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昌银:绵薄之力报家乡

2014-08-08姚源清

当代贵州 2014年15期
关键词:深圳家乡

姚源清

他小学没有毕业,却能讲一口流利英语;他出生在黔东南贫瘠的大山中,却管理着资产过亿的深圳联明空调设备公司;他今年才38岁,反哺家乡的事迹却早已街知巷闻。

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剑河县敏洞乡敏洞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先后脱贫致富,或回家办厂,或修起了一栋栋漂亮的新楼。经他牵线搭桥,敏洞乡三所小学获得近200万元捐助。

2007年,他被共青团黔东南州委授予“春晖使者”称号。面对荣誉,彭昌银,这个淳朴的侗家汉子说:“对于家乡,我只是尽了绵薄之力。”

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

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彭昌银从小经历坎坷,贫寒的家境让他直到11岁才得以上学。然而因为兄弟姊妹多,排行第二的他在刻苦学习之余,不仅要和哥哥一起照看下面的4个弟妹,还得帮父母分担家里的农活,从喂猪放牛、砍柴割草到耕种收割,一样都没落下。敏洞连绵的大山培育了他坚强的性格,到小学四年级时,彭昌银已经是熟谙农事的壮实后生了。

由于人口多且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青黄不接的岁月里,家里只能靠少许麦子和玉米充饥,兄妹几个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为此,母亲常常背着家人暗自流泪。看着父母日渐憔悴,彭昌银暗暗着急,小小年纪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读书了,要替家里挣钱!

也就是这年,彭昌银了解到本村有人在50公里外的白道乡修公路,每月能有40元的收入,他没经过父母同意便毅然离开自己眷恋的学校,背井离乡,开凿公路,一干就是3年……

1993年,随着“南下”打工潮流的盛行,剑河县内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陆续到广东谋求生计。彭昌银也决定出去闯一闯。重阳节这天清晨,他怀揣仅有的49元,匆匆告别了父母。

这一年,彭昌银18岁。

在去与留之间

经历了两天一夜的奔波之后,彭昌银下火车来到了广州。然而,这座繁华的城市并没有为他带来惊喜。因为没有知识技能,他四处求职屡屡碰壁。半个月过去了,工作还没找到,彭昌银身上的钱反倒花得精光。

总算老天眷顾,几经周折,在一位老乡的介绍下,彭昌银来到东莞一家港资企业种菜。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彭昌银不敢有丝毫懈怠。本着山里人的勤劳和诚恳,彭昌银第一个月挣到了160元的工资,同时也赢得了老总的欣赏。9个月后,他被推荐到了深圳龙岗区坪山镇的一家港资工厂。

这是一份生产通风管道的工作。能够接触到新的事物,彭昌银感到无比高兴,因而工作更加卖力。随着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这间的工厂规模越来越大,产品供不应求。彭昌银把家乡的几个兄弟招纳进来,帮工厂解决了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而他也因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老板提升为带班管理员。

1996年底,由于经营策略失当,工厂货物积压,大量产品销售不出去。因为发不起工资,同事们纷纷离去。自己是去是留?这个难题让彭昌银心底泛起了一层涟漪。想到老板对自己的信任,他决定坚守到底,“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一天有三餐,我也不会离开。”最后,在彭昌银的坚持和说服下,几个老家的兄弟也一起留了下来。

为了打开产品的销售市场,彭昌银还主动向领导和同行请教销售和管理方法。那段时间里,彭昌银白天东奔西走地跑业务,晚上逐字逐句地学习粤语和英语。没有足够的资料,他就一边听着英文歌曲一边自学。

彭昌银的精神让老板很感动,逐渐把一些重要厂务交由他打理。在他的协助下,工厂运转步入正轨,逐步发展到联明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今天的局面。

反哺之路

从敏洞到深圳,一路风雨,一路艰辛,彭昌银深深地感受到,没有文化真的寸步难行。“每当看到城里坐在电脑前上课的学生,总会想起家乡贫困的读书娃,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家乡教育资源的匮乏让彭昌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2003年,得知敏洞小学没有资金添置电脑的情况后,彭昌银当即向公司领导层反映,并用争取到的18.9万元购买了20台电脑及打印机设备,亲自运送到了敏洞小学,建成了剑河县第一个小学多媒体教室。

这次捐赠并没有让彭昌银卸下心头的牵挂。途经敏洞乡库色小学宿舍时,那栋年久失修、通风漏雨的农户木房让彭昌银毕生难忘。在那里,没有床架,孩子们单薄的铺盖一床挨着一床,直到铺满了整个楼板……望着这些,彭昌银的眼睛湿润了。他知道,对于家乡,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回深圳的路上,彭昌银心中难受之极,这也让他更坚定了此前的想法: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联系到社会爱心力量,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牵线搭桥。在彭昌银的奔走和推动下,从深圳到敏洞的爱心接力逐步开展起来。

2005年7月,深圳爱心人士发起“一对一”贫困学生帮扶活动,敏洞乡23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杂费得到了资助;

2006年8月,深圳爱心团体向敏洞乡库色小学捐赠58万元,援建库色小学学生宿舍,后期又增加16万元,用于改善食堂、球场等基础设施;

2013年5月,深圳“狮子会”民间慈善组织向敏洞和平小学捐赠80万元,用于教学楼的建设……

除了教育事业,彭昌银还十分关心家乡群众的就业问题。自他担任深圳联明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以来,敏洞村95%的年轻人先后到联明厂务工,劳务输出如今成为了该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要是没有彭二哥,我们这哪会有这么多砖房!”早年随彭昌银外出打工,现在返乡办起志诚五金制品厂的杨秀波感慨道。

传递正能量

在贵州员工多达70%的深圳联明制品厂,作为管理者,如何提高贵州员工的凝聚力和文化素质?这是长期以来困扰彭昌银的另一个问题。在家乡,彭昌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这让他逐渐意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而提高思想觉悟、塑造榜样的思路也越发明晰。

2005年,彭昌银从深圳打来电话,向敏洞村62岁的老支书全宏钦提出:“我可以申请入党吗?”全宏钦是看着彭昌银长大的,早对彭昌银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的品格欣赏不已。他马上主持召开了村党支部会议,并把彭昌银确定为积极分子培养,自己还主动担任了彭昌银的入党介绍人。

经过乡党委和村党支部为期一年的考察,2006年4月,彭昌银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那以后,我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彭昌银语气骄傲而坚定。为了能让厂里的流动党员过上正常的党组织生活,彭昌银积极向当地党组织反映争取,在深圳联明冷气制品厂成立了流动党员支部,而彭昌银本人也被选举为支部副书记。

在自己成为党员、努力学好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彭昌银始终不忘职责,积极鼓励和引导周边的人。在他的影响下,联明厂里的贵州籍员工先后有4人入了党,还有2名预备党员。而此前家乡一些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也因为彭昌银的感化走上正路。(责任编辑/姚 远)

猜你喜欢

深圳家乡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回到深圳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深圳房价跌了?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
夏天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美等
家乡的早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