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与策略研究
——以粤北山区韶关市为研究样本

2014-08-1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年3期
关键词:韶关市韶关生态

(中共韶关市委党校,广东 韶关 512026)

本文以粤北山区韶关市为研究样本,试图解决山区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中的发展模式、体系构建等诸如此类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1 对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理性考察

“生态经济城市”的概念虽然出现在现代,但与之相关的“生态城市”、“生态经济”等理念却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体现出来。马修·卡恩认为,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用经济增长来对抗城市蔓延,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1]。铃木博明则进一步认为,应建立一个以城市为本的决策支持系统,为城市提供使其具备更综合发展能力的方法和工具,更好地指引生态经济城市的发展[2]。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即以城市生命系统和城市环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为主要环节的生态系统,以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为主要环节的经济系统,以人的数量、结构、素质和人的经济社会活动为主要环节的社会系统。这三个系统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一个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的功能整体,即生态经济城市,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如图1。按照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可持续发展总局局长狄福安观点,生态经济城市是经济发达和生态友好的城市,是一种促进环境和经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生态经济城市的内涵,与目前流行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概念相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的衡量标准[2]。

图1 生态经济城市动态系统构成

首先,生态经济城市不仅是和谐的,而且是可持续的。这是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目标。传统城市发展模式过分注重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和城市规模的过度扩张,忽视了作为一个复合系统而存在的经济、生态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造成了一种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发展状态。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正是人类基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而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它将城市经济、城市社会与城市生态置于和谐与可持续的视野之下,不仅强调对生态系统的保护,而且强调将生态理念置于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形成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相互支持、协调运转的局面,提高城市的经济质量、生活质量与生态质量。

其次,生态经济城市并不单纯的强调生态保护,而是将生态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再生产的过程,而这三种再生产过程之间能否建立一种相互推动、协调运行的关系,成为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关键。城市的发展必然要以经济的再生产为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必然要从生态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满足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在经济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又必然向周围环境排放生产和生活废弃物。传统城市发展的问题正是在于这两种再生产过程破坏了生态再生产,最终导致三种再生产过程的全面失调甚至混乱。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城市经济生产过程本身,而在于这种生产过程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开。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自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再次,生态经济城市强调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作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强调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城市经济运转和资源利用的高效性。这种高效性的要求在宏观上体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合理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以及高效运行的生产与控制系统等;在微观上体现为高新技术的应用、较高的生态人文素质等。可以看出,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并非单纯的强调经济效益,而是力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从三者关联的角度来看:第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得越好、生态资源培植得越快,生态产业链的宽度与长度就越延伸,就越有利于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就越高;第二,生态经济发展得越好,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就越合理、越稳定,与城市生态、城市社会系统的协调性就越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越好;第三,城市人文素质越高、相关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越完善,现代城市文化的内涵也就越丰富,从而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撑。

面对城市发展中不断凸显的生态环境压力,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在这方面,欧美国家的一些城市起步较早,并出现了一系列较为成功的典范,也包括亚洲的日本和南美的巴西等国家城市。相比之下,我国把生态经济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提出来是近几年来的事。一些城市不断提出生态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环保城市等建设口号,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城市园林绿化措施,试图表明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口号或措施,与作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生态经济城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从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有待解决。其一,生态资源普遍短缺,且培植和再造不足,使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传统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多注重经济建设的总量而使环境透支不断加重,生态赤字日益严重。其二,传统城市发展因生态观念与生态意识的严重不足,在城市规划中没有体现前瞻性,即没有将生态思想贯穿到城市发展的远景规划之中。这种城市发展战略上的失误,给现代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留下了许多难以弥补的遗憾。[3]其三,城市化的无序扩张,使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连锁性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污染的速度和范围呈扩张之势。其四,城市自身发展中的交通运输问题也给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带来了压力,如汽车尾气排放过多、交通拥堵等,这一状况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最为严峻。基于此,生态经济城市建设虽然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状况并据此选择合适的战略策略和发展路径。

2 韶关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以下相关分析数据均来自于韶关市统计局:《韶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3月。

韶关市是广东省的北大门,北接湖南,东邻江西,是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韶关市现辖3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约326万。其中市区面积28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0万。作为全国首批六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和广东省的生态发展区,韶关在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方面拥有较好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SWOT分析方法,对韶关生态经济城市建设面临的优势(Strengthens)、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分析,不仅为韶关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提供策略依据,而且为其它类似地区的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2.1 韶关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优势(Strengthens)

(1)空间区位与交通优势。韶关是粤湘赣三省交界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对接北方的重要陆上通道和关口,也是粤湘赣交界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其空间区位与交通优势十分明显。韶关市是广东省规划发展的六大都市区、九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公路、铁路、水路纵深条件较好,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有京港高铁、京广铁路、赣韶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广乐高速公路、韶关环城高速公路、韶赣高速公路、韶关港等。作为珠三角的腹地和泛珠三角的后花园,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分工和互补性日益明显。韶关既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及水源和能源的供应地,也是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成为众多传统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首选之地。

