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耳大王”的远教经

2014-08-12许乐

关键词:菌袋木耳站点

许乐

说起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区的团山子村,那可是全区有名的特色农业村,走上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木耳种植的红火景象。但就在前几年,团山子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村民们被困在传统农业的产业怪圈中,难寻致富出路。同样的一个村,这短短几年咋就变化这么大呢?听到这个疑问,村民们纷纷笑着说:“村里的木耳种植之所以能搞起来,全靠了俺们村的‘木耳大王和他鼓捣的远程教育啊!”

这村民口中的“木耳大王”又是谁呢?仔细一打听,人家真名叫作孔宪云,是一位已经65岁的老党员。三十多年前,孔宪云曾担任过团山子村的支部书记,十年任期届满卸任后,老孔自己外出闯荡,在四川西昌建起一家铁合金厂,赚得是盆满钵满。但正所谓市场行情风云莫测,2009年的金融危机让当地铁合金市场一下子遇到了“寒流”,也让老孔跌了个大跟头。

说来也巧,老孔在回乡探亲时,恰逢滴道区远教办安排东北农业大学的许秋红教授入村讲授食用菌种植技术,多年在外打拼的老孔一下就发现了种植黑木耳的无限商机。“那阵子真是愁死我了,头发一下白了一大片,厂子是开不下去了。多亏了远程教育,让我发现了地栽木耳这个好项目!”老孔心动了,从此便成了村远教站点的常客。老孔心里清楚,自己在这方面根本就是“门外汉”,木耳种植的“攻坚战”,全得靠远程教育当“突击手”了。

“远程教育真是咱农民的贴心人,一进站点,简直是要啥有啥,网上的课件讲解得那叫一个详细。”老孔一下子就着了迷。通过在远教网上的进一步了解,他更加确信木耳种植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好项目:袋装黑木耳占地少、产量高,尤其适宜团山子村这里的林阴地;灌装木耳菌袋的所需原材料秸秆、豆壳等在团山子村更是随处可见,无形中又节约了不少成本;木耳需求量旺盛,销售也不存在问题。心动不如行动,在远教部门的牵线搭桥下,老孔和许教授结成了对子,系统学习了食用菌的种植技术。2009年7月,老孔拿出所有积蓄5万元钱,在团山子村建起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木耳基地,谋划已久的木耳种植产业就这么火热地搞起来了。木耳菌高温消毒装好袋,码放完毕,老孔满怀欣喜地等着菌袋长出木耳来。可这时候却出现了意外,15亩的种植基地内约有30%的菌棒陆续出现了长绿斑的现象。老孔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三四天吃不下喝不下,几乎翻遍了所有的技术资料也没有找到问题所在。老孔这下坐不住了,赶紧来到东北农大向许教授请教。详细描述了现象后,许教授告诉他菌袋出现了“杂菌”(即感染病菌)现象,主要原因估计是由于当初高温灭菌不彻底造成的,并告知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回到基地后,老孔按照许教授的指点,将出现问题的菌袋全部倒出回炉再消毒,重新装入菌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看到出现问题的菌袋慢慢发出了白色的菌丝,老孔终于松了口气。

老孔的技术越来越娴熟,当年一茬夏耳就收入了12万元,净赚5万元;如今他的木耳种植已达到10万袋的规模,年收入15万元。这可让老孔乐开了花。远教让老孔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但他没光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积极主动帮助7名致富无门的本村青年干起了木耳种植,为他们无偿提供技术、设施支持。“远教帮咱富了,咱就有责任带着大家一块儿学远教、一起富起来!”在老孔的带动下,团山子村木耳种植面积达到了300亩,年生产木耳40余万袋,产值60余万元,吸纳了村里近50个劳动力到木耳基地工作。老孔计划下一步和村里发展木耳种植的农户一起组建合作社,共同将团山子村的木耳产业做大做强、打出品牌,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

村民们跟着老孔一起搞木耳种植,潜移默化地,也都成了“远教迷”。如今的团山子村,大家都跟老孔一样,时常跑到远教站点观看课件,对远程教育这个好老师,大家是打心眼儿里服气!endprint

猜你喜欢

菌袋木耳站点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2017~2018年冬季西北地区某站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巧洗木耳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
发现木耳
怕被人认出
固定菌袋插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