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细胞介素-11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

2014-08-07杨乐伟  孙玉勤  陈嘉洛  杨光伟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放化疗放射治疗鼻咽癌

杨乐伟  孙玉勤  陈嘉洛  杨光伟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1(IL-11)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为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6月间于我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初诊为鼻咽癌的患者84例,于放疗后2周即药物雾化吸入前,及放疗第3~7周观察口腔黏膜反应变化情况;于放疗结束后1周,观察口腔黏膜反应愈合情况,对比分析IL-11雾化吸入对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放疗后第2周均出现口腔黏膜反应,但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放射治疗的持续以及放射剂量的增加,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以Ⅰ~Ⅱ度黏膜反应为主,而对照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以Ⅱ~Ⅲ度黏膜反应为主,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放疗结束1周后,观察组对于口腔黏膜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5%,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x2=27.064,P=0.000)。 结论 IL-11雾化吸入能够有效减轻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反应的程度,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鼻咽癌;放射治疗;口腔黏膜炎;药物疗法

[中图分类号] R73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8-20-04

Efficacy of interleukin-11 inhalation treatment of oral mucositis caused by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YANG Lewei  SUN Yuqin  CHEN Jialuo  YANG Guangwei

Department of Cancer Radiation Oncology,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rleukin-11(IL-11) inhalation treatment of oral mucositis caused by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d to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oral mucositis caused by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Methods 84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the oncology of our hospital during April 2010 to June 2013, which were diagnosed with newly nasopharyngeal cancer. The changes of oral mucositis were observed before the drug inhalation and 3-7 weeks after radiotherapy, and the healing of oral mucositis were also observed one week after the end of radiotherapy. And then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of interleukin-11(IL-11) inhalation treatment of oral mucositis caused by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ere analyzed comparatively. Results In the first two weeks, the patients of both two groups existed oral mucositis after radiotherapy, bu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ral mucositis classific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no change significantly, but with the continued increase in radiation dose and radiation therapy, the degre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ainly gradeⅠ-Ⅱ degree,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mainlyⅡ-Ⅲ degre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found the oral mucosa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extent of reacti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 1 week after the end of radiotherapy,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0.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the total oral mucositis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x2=27.064,P=0.000). Conclusion IL-11 inha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gree of oral mucositis caused by nasopharyngeal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and has a facilitating role for the treatment of oral mucositis.

[Key words] Interleukin-11;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Radiation therapy;Oral mucositis;Drug therapy

鼻咽癌是临床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发病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在我国华南地区较为流行[1-2],其病因尚不明确,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均能诱发鼻咽癌[3],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多项研究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但大多数患者一经确诊多为中晚期。目前,放射治疗仍是治疗鼻咽癌的首选方案,同时伴随着适形调强放疗等精确放疗技术的发展,在鼻咽癌的临床治疗中起到良好的疗效,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4]。但另一方面,放射治疗缺少特异性,往往会导致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引起相关的不良反应,如急性放射性黏膜反应等。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黏膜糜烂、溃疡、感染等,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降低其生活质量,同时严重者须终止放疗,阻碍鼻咽癌的治疗过程[5]。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放疗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成为鼻咽癌患者的放射治疗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选取2010年4月~2013年6月间于我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初诊为鼻咽癌的患者84例,于放疗后2周即药物雾化吸入前,及放疗第3~7周观察口腔黏膜反应变化情况;于放疗结束后1周,观察口腔黏膜反应愈合情况,对比分析白细胞介素-11(IL-11)雾化吸入对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endprint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6月间于我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初诊为鼻咽癌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行鼻咽纤维镜检查确诊;(2)于治疗前均无口腔黏膜病变;(3)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84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为18~76岁,平均(52.2±14.6)岁;按照2010年鼻咽癌UICC分期标准分期[6]划分,Ⅰ期2例,Ⅱ期14例,Ⅲ期21例,Ⅳ期5例;按照鼻咽癌病理学分类划分,低分化鳞癌33例,未分化癌9例。观察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为16~74岁,平均(51.7±14.9)岁;肿瘤分期Ⅰ期1例,Ⅱ期16例,Ⅲ期21例,Ⅳ期4例;病理分类,低分化鳞癌31例,未分化癌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类等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均采用放疗联合化疗进行,其中,放疗采用三维适形放疗[7],放射剂量2~2.24Gy/次,每周5次,持续放疗7周,总DT为7000~7300CGY;于放疗后1d,进行化疗,采用单药顺铂同期化疗,静脉注射顺铂(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40813)75mg/m2,1次/d,21d为一疗程。放射治疗后2周,进行药物雾化吸入,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维生素B12、维生素C雾化吸入;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和IL-11(吉巨芬,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S20030077)雾化吸入。此外,根据两组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放疗及化疗剂量,对于并发症采取相应的对症措施。

