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满意度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变迁

2014-08-08郑昱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

郑昱

摘要:运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预警课题组2005年~2010年城乡居民社会态度调查问卷数据,选取其中某省所追踪的21个县市为研究样本,建立多元多层增长模型以检验生活满意度与政府满意度在五年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表明,21个县市生活满意度与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在五年间存在显著差异。初始生活满意度越高的城乡居民,其生活满意度、省级政府满意度和地方政府满意度均增长较慢;生活满意度增长较快的城乡居民,省级政府满意度和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增长也较快;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地方政府满意度在五年间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初始省级政府满意度在城乡居民间存在显著差异,但省级政府满意度在城乡居民间的变动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政府满意度;多元多层增长模型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3-0020-07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何谓好政府?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引入的一个概念就是政府满意度①。一般认为,政府满意度取决于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或改善了民众的生活[1][2]。很多研究者对生活满意度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展开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要显著强于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现在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收入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曲线”关系,即在较低生活水平下的收入增加会导致生活满意度的增加,但当收入持续增加时生活满意度的增加会趋于平稳[3];而赫利韦尔(Helliwell)等发现生活满意度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存在明显线性关系[2],瑟奇(Sirgy)等把生活满意度进一步分为涉及生活各个领域的满意度(如住房、教育等)来检验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政府满意度不仅与总体生活满意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还与大部分生活各个领域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4]。瑟奇等的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与特定公共服务的关系受到政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5]。另外,对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其民众对于政府满意度的要求也不同[6][7]:处于较贫困经济发展水平的民众更注重政府的诚信、经济效益;处于较富裕经济发展水平的民众更注重政府给予民众的话语权、责任感和政府保持政治稳定的能力[8]。对于我国而言,虽然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SWB,Subjective Wellbeing)的认知成分[9]②。布罗克曼(Brockmann)等认为生活满意度反映了对于SWB更长时间内的超越了外界变化的认知[3],因而涵盖了具有更多贴合社会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因素,比较适宜用生活满意度这个变量来进行纵向研究。在对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研究中,王柴克(Wong,C K)等发现虽然我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但对生活感到很满意的城乡居民从1990年的28%下降到2000年的12%[10]。在政府满意度方面,宫(Gong)的研究指出在经济转型期间的我国,贪污腐败的现象变得日益严重,这会直接导致政府满意度的下降,生活满意度也相应出现下降[11](p.23)。李培岭(Li)和布罗克曼等指出,国内收入差距拉大、城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政府满意度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12][3]。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结论,阿普尔顿(Appleton)等运用我国家庭收入数据库中2002年12个省份的城乡居民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政府的管理和更多城乡居民的政治参与显著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城乡居民对我国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物价平稳两方面的管理显著满意[13]。

为了进一步探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本研究通过2005年~2010年对我国某省21个县市的持续追踪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社会水平(县市水平)上二者关系的纵向研究,对生活满意度与政府满意度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关系进行检验,并进一步把政府满意度区分为省级政府满意度和地方政府满意度两个变量[14]③。基于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生活满意度与政府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2][4],本研究假设五年中平均生活满意度与平均省级政府满意度、平均地方政府满意度存在正相关,进而假设在县市水平上生活满意度与省级政府、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增长变化关系呈现正相关,同时假设政府满意度的增加速度也与最初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呈现相关,最后探讨城市与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省级政府满意度和地方政府满意度在五年中的变化情况。

二、调查研究方法

(一)调查样本的选取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预警课题组2005年~2010年(2006年没有数据)共5年的城乡居民社会态度调查所得数据,选取其中某省所追踪的21个县市为研究样本,该省的人均收入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的排名在调查期间稳定在第21位~31位之间。其中,历年调查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如下(参见表1)。

表12005年~2010年调查的人口统计学变量

年份调查人数(人)男性(人)女性(人)平均年龄(岁)缺失信息(人)2005年125474550637.97±11.6932007年84050533438.04±11.6012008年126477448738.37±10.9632009年124374149638.91±11.6462010年128175352339.15±11.175

(二)变量测量

本调查研究的变量测量都采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预警课题组所编制的城乡居民社会态度调查问卷。

1.生活满意度。要求被调查者自我报告对于目前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条目表述为“总体而言,你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的评价是”。采用Likert5点自评量表(1代表“非常不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3代表“不确定”)。

2.省级政府满意度。要求被调查者自我报告对于省级政府的总体评价,条目表述为“总体而言,你对目前省级政府的工作是否满意”。采用Likert5点自评量表(1代表“非常不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3代表“不确定”)。

3.地方政府满意度。要求被调查者自我报告对于地方政府各项具体工作的评价,条目表述为“你对本地县(市)政府以下各方面的工作是否满意”,各项工作涉及养老保险、教育督导、医疗卫生、反腐倡廉、维护社会治安等十个方面,每项工作采用Likert5点自评量表(1代表“非常不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3代表“不确定”)。该十条目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a=0.79。

