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2014-07-25潘佳卉魏天路颜兵兵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潘佳卉+魏天路+颜兵兵

摘要:为了深入理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改革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重视环境、社会、政治和商业背景对工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本文在分析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策略。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49-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办学理念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共同诉求。教育部倡导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计划),重点强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水平、思想意识先进的工程技术人才,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要求。高等院校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主体,培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良好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备工科专业技术技能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带动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显示意义。

一、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结业考试,导致高等院校将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抑制了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纵览国内外实践教学现状,深入分析实践教学过程、内容和效果可以清晰地发现目前实践教学中的严重不足[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内容偏少,不能满足学生验证理论和追求创新的需要;(2)部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内容多年不变,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发展趋势和追踪最新科研成果的动向;(3)大量的实训、实习工作流于形式,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时间较短,动手实践变成了动眼参观,亲身体验变成了感性认识;(4)学科竞赛虽然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

热情,是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检验,但是,过分看重竞赛成绩,忽略了竞赛本身意义;(5)企业工程师与高校工程理论教师缺乏教

学合力,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教师聘任考核条件以及重科研理论、轻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致使高校工程类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上的细化,对工程实践技能的忽略。

(二)缺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办学特色包括办学主张的特色、办学理论的特色等,是指高等学校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特色。办学特色的独到性、稳定性和发展性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息息相关的,我国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中丧失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陈旧,学生无法发挥个性能力;课程设置缺乏柔性,不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性选择。其次,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模式化的结构:统一的教学大纲、学制时间、课程安排和评定方式等导致教育过度产业化,难以冒出杰出人才,缺乏个性与特长的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模式化的培养结构严重地抑制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2]。

二、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为指导方针

“卓越计划”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师的类型主要分为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三种。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型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应用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设计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如图1所示,“卓越计划”的核心内容包括:(1)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2)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3)在

企业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能力。

图1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二)校企合作培养是实现“卓越计划”的重要路径

企业能够把握社会对工程人才未来需求的趋势,为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借鉴。目前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聚集着一大批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市场需求,新工艺、新技术,能否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的优势是衡量校企合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顺利开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就必须发挥企业的指引作用[3]。

(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卓越计划”的关键

创新是教学的灵魂,实践既是培养创新的重要过程又是检验创新教学的手段。创新和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才有发展,实践才出真知。创新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上,创新课程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是实质性地推进创新教育的必经之路。工程实践教育中没有校企联合的实践内容,特别是不能将创新机制有机地融入工程教学活动中,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就将成为纸上谈兵。从培养目标上看,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有所不同,前者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创新性,后者更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正在深化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4]。因此,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卓越计划”的培养内涵所在。

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策略

(一)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于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加大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地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水平,使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理念、终身学习理念、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创新的教学理念是创新型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创新型教师能够把“卓越计划”理论要求贯穿于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创新教学模式

学位课程应向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而且设置灵活、内容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量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指导教师。课程设置中加强课程设计的内容,取消毕业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可分为三个环节:教师讲授相关专业内容(如原理、关键知识点,约占40%)、团队合作实践环节(如研讨会、设计竞赛,约占30%)和学生汇报环节(如论文、研究报告以及实物成果,约占30%),所有的设计工作均在课后完成。

教材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优秀的教材关键在于突出精品意识,以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在推进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方面有明显创新内容,更加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授课形式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形式,将抽象的内容形式化。但是,教师上课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一般情况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的节奏较快,一旦控制不好,学生会出现理解困难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容量有限,容易造成前后内容连贯性不好,甚至混乱讲解逻辑和思路。教学内容要新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做到有的放矢,要注重实时交流,以讨论交流方式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制定合理的教师与学生评价标准

为了贯彻落实高等院校办学思想,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应该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效地服务于学校管理体制制度。首先,量化形式的教师评价体系能够体现出真正的教育效果和教学效果。高学历、高职称和高质量科研成果作为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度量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但是,片面强调科研而忽略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教学工作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合理的酬金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中。其次,深刻反思以学习成绩的优良为基准的学生评价标准不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于教师很好地掌握真实的考核效果。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认知过程和实际能力形成监督和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综合评价。通过制定全过程考核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优异的创新成果和综合实践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2]张倩,叶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启蒙培养分析——科技哲学视域的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3]方晓明.“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探究[J].教育评论,2013,(5).

