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大问题”引领学生有效阅读

2014-07-26刘玲玲邵军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有效阅读特征设计

刘玲玲+邵军

摘 要:“大问题”是教师潜心研读语文教材后设计出的或学生学习中生成的含金量较高的问题,它具有教的价值和学的价值。语文教师设计出质量高的“大问题”对于教学实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有效阅读;“大问题”;特征;设计

所谓“大问题”,是相对于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是指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的问题。一言蔽之,就是能对文本的学习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设计一个精当的“大问题”可以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

一、“大问题”的特征

(一)综合性

“大问题”的作用是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读书、自我领悟的平台。如六年级《安塞腰鼓》一文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要引导学生了解、想象、体会、感悟的内容很丰富。在进行第二课时教学时,全课只给学生提一个问题:“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你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学生沿着寻“好”——说“好”——品“好”——读“好”——写“好”的思路有序展开,这样课堂就会不枝不蔓,始终围绕文本中心展开。又如,教学三年级的《三袋麦子》,教师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大问题:你认为小猪、小猴、小牛谁最可爱?提出这个大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词句,找出它“可爱”的依据。再想一想,从你画的语句中怎么能看出它的“可爱”?尝试把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按照一个问题提示读书、勾画、思考、感悟,虽然只是一个问题,但有关的课文内容尽在其中。

(二)情感性

“大问题”的设计,要求在提示中重视情感性,让学生愿意读书,愿意动脑,愿意表达。换言之,就是问题“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如教学五年级的《艾滋病小斗士》一文,教师可给学生设计这样的大问题:艾滋病小斗士恩科西的故事非常感人,请你读课文,画一画有关词句,哪些地方令你感动?再想一想,你认为这些地方为什么拨动了你的心弦?再如,教学五年级的《莫高窟》一课时,教师可给学生设计这样的大问题:莫高窟不过是一些洞窟,课文却说它是艺术宝库,你认为它能不能算作艺术宝库?读课文,找依据。再想一想,这些地方怎么看出它是宝库?这些问题中所强调的“你认为”,要求学生说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学生自己的领悟,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就有了思考的动机,有了表达的愿望,对文本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

(三)操作性

就是学生看到这个问题,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如教学四年级《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大问题:初读课文,想想你认为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一个神?细读课文,从哪儿能看出他是这样的神?画词句,想一想,从这些词句中怎么能看出他是这样的一个神?练习读一读,让别人一听就能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神。这样的大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阅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握住学习重点。

(四)开放性

指问题设计的落脚点并不是在问题的答案上,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指导学生积极地读书、思考、感悟、表达。所以,“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如在《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教学中,就“你认为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一个神”这个问题,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往往会生发不同的见解;即使对同一内容、同一词句,由于角度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生产生的情感、得出的答案也会不同。开放性的问题,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五)最近性

指教师预设大问题时,应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文本的经验、认知、需求等实际,努力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果脱离学生实际,过分设置“拔高题”“拓展题”,势必会导致教学失度,走向教学的低效。

此外,阅读教学中的大问题设计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能力的培养,在知与不知和会与不会之间更应倾向于后者,尤其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二、“大问题”的设计策略

(一)紧扣文题,突出重点

根据课文题目设计大问题,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达到以问促读,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1.直接从题目中寻找切入点

如在教学五年级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大问题:“厄运”指什么?是谁遭遇到什么厄运?他在厄运面前有着怎样的信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而在大问题的解决中体会作者的意图,深刻地理解文本。

2.采用添加法

一篇课文的标题完全可以看作一个短语,往往可以在前边或后边再补上一些成分,构成一个更复杂的短语。这种做法看似简单,实则是对学生的更高要求。因为修饰成分不能乱加,必须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加,这就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如教学五年级的《少年王冕》一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标题加词语并阐述理由。

