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寒热概念的本质及相关问题辨析

2014-08-09王正山张其成

吉林中医药 2014年8期
关键词:药性体感伤寒论

王正山,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寒热是中医“八纲辨证”中非常重要的两纲,也是中医临床最关注的症状之一。寒热往往与阴阳并论,当论及寒热时,热者为阳,寒者为阴,这是中医阴阳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但中医所谓的寒热究竟是什么?与温度有何关系?是主观感觉还是客观指标?中医所谓药性的寒热是什么意思?药性的寒热与症状的寒热有何关系?寒热是否可以测量?如何测量?这些问题,至关重要,而迄今为止,还缺乏系统论述。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探讨。我们知道,当《内经》说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时,这里的寒热,无疑说的是温度。而其他的情况,则没有这么显然,下面分别论述。

1 外内寒热与温度

中医所谓“外热内寒”“外寒内热”是温度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伤寒论》原文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对于这条经文,成无己注曰:“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近衣,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近衣,表寒里热也。”[1-2]吴谦注曰:“身体为表,藏府为里,此以内外分表里也。皮肤为表,骨髓为里;六府为表,五藏为里,此以身体之浅深,藏府之阴阳分表里也。病人,已病之人也。身大热,谓通身内外皆热,三阳证也。反欲得近衣者,乃是假热虽在皮肤之浅,而真寒实在骨髓之深,阴极似阳证也。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反不欲近衣者,乃是假寒虽在皮肤之浅,而真热实在骨髓之深,阳极似阴证也。”[3]

此外诸家之注大抵与二家相合。从经文及诸家注解来看,“热在皮肤”“寒在皮肤”,无疑说的是扪而可知的体表温度。而是否怕冷,是否“欲近衣”,则说的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在这里,寒热既包括客观的体温,也包括病人主观的感受。

从临床上可以看到,主观感觉的冷热与客观体温的寒热,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那么遇到主观感觉和客观温度不一致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从此段经文及诸家注解看,经典中医似乎更看重病者的主观感受:主观感受为寒,虽身大热,亦可断其内寒;主观感受为热,虽身大寒,亦可断其内热。正因为对于病人主观感受的重视,对于“外热里寒”证,中医有时候也称其为“真寒假热”证,也就是说,表面看起来是热,其本质是寒。同样,对于“外寒里热”证,中医有时候也称其为“真热假寒”证。

2 上下寒热与温度

中医“上热下寒”“上寒下热”是温度吗?《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栀子干姜汤证、黄连汤证和厥阴病篇的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等都属于“上热下寒”证。其差别[3]见表1。

表1 《伤寒论》汤证上热下寒证差别

从表1可见,所谓的“胸膈热”“胸中热”“胃中热”“心包热”以及“脾胃寒”“中焦寒”之类,都不可能是指客观测量的温度,而更可能是病人主观感觉的寒热,以及中医大夫根据某些寒热症状的推理结果。原因是:古代没有客观测量温度的仪器,只能用手或者皮肤去简单判断寒热;就算有仪器(或者简单用医者的体感温度),也只能测量到不同区域的体表温度。而体表温度的高低无法确定相关脏腑温度的高低。这是因为,在中医的病机里,体表的寒热,与内部脏腑的寒热无必然相关性,所以才有外热内寒、外寒内热、经热腑寒等不同情况。上节的讨论也说明了所谓内寒、内热,都是指病人的主观感受,而非客观温度。

但有时候,上热下寒,确实可以理解为温度。如外感风寒发热,头部扪之烫手,膝盖以下则冰凉的情况亦有。在此,上热下寒,确实说的是体表温度。

3 寒热阴阳中的悖论

前文所引《伤寒论》原文第11条,一直被当做中医判定寒热真假的依据,似乎理所当然,其实在《伤寒论》中,就有直接的反例。如麻黄汤证,常见症状为脉浮紧,发热(体表温度升高,常常是高热),无汗,身疼痛,怕冷明显,欲得厚衣被覆而不暖。按照上述经文,明显属于“身大热,反欲得衣”的症状,当然也就应该断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的“表热里寒”证。但熟悉《伤寒论》的人都知道,麻黄汤证的病机乃寒邪外束,人体正气抗邪于外,故发热恶寒而脉浮紧、无汗。此时寒邪并未入里,如果寒已入里,则脉当见沉迟,而或兼里寒下利等证。换言之,麻黄汤证寒在外,热也在外。既然存在麻黄汤证这样的“身大热,反欲得衣”的“外寒表热”证,《伤寒论》第11条的绝对正确性就可以动摇了。