(三)调查研究结果

数据分析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HLM),HLM常常用于对具有嵌套特征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进行纵向分析时,一般考虑个体的时变特征嵌套于个体本身[15]。考虑2005年~2010年所进行的是纵向追踪调查研究,在进行HLM分析时,建立多元多层增长模型④以检验生活满意度与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在五年间变化的动态关系。在本研究中,层次一对应生活满意度和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设定三个不同虚拟变量;层次二建立描述时间的变量,本研究设定2005年为0,2006年为1,以此类推;层次三为个体水平,设定21个县市的城乡属性。统计分析软件为HLM6.06。描述性统计量可见表2,展示2005年~2010年历年生活满意度与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以及平均值和标准差。

表2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政府满意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Variable1234567891011121314151生活05-2省级050.38-3地方050.55**0.61**-4生活070.110.020.09-5省级070.140.240.160.16-6地方070.020.150.090.43*0.43*-7生活080.040.160.020.290.64*0.32-8省级080.360.030.030.050.81**0.310.49*-9地方080.160.070.190.080.62**0.420.280.73**-10生活090.270.130.060.130.010.320.010.250.12-11省级090.250.020.020.270.310.020.230.210.010.12-12地方090.070.200.190.080.080.010.080.010.040.260.32-13生活100.070.140.220.280.110.140.010.100.340.050.340.04-14省级100.020.200.260.090.280.47*0.040.210.370.020.49*0.080.62**-15地方100.270.45*0.240.050.090.350.170.130.410.220.010.070.540.34-M3.173.592.863.323.852.943.103.743.043.243.793.003.373.792.98SD0.330.390.300.300.420.250.450.570.270.270.370.200.310.350.25注:**ρ<0.01(twotailed)*ρ<0.05(twotailed)生活05表示2005年的生活满意度,省级05表示2005年的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05表示2005年的地方政府满意度,以此类推。

分别建立无条件零模型(M0)⑤、无条件增长模型(M1)、增长模型(M2)三种模型对生活满意度与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动态关系进行检验。其中,无条件零模型为多元多层增长模型检验中的基础,用来近似估计每个因变量个体之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率。M0模型的检验结果如下(参见表3)。

表3M0模型检验

CoefficientSEP生活满意度3.240.100.000省级满意度3.750.100.000地方满意度2.970.100.000

M0模型的检验结果为三个变量都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示生活满意度与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在五年间存在显著差异,满足进行多元多层增长模型建立并检验的条件。在M1模型中,加入时间变量⑥,主要考察在五年间生活满意度、省级政府满意度和地方政府满意度随时间变化情况。M1模型的检验结果如下(参见表4)。

表4M1模型检验

CoefficientSEP生活满意度r103.180.060.000r110.030.020.037省级政府满意度r203.680.080.000r210.030.030.200地方政府满意度r302.910.040.000r310.030.020.084注:r10/r11分别表示生活满意度的截距项和斜率项,r20/r21分别表示省级政府满意度的截距项和斜率项,r30/r31分别表示地方政府满意度的截距项和斜率项。

M1模型的检验结果表示生活满意度从2005年开始每年增加幅度为0.03(在0.05水平上显著)。省级政府满意度五年间平均每年增加0.03,但增加并不显著。地方政府满意度五年间平均每年增加0.03(边缘显著)。在M1模型检验结果的基础上,同时考察各个变量的截距项、斜率项之间随时间变化的相关关系,检验结果如下(参见表5)。

表5生活满意度与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变化关系检验

r10r11r20r21r30r31r101.000-0.9350.220-0.5490.637-0.864r11-0.9351.000-0.0160.427-0.5660.826r200.220-0.0161.000-0.8700.539-0.547r21-0.5490.427-0.8701.000-0.5410.778r300.637-0.5660.539-0.5411.000-0.856r31-0.8640.826-0.5470.778-0.8561.000注:r10/r11分别表示生活满意度的截距项和斜率项,r20/r21分别表示省级政府满意度的截距项和斜率项,r30/r31分别表示地方政府满意度的截距项和斜率项。

检验结果表明:初始生活满意度越高的城乡居民,其生活满意度增长较慢(-0.935);初始生活满意度越高的城乡居民,其省级政府满意度和地方政府满意度都增长较慢(-0.549/-0.864)。三者的斜率项之间呈现正相关,表示生活满意度增长较快的城乡居民,省级政府满意度和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增长也较快(0.427/0.826)。最后,在M2中增加城乡变量⑦,考察在五年间生活满意度与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变化是否存在城乡差异,检验结果显示:生活满意度与地方政府满意度在五年间不存在城乡差异,但省级政府满意度在五年间变化存在城乡差异,结果如下(参见表6)。

