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突围的当务之急

2014-08-12邢丹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才观教育领域素质教育

邢丹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就教育界而言,从学生减负到中高考改革,从缓解择校难到诊断“小升初”,从深化课程设置改革到强化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具体实施路径已初现端倪。理性地看,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虽已箭在弦上,但很多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人们千呼万唤的素质教育,不但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全社会的通力配合。在深化改革这个大方向下,如何为素质教育加力?又有哪些当务之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最新调查显示,在孩子要不要参加辅导班这一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家长正面临着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参加辅导班,意味着孩子的自由时间被挤占,幸福感降低;如果不参加,又意味着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经过权衡,大多数家长还是做出了“功利为主”的选择。

“‘应试教育积重难返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当的人才观在作祟。不改变对学历的盲目崇拜,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是对教育政绩观、发展观、质量观的科学引导,也应当是我们这个社会共同追求的教育理想。因此,尊重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让每个学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得到正常的教育和发展,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职责所在。他呼吁,应尽快扭转不合理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我们只教会学生考试,全社会推崇的还是上名校、考高分,补习、奥数,却不懂什么叫教育改革,应当改什么。”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认为,改革要从传统教育观念上找原因。换句话说,就是全社会需要一场教育改革的启蒙运动。

所谓启蒙,就是去掉蒙昧,启迪文明。刘道玉表示,中国人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许多人还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观念不放,把学习目的极端地功利化,这是造成学生压力大和负担重的主要原因。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金汕也表示,当下流行的一些口号,诸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高考改变命运”等等,都是教育极端功利化的结果。教育和考试制度固然需要改革,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对于人才和知识应该具有科学、正确的理解,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健康的氛围,才能帮助教育领域摒弃庸俗的“人才观”,真正实现教育思想的解放、教育目标的科学化。

“社会上偏颇的人才观,往往会投射到教育领域,影响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认识误区,既是社会文化和观念变革的着力点,也是教育理念转换的重要节点。”四川省教育学会研究员纪大海认为,更新教育理念,有赖于整个社会人才观的转变。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上延续“建设者和接班人”表述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加入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被认为是我国教育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进步。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学院院长吴颖民教授解读说:“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都被定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所以,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非常多,尽管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但学生的课程压力还是比较大。”他认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意味着具备了核心素养的公民才是“合格公民”。基础教育应该围绕着核心素养来筛选核心课程,把功夫用在核心课程上,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有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核心素养不能只有对知识方面的要求,还应包括各种各样的能力和各种各样的习惯要求。

绿色的教育理念,需要一套绿色的教育评价体系做支撑。据《人民日报》报道,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该评价指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品德培养、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学业负担五大维度以及学生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四大因素,综合评价教育质量。实施教育“健康体检”,或许代表着教育评价标准去功利化的未来趋势。

“虎妈”被看作严苛要求孩子的母亲的代名词。据环球网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指出,美籍亚裔学生到了五年级后,他们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会远远超过白人同学;亚裔家长通常更加独裁、更不宽容,鼓励他们的孩子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这些孩子虽然学业成绩出色,但却要付出代价,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通常比较差,社交能力也不及白人同学。

在对“中国式教育”理念是与非的争论中,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者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又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

“客观而言,与美国教育相比,我国教育的不足更为明显。因为从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看,个性、独立性、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更大的作用。为此,当下该强调的教育,不应是目前的知识教育,也不应该是蔡美儿那样严苛的家庭教育;而是学习培养孩子个性、创造力、想象力的做法,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好的平衡。事实上,这就是摆脱单一的教育模式,选择适合学生的多元教育方式。”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中西结合”的理想平衡》一文中如是建议。

瑞典皇家工学院的德奇先生早年在中国工作过四年,他的孩子也接受了几年中国式教育。德奇说,中国和瑞典两种教育模式各有优劣,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瑞典学生在这方面就差了很多;而瑞典式教育的好处是,这个孩子如果是某方面的天才,那么一定不会被埋没,因为他没有考试的压力,也不用去学那些他不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德奇给中国家长的建议是:“不要急着谈转变,要先清楚我们有什么、别人有什么,再想如何去转变。”

今年年初,江苏省教育厅分管基础教育的正厅级巡视员何绍勇对媒体坦言,他已经不记得省教育厅下发过多少次文件、组织过多少次检查,想要抑制住“应试教育”,从而改变目前“以分数论英雄”的局面。但这些文件和检查似乎最终都变成了“猫鼠游戏”,“检查组一走,学校照样搞”。

毋庸讳言,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待更加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安排。

“教育改革要跳出教育系统内部改革的窠臼,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表示,教育领域内的许多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教育现象,而是社会发展与改革难点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因此,教育改革不可能单兵独进,必须与相应的社会改革同步推进,齐步走才能成功。

“要想真正解决教育领域的难点问题,仅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解燃眉之急,却未必是长久之计,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来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总体调控、长远布局。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让人民满意。”周洪宇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如何推进教育改革、改变“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状,几位人大代表建议,国家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可尝试从底线管控做起,为教育设置红线。比如,严禁中学跨地区招生,以此限制“超级中学”;严格执行课程设置,有效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严格限制到校时间,让两亿多中小学生多睡一会。

曾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民族地区更应有自己的特点。

猜你喜欢

人才观教育领域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浅谈《三国演义》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