生1:《家境贫寒的少年王冕》。

生2:《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的少年王冕》。

生3:《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而且又孝敬长辈的少年王冕》。

……

通过这样加定语的训练,能提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从而快速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要达到这一效果,学生没有深入阅读文章,是做不到的。

(二)抓住结构,明晰全篇

理清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如教学六年级的《负荆请罪》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大问题:通过阅读第二幕,我们弄懂了“负荆请罪”的意思和廉颇负荆请罪的全过程。那么课文为什么还要写第一幕?是不是多余?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弄清了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的关系,进而知道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再如,教学六年级的《生命的林子》一文时,在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条理的基础上,可抓住一个“去”和一个“留”,分别探究其中的原因,即玄奘开始为什么决定离开法门寺?后来为什么又决心留在法门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通过对比教学,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能感悟到“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道理。

(三)巧用“连点”,学活课文

在很多文章特别是叙述类文章中,一般都会有不同的连接点,比如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一个过渡段。尤其是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句,一般都能揭示课文的主旨。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的某些连接点,并围绕这些连接点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较快而准确地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教学六年级的《轮椅上的霍金》,可紧扣第8自然段(过渡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设计这样一个大问题: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和“生活强者”的?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阅读批注后,用朗读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读书、探究、交流中,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再如,五年级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中多次写到林冲的“让”,这个“让”字,“让”出了美德,“让”出了好汉的胸怀,也“让”出了林冲性格中最本质的特点。因此,在初读课文、了解林冲的一般特点(如武艺高强、谦虚忍让等)后,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大问题:细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林冲性格特点的一个字,然后依托文本对“让”字进行解读,拆分出“礼让”“谦让”“忍让”“宽让”四个方面。在这样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一下子从冗长的故事中跳出来,并抓住“让”字行走到文本更深处,在“行走”的过程中学到思想方法,学会阅读方法,受到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四)利用构思,整体把握

抓住了文章的构思特点,就基本上抓住了文章的思路与主旨,学生也就能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在通读课文后,教师可给出这样一个大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林冲棒打洪教头》,文中为什么没有一处写林冲“棒打”?从中你感受到林冲是怎样一个人?请大家细读课文,找一找,想一想。由此,学生的思维受到挑战。留给学生体验、思考、展示的空间,引导学生从洪教头的蛮横与林冲的谦让对比中,体悟到林冲的忍让、大度与高强的武艺。如此,课文的内涵便被学生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情感自然流进学生的心灵。再如,教学四年级的寓言《一路花香》,题目是“一路花香”,但全文只有一句话写到了路旁的鲜花。据此,我在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后,抛出大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路花香”,而全文只有一句话写到了路旁的鲜花,这个题目是否合适?这一问,调动起学生已有经验与认知的冲突,激发起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强烈欲望,成了整节课的制高点,推动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五)挑起“矛盾”,激活全课

由于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一些文章中蕴含的思想、观点、结论往往会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形成“矛盾”。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与课文的“矛盾”设计评论性大问题,引导学生在激烈的争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这种评论性大问题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在更高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如四年级《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的教学,可设计这样一个大问题:李时珍领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的过程,到底苦不苦?请静下心来默读,在文中找寻依据,把你的发现和感受记录下来。通过读书、讨论、交流,学生体悟到:为了造福万民,尽管非常苦,但李时珍受得了所有的苦,一点也不觉得苦,而且苦中有乐,乐此不疲。这样,李时珍的人格魅力就随着文质兼美的语言一起留存在学生心间。同样,教学六年级的《船长》一课,可以设计讨论这样的大问题:20分钟,对于哈尔威船长来说,完全有逃生的可能,可最后他放弃了,你认为他这样做傻不傻?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学生有的说他对,有的说他不对,有的说他傻,有的说他不傻。教师最后可根据他们说的理由,作出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

如果语文教师能善用“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读中感悟、以读见悟、自由表达、不断创新,那么就一定会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最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有效阅读特征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抓特征解方程组
有种设计叫而专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设计之味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