1.3 观察指标

于放疗后2周即药物雾化吸入前,及放疗第3~7周观察口腔黏膜反应变化情况。对于放射后口腔黏膜反应的判断标准依据WHO制定的急性口腔反应Ⅳ度评定标准[8]进行,其中,无黏膜反应为0度,黏膜红肿出现轻微疼痛为Ⅰ度,有红斑出现且伴随溃疡,疼痛感明显但不影响进食为Ⅱ度,口腔黏膜溃疡面积增大,仅能进食流食为Ⅲ度,口腔溃疡严重,影响张口进食且疼痛剧烈为Ⅳ度。

于放疗结束后1周,观察口腔黏膜反应愈合情况。对于口腔黏膜反应的治疗效果的判断,口腔溃疡愈合,黏膜红斑及疼痛感均消失,可顺利进食为显效;溃疡面积减小,疼痛感减轻,可进食流食为有效;口腔黏膜反应症状均无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其中,对于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放疗期间口腔黏膜反应程度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放疗后第2周均出现口腔黏膜反应,但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放射治疗的持续以及放射剂量的增加,观察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主要以Ⅰ~Ⅱ度黏膜反应为主,而对照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主要以Ⅱ~Ⅲ度患者为主,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

2.2 放疗结束1周后两组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愈合情况

由表2可见,放疗结束1周后,急性口腔黏膜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42例患者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仅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5%,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x2=27.064,P=0.000),表明IL-11雾化吸入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讨论

目前,由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尚不明确,因

表1  两组患者放疗期间的口腔黏膜反应程度[n(%)]

时间 组别 口腔黏膜反应程度

0度 Ⅰ度 Ⅱ度 Ⅲ度 Ⅳ度

放疗后2周 观察组 0 15(35.71) 20(47.62) 7(16.67) 0

对照组 0 15(35.71) 22(52.38) 5(11.90) 0

放疗后3周 观察组 2(4.76) 10(23.81) 18(42.86) 10(23.81) 2(4.76)

对照组 0 11(26.19) 18(42.86) 11(26.19) 2(4.76)

放疗后4周 观察组 0 18(42.86) 15(35.71) 7(16.67) 2(4.76)

对照组 0 1(2.38) 20(47.62) 18(42.86) 3(7.14)

放疗后5周 观察组 0 21(50.00) 14(33.33) 6(14.29) 1(2.38)

对照组 0 3(7.14) 14(33.33) 22(52.38) 3(7.14)

放疗后6周 观察组 0 22(52.38) 13(30.95) 4(9.52) 3(7.14)

对照组 0 2(4.76) 10(23.81) 27(64.29) 3(7.14)

放疗后7周 观察组 3(7.14) 27(64.29) 7(16.67) 4(9.52) 1(2.38)

对照组 0 3(7.14) 7(16.67) 28(66.67) 4(9.52)

表2  放疗结束1周后两组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愈合情况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n(%)]

观察组 42 21 17 4 38(90.5)

