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才视角下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研究

2014-07-30吴建体

成才之路 2014年20期
关键词:自然段语感课文

吴建体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语文教学如何紧扣课堂教学,依托教材,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读”占鳌头,让语感在充分朗读中积累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朗读是最重要的。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农村不少学生的语感比较薄弱,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孩子。而语感的培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朗读,学生需要通过充分朗读才能感知语言,习得能力。教师如何紧扣教材特点,创设条件让学生爱上朗读,并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感呢?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篇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文章,描写了“我”在祖父的园子中的快乐童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我”在园中的自由快乐,感受“我”深深地被疼爱。如何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可以说,本文蕴含着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学生经过细细品读才能读出韵味,而基于这样的文本,要培养语感也必须让学生深入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蕴含在朴实语言中的情感。在研读“自由之事”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培养语感。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在课文描述的事情当中,哪件事写得最具体?生:铲地。师:说得不错。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铲地?生:第五自然段到十二自然段。师:是的。现在,我特意将课文描写铲地的自然段展示在大屏幕上。请大家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们觉得铲地这件事写得最详细、最具体?从哪些方面让你感受到这件事写得最具体、最详细?(学生纷纷朗读)生:因为这件事,她用了好几个自然段落描写。生:作者抓住了对话进行描写,因为对话能比较清楚地再现当时的劳动情景。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对话,从对话中你能感受出怎样的情景,这个情景能让你有怎样的情感?……

可以说,以上教学环节,教师紧扣文本的情感,巧妙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文本,在品读中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感,从而在朗读中积累语感。

二、品言悟语,让语感在品词析句中积累

纵观收录于人教版的小语教材,篇篇都是经典。在研读文本时,我们发现每个文本里都有经典字句,这些字句的品味、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重要作用。如果能够抓住关键字句进行细细品味,就能发现蕴含在文本之中的情感,从而感受到文本表达的精妙之处,获得语感的积累。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描写了一次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让学生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文的篇幅比较长,而课堂时间又有限,教师如何能做到长文短教,从而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句,体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呢?为了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设计了“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抓住关键字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而这个中心线索文本用了一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得了不起”和“儿子‘让得了不起”,教师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朗读、感受、体验、想象,从而在品词析句中将情感升华。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双眼布满血丝”的品味能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位父亲为了救出儿子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并结合上下文体味到父亲承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可以说,抓住关键字句进行细细品味是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学习策略的丰富,教师只有结合具体的教材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读书方法,从而获得语感的积淀。

三、深化实践,让语感在训练中积累

语言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过程。因为学生在语言实践时就要调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对语言文字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在实践中感知语言、应用语言。语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语言实践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结合教材,巧妙渗透语言实践,才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作文通过描绘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本文的写法颇具特色,按浏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又称为移步换景法,这个写法主要体现在课文的第二部分:“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的位置;接下来内部介绍长廊;然后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在描写这部分时,作者又按照从下而上的观察顺序,让读者感受到佛香阁的“高”,排云殿的“大”,紧接着“登上万寿山… …,可以说,文本的写法充分体现了移步换景的特点,这是引导四年级学生习作的重要载体。本文在结构上也非常有特色,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自然段总述颐和园的美丽,与结尾相呼应,衔接自然;第二至五自然段则立足于不同的观察点(注意:第三段“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作者是按照从下往上观察的;第四段“登山万寿山……”作者的观察点是从上往下,再往远眺),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这样的文本是引导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教学,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观察一处景点,用上在课堂学习到的方法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在习作时就会掌握更多的习作技巧,并在习作训练中将写作方法内化到知识结构中。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感培养的训练点,巧妙地将语感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让学生有效深入教材,积累语言、习得能力,并获得语感的积累,助力学生成才。

(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石门小学)

猜你喜欢

自然段语感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美丽的秋天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