表6M2模型检验

CoefficientSEP省级政府满意度r2003.320.180.000r2010.450.200.035五年后r2100.090.060.191r211-0.070.130.375

由表6可以看出,在最初调查的省级政府满意度中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居民对于省级政府满意度水平要比城市居民高0.45(在0.05水平上显著),五年后城市居民对于省级政府满意度水平要比农村居民高0.07,但这个差距并不显著。

三、研究结果讨论

本研究检验了生活满意度与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三者之间2005年~2010年五年间的动态关系,检验结果基本支持了研究假设。在县市水平上生活满意度与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的正相关关系仍然存在(0.220/0.637)。初始生活满意度较高的县市,生活满意感增加较缓慢,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满意度也增加较缓慢。在生活满意度出现增长的情况下,省级政府满意度和地方政府满意度也在增加,三者的增长速度呈现正相关。

最初的生活满意度越高,会出现生活满意度增加速度变缓慢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生活满意度较高的地区,满足该地区居民需求的条件也会相应提高,从而导致个体在额外需求不断伴随社会水平发展的同时,相应的生活满意度出现增加放缓的趋势,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16],也有研究者用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当低层级需要得以满足以后,更高层级的需要对于个体而言变得更为重要,但这在个体心理层面上实现起来的难度也会显著增加[17]。

最初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的县市,省级政府、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增加速度变得更加缓慢,这是由于在生活满意度较高水平的地区,城乡居民对于他们所关注的由政府提供的服务方面与生活满意度较低水平地区的城乡居民的关注方面有所差异。本研究中所选的县市都来自西北某省,经济发展相对全国其他省份而言较为落后,如同赫利韦尔等的研究所指出的,处于较贫困经济发展水平的民众更注重政府的诚信、经济效益,而处于较富裕经济发展水平的民众更注重政府给予民众的话语权、责任感等[6][7],相对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效益可以在较短期看到成效,政府提供给当地居民更多的话语权和展示更多的政府责任感在居民感受方面呈现出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因此导致在生活满意度最初水平较高的县市,省级政府、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增加速度出现变缓的情况。

由倒置外溢理论(Bottomup Spillover Theory)可知生活满意度与生活各个主要领域和子领域存在相关,生活满意度位于态度(或满意度)层级的首要位置,生活满意度的下位层级则是生活各个主要领域和子领域的满意度,该理论指出态度层级中居于较低层级的政府满意度对于首要层级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作用[18](p.55)。本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对于政府满意度(省级政府、地方政府)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赫利韦尔指出的二者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6]。但本研究结论与布罗克曼等对我国国内居民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3]:本研究显示2005年~2010年生活满意度与政府满意度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于生活满意度和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差异并不显著,省级政府满意度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差异由2005年的显著差异变化为五年后的不显著,而布罗克曼等用中国之惑(the China Puzzle)来形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居民生活满意度、政府满意度下降显著的现象。本研究结论与上述研究存在的不一致可以考虑如下原因:(1)布罗克曼等的研究是对于我国各个省份进行的随机取样,样本来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个省份,本研究样本主要选取西北某省的21个县市,该省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而言较为落后,同时省内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并不如全国样本的差异显著,样本选取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一个原因。(2)布罗克曼等的研究结果虽然发表在2009年,但是其选取的研究时段是1990年~2000年对我国民众的调查数据,时至2010年,距今十年的数据能否说明今日我国的现状?所研究时间段选择的差异(本研究时间段为2005年~2010年)可能是导致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另一个原因。

一般对于生活满意度和政府满意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个体水平方面,本研究是在县市水平(社会水平)上的研究,卡尼曼(Kahneman)等指出满意度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在个体水平上对于满意度的研究应该考虑加入个体的人格差异变量以保证研究效力,但在聚合个体水平后的社会水平上进行大样本研究,则可以不必加入人格差异变量仍能保证充分的研究效力[19](p.285)。另一个有意义的尝试是,作为纵向研究,本文不仅仅对生活满意度与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平均水平的相关进行检验,还主要针对三者的增加速度进行检验。铃木(Suzuki)在对日本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进行研究时,特别指出变量的增加速度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解释变量[20],目前国内对于生活满意度、政府满意度方面增加速度关系的检验还是空白,本研究的尝试希望能对国内生活满意度和政府满意度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研究所采用的自我报告测量方法一般不易将被调查者的元认知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区分开来,易产生自我增量效度(Selfgenerated Validity),从而影响测量结果。另外,使用单题项测量生活满意度和省级政府满意度会出现不能像多题项测量一样反映整体测量结构的情况,尽管采用单题项测量在生活满意度研究中比较普遍[21],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局限会减少统计效力,也容易导致在对先前研究进行再检验时的失误。因此建议未来的研究在满意度的测量方面应该增加更多方面的测量。最后,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是选自同一个省的不同县市,考虑我国不同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差异较大,未来的研究可以选取不同省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市进行研究。