《素问·调经论》的一段文字:“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外为阳,阳主热,所以阳盛者外热,阳虚者外寒;内为阴,阴主寒,故阴盛者内寒,阴虚者内热。这是后世医家对此段经文比较常见的理解。如果把此段《素问》经文和《伤寒论》第11条合参一下会发现,根据《伤寒论》第11条,外寒内热证是寒在皮肤,热在骨髓,治法以内热为主;而根据此段经文,外寒为阳虚,内热是阴虚,那此证是“阴阳两虚”。同样,根据《伤寒论》第11条,外热内寒证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治法当以内寒为主;而根据此段经文,外热为阳盛,内寒是阴盛,那此证是“阴阳两盛”。总之,《伤寒论》第11条与《素问·调经论》此段文字,亦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4 论药性之寒热

中药之温、凉、寒、热、平,谓之“气”;酸、苦、甘、辛、咸、淡,谓之“味”;发表、攻里、化痰、消积、软坚、散结、疏肝、理气、利小便等,讲的是药物的“用”。前面论述过,气候之寒热,讲的是客观的温度高低;症状的寒热,则既有病人客观体温之高低,又有病人主观感觉之冷热。那么药性之寒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据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鸭肉,其性“甘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4]78辣椒,其性“辛苦热。”[4]26干姜,其性“辛热,散风寒,温中,去痰湿。”[4]36换言之,中医认为,以上三物,鸭肉性凉,干姜、辣椒性热。而现代营养学测定,每100 g鸭肉(北京烤鸭),含热量约436千卡;每100 g尖辣椒(青),含热量约23千卡;每100 g干姜,含热量约273千卡(按,此处食物热量出自《中国食物成分表》2010版)。如果按食物所含热量的多少来看,可以认为鸭肉最热,干姜次之,尖辣椒含热量最低。比较以上两个结果,显然,中医所谓的药性寒热,并非药物所含热量的多少。

药性之寒热到底是什么含义,方泰惠等[5]《中药药理学》认为,“中药的四性(四气)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4种不同的功能,它反映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反应趋向。……关于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主要从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功能等的影响进行研究。”[5]古人当然不可能知道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功能之类的概念,也无法测定药物所含的热量。他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观察药物的外观、生长环境,以及服用药物后身体的反应来推测药性。观察药物的外观、生长环境等虽然有一定的作用,而最终确定药性,还得靠服用药物后观察身体的反应来得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也恰恰反应了这一点。总之,古人通过观察药物作用于人体(包括正常人体与病人身体)的反应,来认识药性的寒热,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换言之,中药的寒、热、温、凉,描述的是主观感受,而主观感受是受主体不同而影响的。正因为如此,不同的医家,才会对同一种药物,做出不同的判断。如细辛,有认为其性温者,亦有认为其性寒者。《本草纲目》载:“气味辛温无毒。普曰: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氏:小寒。”[6]又如冰片(龙脑香),有认为寒者,亦有认为辛温大热者。《本草纲目》载:“气味辛苦,微寒无毒。繤曰:辛苦温,无毒。元素曰:热,阳中之阳。”又曰:“震亨曰:龙脑属火,世知其寒而通利,然未达其热而轻浮飞跃。”[6]寒之与热,相去千里,尚能混淆。至于温之与热,凉之与寒,就更易混淆,众说纷纭了。再考虑到久服热药,反而可能化寒;久服寒药,反而可能化热,那么药性的寒热问题就更加的复杂了。所以有学者[7]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药性悖论”,这实际上是传统中医药性研究方法本身的主观性所导致的。对此,有学者感叹:“大多数中药作用于人体的表现迄今仍是一种模糊的概念,甚至是一种现象的感受,特别是想从复方的临床表现去体会其中单味药物作用的时候。没有准确、精细甚至量化的规律,中药药理研究何以能在临床发挥应当发挥的指导作用?”[8]

5 药性的寒热与症状寒热

如前所论,中医所论症状寒热,有病人的主观感受,也有客观的体温高低,而中医临床辨证一般会更看重病人的主观感受。而另一方面,中医所言的药性寒热,反映的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寒热感觉。中医治病的大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也就是当病人自觉怕冷的时候,给予能让其感觉温暖的药物;而病人自觉怕热的时候,给予能让其感觉寒凉的药物,从而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虽然中医偏向于治疗的是主观感觉,似乎不太客观,但逻辑是顺畅的,并不存在矛盾。