(2)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生态产业基础雄厚。韶关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森林覆盖率达73.3%,是当今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森林绿化最好的地方之一。韶关是全国重点林区,广东用材林、水源林和重点毛竹基地,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乳源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著名生态旅游景区。此外,韶关的水能蕴藏量达178万千瓦,占全省水能资源总量的20%左右,现有南水、杨溪、乐昌峡等一批水电能源供应基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韶关拥有雄厚的生态产业基础,特别是韶关市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早,生态经济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为韶关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提供了独特优势。

2.2 韶关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劣势(Weakness)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2013年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3.0∶42.4∶44.6,虽然这一比例较往年有所改善,但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够,且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层次比较低,尤其是高附加值的服务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在第二产业内部,几大支柱产业中大部分都是传统工业产业,并且主要集中在机械、冶金、能源等领域,技术含量比偏低,大部分面临着节能减排、改造升级的任务和压力,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2)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县域经济落后一直是制约韶关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瓶颈。2013年韶关市区生产总值510.7亿元、增长11.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9.4%,人均生产总值5.05万元;县域生产总值522.4亿元、增长13.2%,占全市的50.6%,人均生产总值2.79万元。和广东省同类山区市相比,韶关县域经济的比重平均低于它们两位数。县域经济的滞后,使韶关市作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受到制约。

(3)韶关作为广东省的老工业基地,一方面,城市自身建设滞后,城市结构不完善,作为核心城市的外部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传统高耗费高污染的企业还有一定基础,既对现有环境造成损害,又给未来环境带来风险。因此,无论是在城市建设还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韶关历史欠账还比较多。

2.3 韶关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机遇(Opportunities)

(1)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高度,生态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生态资源的价值也将被深度挖掘与提升,一系列有利于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更加有利于韶关市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2)韶关市既是全国首批六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又是广东省的生态发展区,确定了主体功能定位、明确了发展方向,各种生态补偿机制及鼓励引导机制将会更加健全。

(3)生态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休闲享受的重要方式,韶关所具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日益完善的旅游服务与设施,使韶关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空间更为广阔,承载力更加深厚。

(4)韶关市“十二五”规划已将提升特色工业、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生态型现代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并在节能减排上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2.4 韶关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挑战(Threats)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需要破解。韶关是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如何增加经济总量始终是摆在韶关人面前的重大任务。而作为生态功能区,韶关的生态系统功能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保护。目前,韶关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然伴随污染转移的风险,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增加了污染负荷,产业转移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将凸显。

(2)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亟需解决。韶关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有名的金属矿山集中地区,但是目前矿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中有些矿山长期非法民采和尾矿不合理的堆放,造成矿产资源无法综合开采利用、植被消失、生态毁坏等问题,同时还引发了滑坡、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污染治理、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同时,作为老工业基地,韶关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大,许多经济支柱行业大都是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行业,致使全市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靠持续消耗大量资源,排放高强度的污染物为支撑。

(3)在生态发展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导人口迁移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是一个重大的难题。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摒弃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4]。

3 韶关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策略选择

生态经济城市通过城市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的动态协调,形成一个生态高度有效保护、经济良性高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功能系统,代表了现代和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韶关市加快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符合了这一发展潮流和趋势。根据前文对韶关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分析,韶关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必须依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策略,通过对现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并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在发展模式和产业体系上拓展新的道路和更广阔的空间。

3.1 发展模式设计

在充分考虑韶关历史进程、资源特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以及人口与城镇分布状况等的基础上,结合粤北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和广东省生态功能区发展,在韶关生态经济城市发展模式设计上,笔者认为应采用“点式辐射发展模式”。即以韶关市区作为“点式辐射”的核心区,以市辖武江、浈江、曲江三个区作为基本辐射区域,也即韶关生态经济城市区,再以此区域为中心辐射到其它七个县(市),充分彰显生态经济城市区与县域经济的辐射与互补效应。这一城市发展模式的实现需要通过构建一个阶段性的发展模式框架来完成[5]。

第一,极点发展模式。韶关市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市,在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初期适合采取这一发展模式。即以韶关主城区为核心,并选择市辖区和少量郊区经济重镇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或增长极,充分发挥其聚集和辐射作用从而带动郊区发展。此时其它区域则应以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资源为主,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的绿色产业。第二,点轴发展模式。在生态经济城市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及生态经济产业有了较大提高的时候,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便转向点轴开发模式。即沿路、沿江选择重点发展轴线,并与县城相连接,培育一些新的增长点或增长极,逐渐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交叉结构,既可推动韶关城市化进程,又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在生态经济城市基本形成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后,应采取网络发展的模式。此时,生态经济城市已具较大规模,生态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其与整个区域发展的关联度极高,辐射与互补效应充分显现。这三个发展阶段及发展模式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最终把韶关建成一个现代生态经济城市。