四、结语

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增加速度与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增加速度呈正相关,最初的生活满意度水平与省级政府满意度、地方政府满意度的增加速度呈负相关。在以构建“中国梦”为主题的现阶段,政府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更要关注人民大众的切身感受。我们已经看到,从最初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再到“民众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这种转变显示了我国政府在持续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如何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有效提升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和政府满意度的重视。在政府制定提高人民生活满意度和政府满意度的相关政策方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所有引文的作者姓名全部采取音译,如有不妥请不吝指教。)

注释:

①政府满意度是指民众对于他们十分看重的由政府所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

②SWB:Diener界定SWB为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估。

③VanRyzin认为政府满意度需要进行各个层级的划分,民众对于不同层级政府服务的侧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④多元多层增长模型属于多层线性模型中的一种,主要用于因变量多于一个的情况下同时考虑个体多种特征随时间发展变化趋势的检验。

⑤在多层模型的建立中,通常是从拟合零模型开始,该模型将总的差异分解为个体内和个体间两个部分,用来检验个体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计算个体间的差异在总差异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个体间的差异不显著,即表示没有对数据进行多层统计分析的必要。

⑥在设置时间变量时,用虚拟编码时间变量所表示的不同时间段中,五年的时间变量前一年为基点时间设计,五年作为反应时间段编码为1,其他年份为0,依次设定。

⑦在加入城乡变量时,因为是考察个体变量间不同特征变量(非时变特征)对于不同因变量变化趋势的交互作用,用增加层次三来设定变量,设置0表示城市居民,1表示农村居民。

参考文献:

[1]Sirgy M J,Rahtz D,Cicic M,Underwood R.A Method for Assessing Residents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based Services:A Qualityoflife Perspective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0,(3).

[2]Helliwell J F,Huang Haifand. Hows Your Government?International Evidence Linking Good Government and WellBeing [J].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8,(4).

[3]Brockmann H,Delhey J,Welzel C,Yuan H.The China Puzzle:Falling Happiness in a Rising Economy [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9,(10).

[4]Sirgy M J,Gao Tao,Young Robert F.How Does Residents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 Services Influence Quality of Life (QOL) Outcomes? [J].Applied Research Quality Life,2008,(3).

[5]Sirgy M J,Cornwell T.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Sirgy et al.s Measure of Community Quality of Life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1,(2).

[6]Hellwell J F.How's Life?Combining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Variables to Explain Subjective WellBeing [J].Economic Modelling,2003,(2).

[7]Veenhoven R.Wellbeing in the Welfare State:Level not Higher,Distribution not More Equitable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0,(1).

[8]Lipset S M.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59,(531).

[9]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3).

[10]Wong C,Wong K,Mok B.Subjective WellBeing,Societal Condition and Social Policy:the Case Study of a Rich Chinese Society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6,(3).

[11]Gong T.The Politics of Corrup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 Analysis of Policy Outcomes[M].London:Praeger,1994.

[12]Peilin Li.Introduction:Changes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English Edition,2002,(1).

[13]Appletons,Song L.Life Satisfaction in Urban China:Components and Determinants [J].World Development,2008,(11).

[14]Van Ryzin G.Testing the Expectancy Disconfirmation Model of Citizen Satisfaction with Local Government [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6,(4).

[15]Maccallum R C,Kim C,Malarkey W B,Kiecoltglaser J K.Studying Multivariate Change Using Multilevel Models and Latent Curve Models [J].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1997,(3).

[16]North R,Holahan C,Moos R,Cronkite R.Family Support,Family Income,and Happiness:A 10year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8,(3).

[17]Maslow A 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4).

[18]Sirgy M J.Handbook of Qualityoflife Research[M].The Netherlands:Kluwer,2001.

[19]Kahneman D,Riis J.Living,and Thinking about it: Two Perspectives on Life [C]//Huppert F A,Kaverne B,Baylis N.The Science of WellBeing.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0]Suzuki K.Are They Frigi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consideration of the Economic Effec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Japan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9,(1).

[21]Lyubomirsky S,King L,Diener E.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5,(6).[责任编辑:杨健]第16卷第3期天津行政学院学报V0I.16,N0.32014年5月JOURNALOFTIANJINADMINISTRATIONINSTITUTEMay2014

猜你喜欢

生活满意度
中学生元情绪、心理弹性及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老年综合征对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分析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社交活动如何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影响养老机构与社区养老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居住区绿地环境与居民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
我市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