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其人其书

2014-08-08吴文仙

当代贵州 2014年15期
关键词:道德经道家老子

老子其人:中国哲学的始祖

: 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将老子列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哲学家,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始祖”;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老子本人自隐无名、谦下守柔的思想性格,历史上对老子的称谓、姓氏、名字、出身、仕宦、生卒年代等都有不同的考证和解释。您怎么看?

刘康德:正是这样,也造就了老子形象的模糊性。同时,也给后人留下很大的发挥余地,如后来的道教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佛教弟子法琳则将老子描绘成佛祖形象,李唐王朝更是认为老子乃上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并将老子奉为自己的祖先。

在学术界,老子的生平也是历代学者聚讼最多的问题之一,以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爆发了一场关于老子生平的大论战,一些激进的疑古派学者甚至怀疑老子其人的真实性。然而,随着1973年和1993年帛书本、竹简本《道德经》(又名《老子》)的相继出土,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始祖”的地位就变得益加稳固了。我们可以据此并结合一些较为可考的史料,对老子的生平有大致的了解。

据《史记》及裴骃为《史记》所作的“集解”,老子为春秋末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即今天的河南鹿邑人;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这在司马迁《史记》中的《老庄申韩列传》、《孔子世家》,以及道家典籍《庄子》、儒家典籍《礼记》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由此推断,老子应当长于孔子10-30岁,其生年约为公元前581年-前561年之间。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从事记录天下各诸侯的状况及管理周王室之史料的工作,这也是他能够通晓天下变化之理的原因;老子也是有老师的,据《文子》和《淮南子》的记载,老子曾问学于常枞(即商容),“见舍而知守柔矣”。

老子“见周之衰,乃逐去”。老子是位知晓天下变化之理的智者,当他看到当时社会的衰败迹象,于是决定“自隐”离去。据潘雨延先生考证,“周之衰”当是指公元前520年的周景王之死这一关节点。正是由于老子的隐居,并且“莫知其所终”。因而其卒年、卒地均已无从可考证;老子离开周都洛阳,像西行至函谷关(或散关)时,受到守关的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语言”。由此,老子的思想得以流传于后世;从《道德经》一书来看,与“自隐无名”相一致的是老子还具有谦下、柔弱、虚静、贵愚、曲全、和光同尘、为而不恃、功成不居的思想性格。

老子其书:道家首部传世经典

:与老子其人的模糊与清晰密切相关相比,《道德经》一书也是既模糊又清晰的。该书成书的作者、年代、传本等历代学者都有详实的考证,但也众说纷纭。

刘康德:对于《道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尽管历代学者都有详实的考证,但直到近代,还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道德经》一书并非出于春秋末期的老聃之手,而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后学从《庄子》一书中摘录、发挥从而编纂成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就持此观点)。然而,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随着帛书本、竹简本《道德经》的相继出土,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始祖”的地位就变得益加稳固了;由此,我们基本可以认定《道德经》的作者是年长于孔子的老聃,其书作于庄子之前,乃道家的首部传世经典。

就《道德经》一书的流传和衍变来说,由于书籍在传抄流传过程中出现种种讹误,从而造就各种传本之间及它们与古书原貌之间的不一致。据朱谦之先生考证,今本《道德经》主要有河上公注本系统和王弼注本系统两种,前者据说是西汉文帝时的河上公所传,属民间传本系统,文句简古,且杂有俗语俚语;后者则是魏晋名士王弼所传,属文人传本系统,文笔晓畅,善于文辞。除此之外,还有开元御注、政和御注等传本系统,所有传本系统的所有传本加起来,大致有上百种之多。可以说,《道德经》比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典籍的传本都要多得多,也复杂得多,在众多的传本中对《道德经》进行校勘是一个困难的工作,《道德经》一书的原貌因此也变得难以还原了。

:《道德经》一书的篇章结构和内容学界似乎也有不同的观点,您怎么看?

刘康德:关于《道德经》一书的篇章结构,司马迁在《史记》中仅仅说老子“著书上下篇”,并未言及《道德经》一书的具体分章问题。后来,西汉的严遵将《道德经》分为七十二章,而唐玄宗则将其分为七十八章,到了今天同行的河上本与王弼本,又都将《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道德经》一书的分章不是古本所有,这应当说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出于注解和诠释上的方便,多数学者仍然“将错就错”,沿袭着通行本将《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的传统。

《道德经》一书的思想内容,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其一,就语言表现手法而言,《道德经》五千余字的篇幅蕴涵了十分宏阔的意境,可谓辞要趣远、语精义深,给人带来虽朦胧模糊、却又高妙玄远的感觉,总使人感到怎么看《道德经》都行,从中得到认同,确立境界。其二,就老子思想本身的层次来说,《道德经》一书可以《三十八章》为界,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其中,《道经》则以现实的社会人生为落脚点,与老子所处的那个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人民颠沛流离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的来说,老子哲学是一种救世哲学,它希冀人们基于从“道”中之所“德”(得)来达致一种“善”的生活情态。

老子思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老子留下的文字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他深邃的思想却对其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老子所留给我们的“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是一笔及其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一片辽阔而温馨的精神家园,值得反复咀嚼、用心玩味。

刘康德: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传承,老子的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并且,老子那“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的博大胸怀和哲学智慧,也强烈地吸引和感染着世界各国人民。

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先秦诸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而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始祖”,在先秦诸子的百花园中,接连盛开的花朵无不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熏陶和影响。据史料记载,关尹子、庚桑子等人均是老子的入室弟子,而杨朱、列子等人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活跃的道家后学。到了战国中后期,庄子全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可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道家学派之外,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而孔子之后的子思、孟子也深受老子天道观的影响,为了弘扬官方的儒学,儒家学者积极借鉴老子道家和中国佛教思想,由此产生了新形态的儒学——宋明理学,它所探讨的“理”、“气”、“太极”、“无极”、“动静”等核心哲学概念均出自道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倡的节用、节葬、非乐、非攻、非命等思想,则与老子爱民斥暴、天道自然的思想多有相合。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更是最早对《道德经》作注解的思想家,并且时时不忘“法”出于“道”。此外,名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学派的学者也无不从方方面面汲取老子思想的营养。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

老了西汉武帝时期,虽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采纳,但当时的儒学,其实已经融入了道家、法家等多种思想元素。因此,虽然老子的思想没有正式成为官学,但它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支洪流,对于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习俗始终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

近代以来,老子思想成为文史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且,政治学、社会学、养生学、美学、管理学乃至物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对于老子道家思想也多有关注。在此意义上,老子已经跨越时空,融入了现代世界。

:据了解,截至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在全球文化出版事业中,被译为外文后发行量最大的著作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思想对其他各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刘康德:老子其人其书除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之外,老子道家思想也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据有关学者考证,老子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除了日本之外,东亚地区的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自古以来也深受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老子道家思想从中古时代起就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欧洲,从19世纪初便有学者开始对《道德经》进行研究,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的《道德经》译本已经多达60余种。从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看,哲学巨匠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文学泰斗托尔斯泰等人都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如黑格尔曾说:“中国人把认识道路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的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则说:老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海德格尔更是曾试图与中国学者合作将《道德经》翻译为德文,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就包涵有许多道家观念 。

可以说,老子不仅是昨天和中国的,也是今天、明天和世界的。(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喜欢

道德经道家老子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