对照组 42 2 13 27 15(35.7)

x2 27.064

P 0.000

此放疗仍是鼻咽癌首选的治疗方法,同时随着精确放疗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也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放射治疗多是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复制,抑制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治疗鼻咽癌的作用,但这往往会造成正常组织的损伤,如导致口腔黏膜反应。同时,放疗的实施可改变口腔内环境,影响患者口腔菌群的构成,从而增加致病菌感染的几率,导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此外,随着放疗强度的增加,其口腔黏膜反应的程度也升高,伴随着口腔黏膜溃疡面积扩大、疼痛感增加,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威胁,严重者可能需要终止放疗,从而导致鼻咽癌治疗的效果不理想[9]。对于口腔黏膜反应的治疗,传统的口腔护理及漱口液、抗菌药物的疗效均未达到预期效果。

IL-11主要是由间充质来源的粘附细胞产生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对于促进造血祖细胞的成熟及分化、抑制自身免疫及炎症反应、保护黏膜上皮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协同作用,促进血液白细胞数量的增加,从而有效的抵抗病原菌的感染[10]。在鼻咽癌患者的放疗治疗过程中,由于放疗造成的组织损伤,使得IL-11的含量不足以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有研究显示,补充外源性IL-11,可显著减少化疗诱发的口腔黏膜炎症,同时降低感染和严重脓毒症的发生率。黄引芳等[11]采用IL-11雾化吸入预防和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导致口腔黏膜反应结果显示,IL-11可有效降低口腔黏膜反应发病程度,缓解疼痛。胡向艺[12]通过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漱口液进行口腔溃疡治疗,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使用IL-11配置的漱口液对于口腔溃疡的治愈率显著增加。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放疗后第2周均出现口腔黏膜反应,但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放射治疗的持续以及放射剂量的增加,观察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以Ⅰ~Ⅱ度黏膜反应为主,而对照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以Ⅱ~Ⅲ度患者为主,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放疗结束1周后,效果显示,观察组对于急性口腔黏膜治疗总有效率为90.5%,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x2=27.064,P=0.000),表明IL-11雾化吸入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IL-11雾化吸入能够有效减轻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反应的程度,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秀芳,张玲芳,陆婷,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护理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9):119-122.

[2] 达林泰,包晶晶,鲍琢,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治疗防护进展[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2):11-15.

[3] 李亚军,邹彦,阮培刚,等.白细胞介素-11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17):2002-2004.

[4] 吴红梅,胡建萍,高茜,等.口灵含漱对鼻咽癌同期放化疗致急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5):870-871.

[5] 李功华,汪晓灵.白细胞介素11漱口液治疗鼻咽癌联合治疗所致口腔黏膜损伤42例[J].中国药业,2011,20(21):87-88.

[6] 费新雄,蒋中君,王刚胜,等.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J].天津医药,2012,40(12):1256-1258.

[7] 张红,王艳云.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防治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1):78-80.

[8] 李铭仪,杨庆玲,刘锦全,等.自制含漱液对同期放化疗鼻咽癌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158-160.

[9] 吴少雄,兰美.局部应用rhGM-CSF治疗放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J].药品评价,2012,9(30):4-7.

[10] 刘洪波,徐晓南,赖淑贞.白介素-11治疗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119-120.

[11] 黄引芳,傅深,章青,等. IL-11预防和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性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观察[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0,37(1):24-27.

[12] 胡向艺.重组人白介素-11局部治疗放化疗导致的口腔黏膜炎的临床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11):808.

