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博客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析

2014-08-14甘路有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博客载体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博客作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已经日益凸显,开发和利用博客已显得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发掘博客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的功能,使之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器”,就离不开更新观念、拓展领域、提升素质、优化环境和加强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博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文化知识的新阵地、信息资源交换的新平台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博客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点对点、面对面”的灌输模式,转变成为了“线对线、键对键”的互动模式。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新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实践课题。

1 博客是一种基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播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增强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手段,更是其发展程度的“测量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时代的变迁。对此,有的学者指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目前,人们一般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为管理载体(如规章制度、法律条文)、文化载体(如教育过程中的听说读写)、活动载体(如讨论会、辩论赛)和大众传播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四种基本形式。博客就是一种基于web2.0技术开发出来的网络大众传播载体,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门槛。“博客”(Blog)一词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一般公认为是Peter Merhok在1999年命名的。2002年8月,博客中国(BlogChina)开通,博客开始进入人们的公共视野,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被形象地比喻为“个人的读者文摘”、“信息时代的麦哲伦”、“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等。国外对博客的解释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主要为个人化表达;二是以日记体方式而且频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知识范围以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随着2003年3月南开大学百合Blog系统开通和中国科技大学Blog系统安装调试的完成,博客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全面流行和推广,“写博客、读博客”成了大学生的一种新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

作为一种基于Internet的信息组织记录形式和现代的网络交流方式,博客从根本上实现了大众传媒从静态走向动态,从表面走向纵深,从平面转向立体,从“零时空”转变为“超时空”,从而预示着“自媒体”时代的真正到来。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载体相比,博客充分地体现出了承载性、可塑性、交互性和潜隐性等方面的显著特征,从而更有利于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其一,博客是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集散地,承载着大量的教育信息。任何信息的发布、接受和表达都可以通过博客强大的RSS技术和超链接功能展示出来,可以在瞬间将信息发送到世界各地的用户,克服了传统载体受条件限制和时空限制的弊端。其二,博客是一个精选信息资源平台,可以有效地对信息加以选择与设计。博客作为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提供了筒单易用的多种文档归类方法和检索查询功能。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收藏、整理筛选,形成一个有序的共享资源库。其三,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信息交流中心,为人们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平台。博客具有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功能,无论人们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都可以通过博客间交互式的链接、互访、跟帖、评论机制,进行资源共享、情感交流、精神慰藉和思想表达。其四,博客是个人媒体时代的宠儿,具有自我教育的功能。个人媒体时代的到来必然会改变“我说你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而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积极影响公众,最终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2 利用博客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析

作为Web2.0时代的一种开放交互式平台,博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只有把它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才能取得最大的实效性。

2.1 更新观念,加大投入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西方自由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文化思潮通过大众传媒与互联网络在大学校园里渗透与传播,加上国内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沉渣泛起,“一切向钱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言论甚嚣尘上,从理论到现实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疑虑与困惑,使得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和挑战。信息时代,移动通信技术使互联网络覆盖无处不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开展交流的基本工具。然而一些高校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的教育方式,甚至采取“开会听报告、会议传精神、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形式主义,没有意识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性。面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背景,高校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成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局域网和相关网站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博客这种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这座桥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最终才能达到我们潜移默化的教育目标。

2.2 利用平台,拓展领域

博客作为一种介于BBS强公众性与个人主页强私密性之间的大众传播载体,被看着是继Email、BBS、Q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将个性化知识积累、信息过滤和深度沟通推向一个新境界,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隐匿的空间平台。博客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其强大的超链接功能而得以转载、分享和累积。同时,博客作为一种互动交流的新工具能够“随时随地而又轻松自如地获得自我的精神抚慰,所有公众性的物质场所都难如其愿”,这就使得它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获取精神慰藉的一种理想方式,也使得“读博为消遣,写博为自我展示”正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为了充分利用博客这一重要平台,高校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技术和人员的支持力度,建立涵盖时政要闻、党史博览、政策法规、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等方面的博客群,引导师生在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过程中,能够敞开心扉通过交流互动,正确对待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3 加强教育,提升素质

在博客的虚拟空间里,“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世界,而没有种族、经济权利、军事力量和出生形成的特权和偏见。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世界,在那里不管多么奇异,任何人任何地点都可以表达他或她的信仰。”正是由于缺少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博客既有积极、健康、正面的内容,也有色情、暴力、低级的思想,甚至还有西方的反华言论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网络链接,这些负面信息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重威胁。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增强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就离不开他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这里的“文化素质包括两个基本的部分,一是工具性文化素质,它是指识字、看书、看报等学习认知能力、科学技术的操作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系统和理论等;二是观念性文化素质,它包括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文观及其相关的价值系统和观念。”鉴于此,必须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一方面,高校可以将网络法律法规常识和网络道德伦理规范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并明确将学生网络违纪行为写入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内容里面。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力度,定期开设网络法规与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讲座和选修课程,不断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抵制网上负面信息和错误思想。

2.4 创设条件,优化环境

随着博客的问世,就使得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既分裂又统一。对此,法国思想家波德里亚曾说过:“媒介的垄断和霸权,造成了媒介和社会的断裂。人们不再生活在现实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超现实的社会之中。看得见的世界不再是真实,看不见的世界不再是梦想。”由于博客进一步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从而最大程度地淡化了“议程设置”的权利色彩。基于博客非权利化的议程设置,部分博主对此认为在虚拟空间里就可以不受拘束而恣意大胆地发表过激言论、攻击性言论、欺骗性言论,从而导致各种虚假信息、反动暴力以及色情信息的泛滥随之愈演愈烈,这种“把关人”的缺失必然会扰乱博客空间的秩序,严重违背法律法规和伦理道义的精神,近年来网络上频频出现的各种“门”事件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为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技能学习,积极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育内容,使博文中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升华思想。另外,要通过博客空间话题专栏设置和特色议程设置,大力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自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文化领域的侵略。

2.5 规范制度,加强监管

博客能够得到高校大学生们的追捧和青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使用起来方便简单,也不需要注册域名和租用服务器空间,从而实现了“零技术障碍”和“零进入门槛”。但博客由于是私人性和公共性、公开性和隐蔽性的矛盾统一体,加上“把关人”的缺失,从而带来了法律规范的弱化和伦理道德的沦丧。在博客空间里,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各种炒作、恶搞、爆笑和商业化的娱乐信息,甚至会出现一些散布谣言、误导舆论、发泄私愤、攻击谩骂、虚假公告和黄色图片等违纪违法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到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导致部分大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而陷入歧途。面对着博客不良信息的冲击,高校必须“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一方面,高校必须建立网络博主实名制度和健全博客评估机制。对于加入高校博客群的大学生要求全部用实名,并定期邀请网络专家对博客内容把关,进行考核评比,施行奖惩并举。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大相关技术知识的学习培训,建立完善的博客管理制度。高校博客监管工作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信息屏蔽、数字加密、信息追踪等技术,敏锐地捕捉博客中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对一些不良信息进行标记和过滤,限制其发表言论或转载。另外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安装网上110报警系统,当出现危险链接能够及时报警并关闭这些不良网站。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6.

[2]市场术语:博客[EB/OL].[20l0—01一07].http://www.marketingterms.com/dictionary/blog/.

[3]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37.

[4]洪治纲.博客:庶民的话语狂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5]申克.信息烟尘: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97.

[6]张岂之主编.中国大学校长论教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2:47.

[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一个批判性读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7.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5.

作者简介

甘路有(1975-),男,四川洪雅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博客载体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