国传统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病机的分析,临床治疗常用药物为菖蒲、黄芪、当归、地黄、枸杞、远志、益智仁、丹参和川芎等。其中菖蒲、远志化痰降浊、安神定志;枸杞、益智仁补肾健脑、养精益智;黄芪益气养血补脑;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通络;地黄、当归滋肾强精、养肝益血。同时依据现代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及中药成分提取技术的发展,调心方(党参、茯苓、远志等),升黄益智方,定志小丸(人参、茯苓、菖蒲等),当归芍药散(当归、白芍、茯苓等),银杏叶提取物,钩藤提取物,复方丹参片(丹参、三七、冰片等)等药物提取物和药物方剂也成为了最近十年来研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药物,产生了明显的疗效。

4.小结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复杂,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道路更是漫长,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结合西医和中医的各方优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AD,为患者送去健康和希望,为全人类带来福音和曙光!

1 Kivipelto M,Helkala EL,Laakso MP,etal.Midlife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Alzheimer's disease in later life:longitudinal,population based study[J].Brit Med J,2001,322(7300):1447-1451.

2 Kivipelto M,Helkala EL,Laakso MP,etal.Apolipoprotein E epsilon 4 allele,elevated midlife total cholesterol level,and high midlif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latelife Alzheimer disease[J].Ann Intern Med,2002,137(3):149-155.

3 黄汉昌,姜瑞瑞,林婧,张明贤.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机制及其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3(15):256.

4 王华丽,于欣.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现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6):358-360.

5 宋明洁,戴雪伶,姜招峰.tau蛋白过磷酸化与阿尔茨海默病〔J〕.生命科学,2013,25(3):315-319.

6 Plouffe V,Mohamed NV,Rivest-McGraw J,etal.Hyperphosphorylation and cleavage at D421 enhance tausecretion[J].PLoS One,2012,7(5):e36873.

7 Selkoe DJ.Alzheimer's disease:genes,protein,and therapy〔J〕.Physiol Rev,2001,81(2):741-766.

8 Goate A,Chartie2HarlinM C,Mullan M,etal.Segrega2 tion of a missense muta tion in 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gene with familia lA lzheime r's disea se[J].Na ture,1991,349:704-706.

9 Bird TD.Genetic factors in Alzheimer's disease[J].N Engl J Med,2005,352(5):862-864.

10 Bertram L,McQueen M B,Mullin K,e t al.Systematic me ta2ana lyses ofA lzhe imer disease gene tic assoc iation stud2 ie s:the A lzGene da tabase[J].Nat Gene t,2007,39:17-23.

11 杨建华.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6,9(13):18

12 Behl C.The search for novel avenues for the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J].Drug News Perspect,2006,19(1):5-12.

13 林树无.简述阿尔茨海默病[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3,15(1):1-4.

14 高峥.浅谈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指导[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5):108-109.

15 郭静静,廖红.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0,41(5):395-400.

16 Hongpaisan J,Sun MK,Alkon DL.PKC ε activationprevents synaptic loss,Aβ elevation,and cognitive deficitsin Alzheimer's disease transgenic mice[J].J Neurosci,2011,31(2):630-643.

17 Grill JD,Cummings JL.Current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the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J].Expert Rew Neurother,2010,10(5):711-728.

18 黄雪媚,李兴安,张应玖.免疫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及其意义[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8,15(5):377-379.

19 朱晶,国海东邵水金.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2,37(5):422-427.

猜你喜欢

微管免疫治疗阿尔茨海默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微管调控成骨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下)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上)
胡萝卜微管蚜
——水芹主要害虫识别与为害症状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豆科植物微管参与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癌症免疫治疗相关的PD1-PDL1通路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