(收稿日期:2014-02-12)

endprint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6月间于我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初诊为鼻咽癌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行鼻咽纤维镜检查确诊;(2)于治疗前均无口腔黏膜病变;(3)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84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为18~76岁,平均(52.2±14.6)岁;按照2010年鼻咽癌UICC分期标准分期[6]划分,Ⅰ期2例,Ⅱ期14例,Ⅲ期21例,Ⅳ期5例;按照鼻咽癌病理学分类划分,低分化鳞癌33例,未分化癌9例。观察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为16~74岁,平均(51.7±14.9)岁;肿瘤分期Ⅰ期1例,Ⅱ期16例,Ⅲ期21例,Ⅳ期4例;病理分类,低分化鳞癌31例,未分化癌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类等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均采用放疗联合化疗进行,其中,放疗采用三维适形放疗[7],放射剂量2~2.24Gy/次,每周5次,持续放疗7周,总DT为7000~7300CGY;于放疗后1d,进行化疗,采用单药顺铂同期化疗,静脉注射顺铂(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40813)75mg/m2,1次/d,21d为一疗程。放射治疗后2周,进行药物雾化吸入,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维生素B12、维生素C雾化吸入;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和IL-11(吉巨芬,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S20030077)雾化吸入。此外,根据两组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放疗及化疗剂量,对于并发症采取相应的对症措施。

1.3 观察指标

于放疗后2周即药物雾化吸入前,及放疗第3~7周观察口腔黏膜反应变化情况。对于放射后口腔黏膜反应的判断标准依据WHO制定的急性口腔反应Ⅳ度评定标准[8]进行,其中,无黏膜反应为0度,黏膜红肿出现轻微疼痛为Ⅰ度,有红斑出现且伴随溃疡,疼痛感明显但不影响进食为Ⅱ度,口腔黏膜溃疡面积增大,仅能进食流食为Ⅲ度,口腔溃疡严重,影响张口进食且疼痛剧烈为Ⅳ度。

于放疗结束后1周,观察口腔黏膜反应愈合情况。对于口腔黏膜反应的治疗效果的判断,口腔溃疡愈合,黏膜红斑及疼痛感均消失,可顺利进食为显效;溃疡面积减小,疼痛感减轻,可进食流食为有效;口腔黏膜反应症状均无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其中,对于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放疗期间口腔黏膜反应程度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放疗后第2周均出现口腔黏膜反应,但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放射治疗的持续以及放射剂量的增加,观察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主要以Ⅰ~Ⅱ度黏膜反应为主,而对照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主要以Ⅱ~Ⅲ度患者为主,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

2.2 放疗结束1周后两组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愈合情况

由表2可见,放疗结束1周后,急性口腔黏膜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42例患者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仅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5%,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x2=27.064,P=0.000),表明IL-11雾化吸入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讨论

目前,由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尚不明确,因

表1  两组患者放疗期间的口腔黏膜反应程度[n(%)]

时间 组别 口腔黏膜反应程度

0度 Ⅰ度 Ⅱ度 Ⅲ度 Ⅳ度

放疗后2周 观察组 0 15(35.71) 20(47.62) 7(16.67) 0

对照组 0 15(35.71) 22(52.38) 5(11.90) 0

放疗后3周 观察组 2(4.76) 10(23.81) 18(42.86) 10(23.81) 2(4.76)

对照组 0 11(26.19) 18(42.86) 11(26.19) 2(4.76)

放疗后4周 观察组 0 18(42.86) 15(35.71) 7(16.67) 2(4.76)

对照组 0 1(2.38) 20(47.62) 18(42.86) 3(7.14)

放疗后5周 观察组 0 21(50.00) 14(33.33) 6(14.29) 1(2.38)

对照组 0 3(7.14) 14(33.33) 22(52.38) 3(7.14)

放疗后6周 观察组 0 22(52.38) 13(30.95) 4(9.52) 3(7.14)

对照组 0 2(4.76) 10(23.81) 27(64.29) 3(7.14)

放疗后7周 观察组 3(7.14) 27(64.29) 7(16.67) 4(9.52) 1(2.38)

对照组 0 3(7.14) 7(16.67) 28(66.67) 4(9.52)

表2  放疗结束1周后两组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愈合情况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n(%)]

观察组 42 21 17 4 38(90.5)