[4]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收稿日期:2013-09-10

作者简介:潘佳卉(197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科办主任,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KA2012-058);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科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基于计算思维与创新角度的大学计算机教育研究”(GBC1212092)

摘要:为了深入理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改革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重视环境、社会、政治和商业背景对工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本文在分析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策略。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49-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办学理念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共同诉求。教育部倡导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计划),重点强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水平、思想意识先进的工程技术人才,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要求。高等院校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主体,培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良好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备工科专业技术技能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带动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显示意义。

一、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结业考试,导致高等院校将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抑制了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纵览国内外实践教学现状,深入分析实践教学过程、内容和效果可以清晰地发现目前实践教学中的严重不足[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内容偏少,不能满足学生验证理论和追求创新的需要;(2)部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内容多年不变,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发展趋势和追踪最新科研成果的动向;(3)大量的实训、实习工作流于形式,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时间较短,动手实践变成了动眼参观,亲身体验变成了感性认识;(4)学科竞赛虽然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

热情,是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检验,但是,过分看重竞赛成绩,忽略了竞赛本身意义;(5)企业工程师与高校工程理论教师缺乏教

学合力,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教师聘任考核条件以及重科研理论、轻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致使高校工程类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上的细化,对工程实践技能的忽略。

(二)缺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办学特色包括办学主张的特色、办学理论的特色等,是指高等学校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特色。办学特色的独到性、稳定性和发展性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息息相关的,我国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中丧失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陈旧,学生无法发挥个性能力;课程设置缺乏柔性,不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性选择。其次,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模式化的结构:统一的教学大纲、学制时间、课程安排和评定方式等导致教育过度产业化,难以冒出杰出人才,缺乏个性与特长的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模式化的培养结构严重地抑制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2]。

二、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为指导方针

“卓越计划”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师的类型主要分为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三种。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型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应用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设计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如图1所示,“卓越计划”的核心内容包括:(1)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2)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3)在

企业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能力。

图1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二)校企合作培养是实现“卓越计划”的重要路径

企业能够把握社会对工程人才未来需求的趋势,为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借鉴。目前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聚集着一大批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市场需求,新工艺、新技术,能否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的优势是衡量校企合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顺利开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就必须发挥企业的指引作用[3]。

(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卓越计划”的关键

创新是教学的灵魂,实践既是培养创新的重要过程又是检验创新教学的手段。创新和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才有发展,实践才出真知。创新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上,创新课程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是实质性地推进创新教育的必经之路。工程实践教育中没有校企联合的实践内容,特别是不能将创新机制有机地融入工程教学活动中,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就将成为纸上谈兵。从培养目标上看,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有所不同,前者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创新性,后者更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正在深化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4]。因此,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卓越计划”的培养内涵所在。

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策略

(一)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于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加大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地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水平,使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理念、终身学习理念、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创新的教学理念是创新型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创新型教师能够把“卓越计划”理论要求贯穿于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创新教学模式

学位课程应向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而且设置灵活、内容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量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指导教师。课程设置中加强课程设计的内容,取消毕业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可分为三个环节:教师讲授相关专业内容(如原理、关键知识点,约占40%)、团队合作实践环节(如研讨会、设计竞赛,约占30%)和学生汇报环节(如论文、研究报告以及实物成果,约占30%),所有的设计工作均在课后完成。

教材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优秀的教材关键在于突出精品意识,以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在推进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方面有明显创新内容,更加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授课形式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形式,将抽象的内容形式化。但是,教师上课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一般情况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的节奏较快,一旦控制不好,学生会出现理解困难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容量有限,容易造成前后内容连贯性不好,甚至混乱讲解逻辑和思路。教学内容要新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做到有的放矢,要注重实时交流,以讨论交流方式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制定合理的教师与学生评价标准

为了贯彻落实高等院校办学思想,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应该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效地服务于学校管理体制制度。首先,量化形式的教师评价体系能够体现出真正的教育效果和教学效果。高学历、高职称和高质量科研成果作为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度量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但是,片面强调科研而忽略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教学工作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合理的酬金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中。其次,深刻反思以学习成绩的优良为基准的学生评价标准不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于教师很好地掌握真实的考核效果。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认知过程和实际能力形成监督和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综合评价。通过制定全过程考核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优异的创新成果和综合实践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2]张倩,叶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启蒙培养分析——科技哲学视域的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3]方晓明.“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探究[J].教育评论,2013,(5).