6 寒热的度量

6.1 客观寒热的度量 客观寒热中,气温和体表温度的测量比较简单,可以利用各种温度测量仪器即可。那么,体内不同部位的温度能够测量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关的仪器也很多,大体可分为如下类型:1)有创伤测温法,即通过某种方式,把测量的传感器或者某些元件植入体内,从而获取体内温度的方法。其中又包括热敏电阻测温法、热电偶温度计、光学温度计等。2)无创伤测温法。具体又包括微波测温法、超声波测温法、核磁共振测温法、电阻抗测温法等。有创伤测温法的精度、温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比较高(目前误差在0.1 ℃以内),技术难度小,成本比较低,但对被测对象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无创伤测温法对被测对象的影响和伤害较小,测量比较方便,应用前景较好。在肿瘤相关诊断时,无创伤测温法不但能够测出肿瘤组织中的温度分布,而且还可以测出肿瘤组织以外的温度分布,这一点正是人们所希望的。但是,无创伤测温法中温度的分辨率目前还比较低,一般只能达到0.5 ℃左右,空间分辨率一般在2~3 cm2左右[9]。总之,现代科学已经有能力测量人体内部的客观温度,而且,可以想像,随着技术的发展,测量的精度将会越来越高。

6.2 主观寒热的度量 所谓主观寒热,也就是被测者的主观冷热感觉,一般称为“体感温度”。体感温度也是可以测定的,但相对而言,这个问题要复杂得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分别讨论。首先是湿度。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寒假从北方回到南方,明明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十几度,到南方后却反而觉得更冷,这个奥秘就在于湿度。在天气炎热时,湿度越大,人越感觉闷热;而在天气寒冷时,湿度越大,则人越感觉寒冷。有人测定,气温17.8 ℃,相对湿度100%时,人的体感温度与气温28.6 ℃,相对湿度是20%是相同的[10]。其次是风速。常识告诉人们,在旋转的电风扇下,会感觉凉爽,但温度计显示温度其实没有变化。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空气的“保温层”吹散,更快地带走热量。研究[10]表明,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一般来说,风速越大,感觉就越冷。具体来说,在气温10 ℃,3级风时,人的体感温度为5 ℃;5级风时,人的体感温度为0 ℃。气温在0 ℃以下时,风速每增加2级,人体的体感温度会下降6~8 ℃。第三是体质因素和疾病因素。在同样的外界温度下,有的人觉得热,有的人反而可能觉得冷,这是体质因素所决定的。有的体质对寒的耐受力较好,有的体质对热的耐受力较好。此外不同的疾病还可能导致寒热感觉的不同变化,如发烧的情况下,体温很高,而病人可能感觉很冷。另外,肤色也能影响寒热,肤色深的人,相对比较耐热,体感温度较低。此外,情绪等因素,也能影响体感温度[11]。从上述3个方面的讨论不难看出,体感温度是可以量化度量,得到相对客观的数值的,但中医学界尚缺乏应有的关注。

6.3 药性寒热的度量 从前面的讨论中可知,中医所谓药性寒热,并非药物所含热量,而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寒热感觉,这个感觉与体感温度大致属于同一范畴,从理论上讲也是可以度量,得到相对客观的数值的。总之,客观寒热可以度量,主观感觉的寒热也可以度量,药性的寒热也可以进行度量。

综上所述,中医论气候的寒热、症状的寒热和药性的寒热,有时候是客观的温度冷热(如气温高低,体温高低),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指医者或病者的主观感觉。而客观温度的高低,在古人那里,也是要靠主观的感觉来判断的,所以可以说中医所论寒热,说的主要都是主观感觉。在分析症状时,因为有客观温度和主观感觉的不一致,才导致中医所谓“寒热真假”的问题。在判断药性寒热时,因为主体之间感觉的不一致,才会有所谓的“药性悖论”问题。中医治病,利用药性的主观寒热感觉,来调整患者的寒热症状,并无逻辑上的问题。客观寒热可以度量,主观感觉的寒热也可以度量,药性的寒热也可以进行度量。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

[2]吴谦,郑金生.医宗金鉴: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2.

[3]刘敏.《伤寒论》上热下寒证辨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25-326.

[4]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方泰惠,吴清和.中药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李时珍.《本草纲目》新校注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68,1320.

[7]朱步先.关于药性之悖论[J].中医杂志,2001,42(12):709-711.

[8]邓文龙.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5):1-3.

[9]汪瑞林.体内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J].医疗技术信息,1997(4):38-40.

[10]龙学锋.冷热不仅仅与温度有关[J].百科知识,2012(8):11-12.

猜你喜欢

药性体感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伤寒论》实为115方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人体体感感知机械手设计与实现
非触控式的体感机械臂交互控制系统研究
体感语境下的交互行为设计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