对照组 42 2 13 27 15(35.7)

x2 27.064

P 0.000

此放疗仍是鼻咽癌首选的治疗方法,同时随着精确放疗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也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放射治疗多是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复制,抑制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治疗鼻咽癌的作用,但这往往会造成正常组织的损伤,如导致口腔黏膜反应。同时,放疗的实施可改变口腔内环境,影响患者口腔菌群的构成,从而增加致病菌感染的几率,导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此外,随着放疗强度的增加,其口腔黏膜反应的程度也升高,伴随着口腔黏膜溃疡面积扩大、疼痛感增加,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威胁,严重者可能需要终止放疗,从而导致鼻咽癌治疗的效果不理想[9]。对于口腔黏膜反应的治疗,传统的口腔护理及漱口液、抗菌药物的疗效均未达到预期效果。

IL-11主要是由间充质来源的粘附细胞产生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对于促进造血祖细胞的成熟及分化、抑制自身免疫及炎症反应、保护黏膜上皮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协同作用,促进血液白细胞数量的增加,从而有效的抵抗病原菌的感染[10]。在鼻咽癌患者的放疗治疗过程中,由于放疗造成的组织损伤,使得IL-11的含量不足以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有研究显示,补充外源性IL-11,可显著减少化疗诱发的口腔黏膜炎症,同时降低感染和严重脓毒症的发生率。黄引芳等[11]采用IL-11雾化吸入预防和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导致口腔黏膜反应结果显示,IL-11可有效降低口腔黏膜反应发病程度,缓解疼痛。胡向艺[12]通过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漱口液进行口腔溃疡治疗,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使用IL-11配置的漱口液对于口腔溃疡的治愈率显著增加。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放疗后第2周均出现口腔黏膜反应,但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放射治疗的持续以及放射剂量的增加,观察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以Ⅰ~Ⅱ度黏膜反应为主,而对照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以Ⅱ~Ⅲ度患者为主,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放疗结束1周后,效果显示,观察组对于急性口腔黏膜治疗总有效率为90.5%,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x2=27.064,P=0.000),表明IL-11雾化吸入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IL-11雾化吸入能够有效减轻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反应的程度,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秀芳,张玲芳,陆婷,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护理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9):119-122.

[2] 达林泰,包晶晶,鲍琢,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治疗防护进展[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2):11-15.

[3] 李亚军,邹彦,阮培刚,等.白细胞介素-11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17):2002-2004.

[4] 吴红梅,胡建萍,高茜,等.口灵含漱对鼻咽癌同期放化疗致急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5):870-871.

[5] 李功华,汪晓灵.白细胞介素11漱口液治疗鼻咽癌联合治疗所致口腔黏膜损伤42例[J].中国药业,2011,20(21):87-88.

[6] 费新雄,蒋中君,王刚胜,等.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J].天津医药,2012,40(12):1256-1258.

[7] 张红,王艳云.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防治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1):78-80.

[8] 李铭仪,杨庆玲,刘锦全,等.自制含漱液对同期放化疗鼻咽癌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158-160.

[9] 吴少雄,兰美.局部应用rhGM-CSF治疗放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J].药品评价,2012,9(30):4-7.

[10] 刘洪波,徐晓南,赖淑贞.白介素-11治疗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119-120.

[11] 黄引芳,傅深,章青,等. IL-11预防和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性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观察[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0,37(1):24-27.

[12] 胡向艺.重组人白介素-11局部治疗放化疗导致的口腔黏膜炎的临床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11):808.