[4]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收稿日期:2013-09-10

作者简介:潘佳卉(197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科办主任,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KA2012-058);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科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基于计算思维与创新角度的大学计算机教育研究”(GBC1212092)

摘要:为了深入理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改革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重视环境、社会、政治和商业背景对工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本文在分析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策略。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49-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办学理念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共同诉求。教育部倡导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计划),重点强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水平、思想意识先进的工程技术人才,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要求。高等院校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主体,培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良好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备工科专业技术技能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带动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显示意义。

一、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结业考试,导致高等院校将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抑制了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纵览国内外实践教学现状,深入分析实践教学过程、内容和效果可以清晰地发现目前实践教学中的严重不足[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内容偏少,不能满足学生验证理论和追求创新的需要;(2)部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内容多年不变,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发展趋势和追踪最新科研成果的动向;(3)大量的实训、实习工作流于形式,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时间较短,动手实践变成了动眼参观,亲身体验变成了感性认识;(4)学科竞赛虽然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

热情,是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检验,但是,过分看重竞赛成绩,忽略了竞赛本身意义;(5)企业工程师与高校工程理论教师缺乏教

学合力,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教师聘任考核条件以及重科研理论、轻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致使高校工程类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上的细化,对工程实践技能的忽略。

(二)缺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办学特色包括办学主张的特色、办学理论的特色等,是指高等学校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特色。办学特色的独到性、稳定性和发展性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息息相关的,我国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中丧失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陈旧,学生无法发挥个性能力;课程设置缺乏柔性,不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性选择。其次,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模式化的结构:统一的教学大纲、学制时间、课程安排和评定方式等导致教育过度产业化,难以冒出杰出人才,缺乏个性与特长的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模式化的培养结构严重地抑制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2]。

二、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为指导方针

“卓越计划”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师的类型主要分为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三种。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型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应用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设计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建议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如图1所示,“卓越计划”的核心内容包括:(1)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2)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3)在

企业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能力。

图1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二)校企合作培养是实现“卓越计划”的重要路径

企业能够把握社会对工程人才未来需求的趋势,为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借鉴。目前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聚集着一大批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市场需求,新工艺、新技术,能否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的优势是衡量校企合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顺利开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就必须发挥企业的指引作用[3]。

(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卓越计划”的关键

创新是教学的灵魂,实践既是培养创新的重要过程又是检验创新教学的手段。创新和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才有发展,实践才出真知。创新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上,创新课程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是实质性地推进创新教育的必经之路。工程实践教育中没有校企联合的实践内容,特别是不能将创新机制有机地融入工程教学活动中,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就将成为纸上谈兵。从培养目标上看,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有所不同,前者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创新性,后者更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正在深化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4]。因此,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卓越计划”的培养内涵所在。

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策略

(一)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于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加大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地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水平,使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理念、终身学习理念、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创新的教学理念是创新型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创新型教师能够把“卓越计划”理论要求贯穿于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创新教学模式

学位课程应向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而且设置灵活、内容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量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指导教师。课程设置中加强课程设计的内容,取消毕业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可分为三个环节:教师讲授相关专业内容(如原理、关键知识点,约占40%)、团队合作实践环节(如研讨会、设计竞赛,约占30%)和学生汇报环节(如论文、研究报告以及实物成果,约占30%),所有的设计工作均在课后完成。

教材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优秀的教材关键在于突出精品意识,以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在推进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方面有明显创新内容,更加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授课形式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形式,将抽象的内容形式化。但是,教师上课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一般情况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的节奏较快,一旦控制不好,学生会出现理解困难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容量有限,容易造成前后内容连贯性不好,甚至混乱讲解逻辑和思路。教学内容要新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做到有的放矢,要注重实时交流,以讨论交流方式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制定合理的教师与学生评价标准

为了贯彻落实高等院校办学思想,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应该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效地服务于学校管理体制制度。首先,量化形式的教师评价体系能够体现出真正的教育效果和教学效果。高学历、高职称和高质量科研成果作为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度量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但是,片面强调科研而忽略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教学工作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合理的酬金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中。其次,深刻反思以学习成绩的优良为基准的学生评价标准不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于教师很好地掌握真实的考核效果。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认知过程和实际能力形成监督和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综合评价。通过制定全过程考核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优异的创新成果和综合实践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2]张倩,叶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启蒙培养分析——科技哲学视域的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3]方晓明.“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探究[J].教育评论,2013,(5).

[4]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收稿日期:2013-09-10

作者简介:潘佳卉(197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科办主任,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KA2012-058);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科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基于计算思维与创新角度的大学计算机教育研究”(GBC1212092)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