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花样式趣味诵读例谈

2014-07-19杨爱花

教育界·上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句读样式全班

杨爱花

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知兴趣,表现为对语言学习的本身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强烈地倾向于去掌握语言表达的艺术。学生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能使教学获得寓教于乐的功效。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课堂教学艺术所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的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与口语相脱离,显得艰涩难懂。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文言文教学总是偏向于对字词句的分析,因而更会使学生失去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不过,中学课本中的文言篇目,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基本上都非常适合于吟读。 古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叶圣陶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而且学生的朗读过程是广泛汲取言语营养的过程,朗读多遍之后,大量的反复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也难讲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把握。因此,重视文言文诵读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也都会有文言文诵读的环节,但往往会只到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或读出点感情。在我看来这还是有点浅尝辄止甚至蜻蜓点水。或者有时候,教学中也会反复诵读,但反复过程中,总是比较单一,单调。不足以引起学生诵读的兴趣。我觉得在文言文诵读中,不仅要读,要反复读,而且在读的过程中趣味式诵读,使学生非常乐意而愉悦地读。

在教学中,我积极尝试花样式诵读。也就是在“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的基础上加入点花样,使朗读有趣味。大概方式有对读、轮读、领读、重读、配读、教师领读、配音朗读等方式。

对读就是对对偶句的对读,有时候男女生对,有时候两大组对;

轮读是排比句的轮读,三句排比的三组轮读,四句排比的四组轮读;

领读是指一人领,其他同学跟,专门指有领头句的部分,如《谏太宗十思疏》的“十思”部分;

重读是指重点句重复再读一遍,一般指总结性的句子段落可再重复一遍;

配读是全班为一位同学配,比如对偶句的上句全班同学或女同学读,而下句由某位男生背,也可以分角色部分的搭配;

教师领读也就是教师参与诵读,领起对偶句前句,或领头句、词由老师诵读;

配音的朗读就是传统的配段音乐进行诵读。

中学文言文的许多篇章都是非常注重文采的,对偶、排比是经常用的修辞,所以在文言文中反而可以实现花样式的诵读,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几篇课文为例:

《谏太宗十思疏》的对读、轮读、复读、领读。一二自然段对偶排比分别对读与轮读,然后复读重点句子“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之远也”“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第三自然段用到领读,对读与复读。即“奔车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这些地方一位同学领,其余全班读。到后面对偶句对读,最后复读“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这样的诵读法,学生很新鲜,诵读兴致也很高。读完一遍,会要求再读一遍。不仅熟悉了文章,也了解了文章的语言特色,修辞方法。

还有《琵琶行》《滕王阁序》,在教学中,我都做过类似的诵读尝试,都还有不错的效果。有时候,抽背男生,会让全体女生给配读,即女生读上句,男生对下句。我称为配读。

教师参与其中,也可带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乐趣,自己也可获得诵读的乐趣。

总之,花样式的多方法朗读,老师就好比成了乐队的指挥,学生则好比是乐队的成员。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也就成了一首乐章。诵读也就不仅仅是呆板的读了,而是变成了一个全班参与的,热闹的演奏活动。那么一遍遍的诵读就不再是机械性的重复,而是一次次的合作过程,会产生合作后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同时文言文语感就有了,课文也熟悉了。

在十几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花样式阅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比较有效果的一个方法,诵读与背诵中,许多同学开始喜欢文言文。教师也再花样式诵读中获得了全新的体验。endprint

猜你喜欢

句读样式全班
原因
在不同的Word文档之间借用样式或格式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短句(主语+谓语)
“咬文嚼字”三篇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
全班发言最积极的两个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