(收稿日期:2014-02-12)

endprint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6月间于我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初诊为鼻咽癌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行鼻咽纤维镜检查确诊;(2)于治疗前均无口腔黏膜病变;(3)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84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为18~76岁,平均(52.2±14.6)岁;按照2010年鼻咽癌UICC分期标准分期[6]划分,Ⅰ期2例,Ⅱ期14例,Ⅲ期21例,Ⅳ期5例;按照鼻咽癌病理学分类划分,低分化鳞癌33例,未分化癌9例。观察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为16~74岁,平均(51.7±14.9)岁;肿瘤分期Ⅰ期1例,Ⅱ期16例,Ⅲ期21例,Ⅳ期4例;病理分类,低分化鳞癌31例,未分化癌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类等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均采用放疗联合化疗进行,其中,放疗采用三维适形放疗[7],放射剂量2~2.24Gy/次,每周5次,持续放疗7周,总DT为7000~7300CGY;于放疗后1d,进行化疗,采用单药顺铂同期化疗,静脉注射顺铂(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40813)75mg/m2,1次/d,21d为一疗程。放射治疗后2周,进行药物雾化吸入,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维生素B12、维生素C雾化吸入;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和IL-11(吉巨芬,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S20030077)雾化吸入。此外,根据两组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放疗及化疗剂量,对于并发症采取相应的对症措施。

1.3 观察指标

于放疗后2周即药物雾化吸入前,及放疗第3~7周观察口腔黏膜反应变化情况。对于放射后口腔黏膜反应的判断标准依据WHO制定的急性口腔反应Ⅳ度评定标准[8]进行,其中,无黏膜反应为0度,黏膜红肿出现轻微疼痛为Ⅰ度,有红斑出现且伴随溃疡,疼痛感明显但不影响进食为Ⅱ度,口腔黏膜溃疡面积增大,仅能进食流食为Ⅲ度,口腔溃疡严重,影响张口进食且疼痛剧烈为Ⅳ度。

于放疗结束后1周,观察口腔黏膜反应愈合情况。对于口腔黏膜反应的治疗效果的判断,口腔溃疡愈合,黏膜红斑及疼痛感均消失,可顺利进食为显效;溃疡面积减小,疼痛感减轻,可进食流食为有效;口腔黏膜反应症状均无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其中,对于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放疗期间口腔黏膜反应程度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放疗后第2周均出现口腔黏膜反应,但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放射治疗的持续以及放射剂量的增加,观察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主要以Ⅰ~Ⅱ度黏膜反应为主,而对照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主要以Ⅱ~Ⅲ度患者为主,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

2.2 放疗结束1周后两组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愈合情况

由表2可见,放疗结束1周后,急性口腔黏膜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42例患者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仅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5%,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x2=27.064,P=0.000),表明IL-11雾化吸入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讨论

目前,由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尚不明确,因

表1  两组患者放疗期间的口腔黏膜反应程度[n(%)]

时间 组别 口腔黏膜反应程度

0度 Ⅰ度 Ⅱ度 Ⅲ度 Ⅳ度

放疗后2周 观察组 0 15(35.71) 20(47.62) 7(16.67) 0

对照组 0 15(35.71) 22(52.38) 5(11.90) 0

放疗后3周 观察组 2(4.76) 10(23.81) 18(42.86) 10(23.81) 2(4.76)

对照组 0 11(26.19) 18(42.86) 11(26.19) 2(4.76)

放疗后4周 观察组 0 18(42.86) 15(35.71) 7(16.67) 2(4.76)

对照组 0 1(2.38) 20(47.62) 18(42.86) 3(7.14)

放疗后5周 观察组 0 21(50.00) 14(33.33) 6(14.29) 1(2.38)

对照组 0 3(7.14) 14(33.33) 22(52.38) 3(7.14)

放疗后6周 观察组 0 22(52.38) 13(30.95) 4(9.52) 3(7.14)

对照组 0 2(4.76) 10(23.81) 27(64.29) 3(7.14)

放疗后7周 观察组 3(7.14) 27(64.29) 7(16.67) 4(9.52) 1(2.38)

对照组 0 3(7.14) 7(16.67) 28(66.67) 4(9.52)

表2  放疗结束1周后两组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愈合情况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n(%)]

观察组 42 21 17 4 38(90.5)