事实上,生态经济城市发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这种区域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生态经济城市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成区,而是一种“区域城市”,它既是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担负着经济增长极和增长点的任务,同时又要辐射和拉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二是指生态经济城市必须融入区域之中,它既要从区域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发展城市经济,又要参与区域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使城市处于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保持旺盛的活力[6]。因此,孤立的城市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发展模式的设计必须体现出整体性、互补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3.2 运行体系构建

(1)建设高效的城市生态经济体系

城市的经济功能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整体功能优化的基础。在生态经济城市的建设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发展模式,运用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和各种技术创新手段,实现集约型、循环型和生态型的转向,体现出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高的发展质量。按韶关的实际情况,首先应发展多种城市生态产业,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增强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在城市生态工业方面,既要大力发展融高新技术、资本、知识、生态为一体的循环型新兴产业,如绿色车辆工业、清洁能源工业、旅游产品制造、生物制药等,同时又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如加快钢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制造等行业的生态化转型并重点监督。为了提升产业聚集效应、产业质量和竞争力,韶关市要以配套互补、合作衔接为原则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并对传统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建设集中供能设施和环境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粤北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设。其次,要以资本和技术投入为主,发展都市农业。韶关生态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但作为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都市农业是一种更高的农业发展阶段,更加突出农业的经济功能、休闲功能和文化功能。如城市精细化农业、城市休闲农业等。再次,加快城市生态服务业建设。城市生态服务业所具有的高效益、广就业等特性,决定了其在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根据韶关所具有的资源和区位等优势,应重点加强旅游景区、会展园区、科技园区、物流园区和特色街区规划建设,引导和支持服务业集聚发展。

(2)建设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系

是否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之一,资源供应与调剂能力强、自然环境良好、居住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污水垃圾及时处理等是其具体表现[7]。根据韶关实际情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首先,城市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关联度极高,因此韶关应大力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按照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全市的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其次,加强韶关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调控。韶关作为老工业城市,城市结构和生态功能相对紊乱也缺乏特色。因此,一方面对于旧城区按照生态城市理念加强改造升级,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充分彰显旧城的生态理念和历史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在疏通老城时积极提升外围,拓展新城区并严格按照生态城市的规划合理布局。再次,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安全与利用既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一要科学用水,循环利用;二要优化配置水源,严格保护水源;三要防治水污染,加强监测。此外还要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和综合利用。

(3)建设文明的城市生态社会体系

城市归根到底是人生活的社会,生态经济城市中生态、经济系统最后还是以人所处的社会系统为循环交流的核心。因此,城市社会系统中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是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在思维方式上,加强城市生态文化的培育,实现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园区、生态展览等生态文明活动,从价值观、道德观的层面让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的深切关系,进而将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在生产方式上,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实现城市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尤其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坚持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完美融合。在生活方式上,以引导人们绿色消费、德性消费、适度消费为重点,增强生态参与意识,形成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生活方式的生态化。此外,加强人口管理、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也是建设文明的生态社会体系的重要环节。

3.3 完善保障措施

生态经济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要使其发展模式顺利推进、相关体系有效运行,就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多项保障措施,包括政治保障、经济保障、文化保障、社会保障等。具体来说,第一,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和决策机制。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党政领导的重视、政府机构的设置、发展政策的制定、干部任用考核机制等都必须符合生态经济城市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专家论证制度、听证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决策评估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扩大社会公众参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第二,建立和完善各项合作协调机制。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和多个地区,不仅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还要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合作,包括问题协调、经验交流、技术共享和资源互补等方面;此外,要加强与上级政府的沟通协调,在价格、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争取更多的优惠和支持。第三,加强生态经济城市的法制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社会公众知法、懂法、守法;强化新闻媒体、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等的社会监督作用。第四,加强城市人口和社会管理,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人口数量的聚集、人口素质的差异,增加了生态、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难度。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合理引导调控,使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与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目标相协调、相适应。

4 结论与展望

在传统城市发展困境重重的背景下,生态经济城市的提出和推进无疑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方向。本文通过对粤北韶关市为研究标本,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韶关市在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韶关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运行体系与保障措施。这一研究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现实的分析,其研究成果既体现了城市生态化的要求,也符合城市现代化的逻辑,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是,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仍有大量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预期问题、发展成果的评价以及评价指标的设定问题等。而且,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韶关市是典型的山区城市,是广东省的生态发展区和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生态资源丰富且交通发达等诸多优势。因此本研究对于大型甚至特大型城市,对于环境质量较差、生态资源缺乏以及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城市,对其理论指导意义要大于现实意义;但对于与韶关市同类或相似的城市,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具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修·卡恩.绿色城市:城市发展与环境[M].孟凡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23.

[2]王萍,王新军.生态经济城市:城市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J].学术交流,2011(1).

[3]刘克英.中国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10).

[4]曹广成.抚松县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探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36.

[5]孟民.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体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91-92.

[6]梁俊卿.关于建设生态省和发展生态环保效益经济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00(2).

[7]王彦鑫.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141.

猜你喜欢

韶关市韶关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韶关市楹联与诗词学会作品小辑
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多元主体治理——以韶关市董塘镇为例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广东省首个“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落户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