对照组 42 2 13 27 15(35.7)

x2 27.064

P 0.000

此放疗仍是鼻咽癌首选的治疗方法,同时随着精确放疗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也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放射治疗多是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复制,抑制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治疗鼻咽癌的作用,但这往往会造成正常组织的损伤,如导致口腔黏膜反应。同时,放疗的实施可改变口腔内环境,影响患者口腔菌群的构成,从而增加致病菌感染的几率,导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此外,随着放疗强度的增加,其口腔黏膜反应的程度也升高,伴随着口腔黏膜溃疡面积扩大、疼痛感增加,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威胁,严重者可能需要终止放疗,从而导致鼻咽癌治疗的效果不理想[9]。对于口腔黏膜反应的治疗,传统的口腔护理及漱口液、抗菌药物的疗效均未达到预期效果。

IL-11主要是由间充质来源的粘附细胞产生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对于促进造血祖细胞的成熟及分化、抑制自身免疫及炎症反应、保护黏膜上皮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协同作用,促进血液白细胞数量的增加,从而有效的抵抗病原菌的感染[10]。在鼻咽癌患者的放疗治疗过程中,由于放疗造成的组织损伤,使得IL-11的含量不足以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有研究显示,补充外源性IL-11,可显著减少化疗诱发的口腔黏膜炎症,同时降低感染和严重脓毒症的发生率。黄引芳等[11]采用IL-11雾化吸入预防和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导致口腔黏膜反应结果显示,IL-11可有效降低口腔黏膜反应发病程度,缓解疼痛。胡向艺[12]通过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漱口液进行口腔溃疡治疗,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使用IL-11配置的漱口液对于口腔溃疡的治愈率显著增加。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放疗后第2周均出现口腔黏膜反应,但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放射治疗的持续以及放射剂量的增加,观察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以Ⅰ~Ⅱ度黏膜反应为主,而对照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以Ⅱ~Ⅲ度患者为主,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放疗结束1周后,效果显示,观察组对于急性口腔黏膜治疗总有效率为90.5%,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x2=27.064,P=0.000),表明IL-11雾化吸入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IL-11雾化吸入能够有效减轻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反应的程度,对于口腔黏膜炎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秀芳,张玲芳,陆婷,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护理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9):119-122.

[2] 达林泰,包晶晶,鲍琢,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治疗防护进展[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2):11-15.

[3] 李亚军,邹彦,阮培刚,等.白细胞介素-11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17):2002-2004.

[4] 吴红梅,胡建萍,高茜,等.口灵含漱对鼻咽癌同期放化疗致急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5):870-871.

[5] 李功华,汪晓灵.白细胞介素11漱口液治疗鼻咽癌联合治疗所致口腔黏膜损伤42例[J].中国药业,2011,20(21):87-88.

[6] 费新雄,蒋中君,王刚胜,等.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J].天津医药,2012,40(12):1256-1258.

[7] 张红,王艳云.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防治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1):78-80.

[8] 李铭仪,杨庆玲,刘锦全,等.自制含漱液对同期放化疗鼻咽癌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158-160.

[9] 吴少雄,兰美.局部应用rhGM-CSF治疗放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J].药品评价,2012,9(30):4-7.

[10] 刘洪波,徐晓南,赖淑贞.白介素-11治疗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119-120.

[11] 黄引芳,傅深,章青,等. IL-11预防和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性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观察[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0,37(1):24-27.

[12] 胡向艺.重组人白介素-11局部治疗放化疗导致的口腔黏膜炎的临床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11):808.

(收稿日期:2014-02-12)

endprint

猜你喜欢

放化疗放射治疗鼻咽癌
全程营养护理管理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浅述食管癌术后及放化疗后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饮食干预在改善肿瘤联合放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应用效果观察
说说肿瘤的放射治疗
鼻咽癌高发,该如何预防
警惕:这些症状不引起重视,小心鼻咽癌找上身!
引发鼻咽癌的四种因素,小心鼻咽癌侵袭!
什么是放化疗?
系列性科普
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