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团队建设中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探析

2014-07-17薛继东

统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成员群体党组织

薛继东,郜 军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团队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创新和攻关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开发的重要平台。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高校由原来的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团队组织形式越来越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模式。高校团队建设以提升全员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通过营造团结协作的氛围,增强全员责任意识、凝聚力、活力和创新能力,推动高校全面发展。

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高校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实现保驾护航,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高校团队建设背景下,党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实现党组织建设与团队建设有机结合,成为高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

已有研究成果对于高校党组织在团队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问题极少关注。目前检索到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学、科研团队的自身建设上,还有少数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党组织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等具体问题上,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也没有站在高校整体发展的角度探讨。本文立足高校团队建设目标,探讨在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党组织如何在团队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本文能够为高校提高党组织建设水平、保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一、团队发展形态

塔克曼(1965)的团队发展模型将团队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组建阶段、风暴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和解散阶段,并指出这五个阶段都是必需的、不可逾越的,团队在成长、迎接挑战、处理问题、制定方案、规划、处置结果等一系列过程中必然要经过这五个阶段。这一团队发展模型是站在团队自身管理的角度上提出的,并不能适应组织外部对团队管理的需要。

高校党组织在进行团队建设时,需要将高校中不同团队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类,然后针对团队的不同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发挥与之相适应的引领作用。本文站在团队外部管理的角度,将团队发展形态分为四种:团队意识未形成形态、团队意识形成形态、团队形成和运作形态、团队成熟形态。

(一)团队意识未形成形态

团队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团队成员之间在工作上短期内无法达到配合默契的状态,以群体中的个体自力更生、单打独斗完成任务为特点。面对挑战性的工作,挑选群体中的“能者”去担当,久而久之,“能者”愈能愈累,成为群体中赖以运作的、不可或缺的资源,而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因锻炼不足而能力不增反减。由于缺乏群体协作,这种群体逃避挑战性任务,群体成员缺乏自信和上进心,成长受到制约。随着相关培训的展开,以及团队内部成员间的积极沟通,这种状况才逐渐得到改善。如果团队意识未形成形态持续时间太长,将会导致该群体解散或被取缔。

(二)团队意识形成形态

群体虽然在目的、结构、任务、领导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但是群体成员把自己视为群体中的一份子思考问题。群体成员开始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为如何承担好群体角色而付诸于行动,期望能与其他人员共同完成任务,并在工作协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心理满足感。团队成员坦诚相见,配合默契,在大家心目中,团队的整体目标和成员的个人目标相辅相成,团队凝聚力初具雏形,生产力稳定提高。

(三)团队形成和运作形态

群体构成相对稳定,团队任务明确,群体成员在目的、领导、规范方面均达成共识,群体成员相互了解、认识并致力于完成当前工作任务。在这一形态下,团队会逐渐形成独有的群体特色,成员之间以标准的流程投入工作、分配资源,团队内部无私地分享各种观点和各类信息,团队荣誉感很强。团队的士气高涨,即使面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也会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如果个人不足以独立完成工作,自然会寻求合适的团队成员配合,甚至在特殊的情况下激发自我潜能,超水平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群体成员大多表现为创新性、主动性、灵活性、开放的人际关系、自信、学习、团队自豪感等。

(四)团队成熟形态

群体通过相互协作顺利完成了挑战任务后,群体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群体成员的团队精神进一步强化,群体有意愿和能力接受更高难度的挑战性任务,为组织做出精品,创出品牌。这一形态下的群体成员对于团队高度信赖,已经习惯自觉地融入团队,而且只有在团队氛围下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力突出的团队成员已经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可以将其调整到新的岗位,承担更大的责任,带领新的团队营造团队协作氛围。

二、高校党组织引领作用的具体表现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高校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紧围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密切结合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和师生员工的实际需求,分别不同层次,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围绕高校团队建设这一中心任务,高校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宣传造势

高校党组织作为高等教育实施中的政治核心,必须突破传统的工作理念,接受党的新思想、新理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高校团队文化氛围。把党组织倡导的思想建设引入团队建设,目的是引发全体成员的思想共鸣,为团队铸就共同的价值观、愿景,引导团队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二)示范推广

高校党组织可以利用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奋发有为、争创佳绩,培育团队的团结精神、执行力和凝聚力。高校党组织应指导和加强群体的交流制度建设,可以采取工作例会、专题沙龙、定期约谈等多种形式,并实现平等、自愿地面对面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采用九型人格工具等科学方法合理组建团队。

(三)组织监督

高校党组织通过改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在团队成员中大力倡导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科学的认真负责、对职业道德的恪守、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以及团队成员间的平等、团结与协作等高尚精神和优秀品质,在这种无形力量的引导下,使团队成员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完成团队的各项任务,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在关心团队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加强团队领导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率先垂范、宽厚待人、团结协作的优秀品格,提升团队领导力。

(四)激励保障

高校党组织通过完善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建立相关的业绩评价标准、奖惩办法、利益协调原则等,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形成党建工作与团队建设工作互动、协调、依存的生态关系。在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融合过程中,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促进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整合优势资源,搭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平台,保障团队的外部交流和合作。

三、高校党组织引领作用的发挥与团队发展形态的匹配

不同高校的团队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同一高校内的团队之间也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于团队建设工作,高校党组织要想充分有效地发挥引领作用,就需要对团队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层次的团队发展形态实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在高校管理实践中,高校党组织往往尽职尽责,对于宣传造势、示范推广、组织督促、激励保障等工作常抓不懈,但遗憾的是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没有采用因材施教的管理方式去推动团队建设。高校党组织针对不同团队的发展形态,发挥与之相适应的引领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党组织引领作用的发挥与团队发展形态的匹配模型见图1)。

图1 高校党组织引领作用的发挥与团队发展形态的匹配模型

(一)团队意识未形成形态:宣传造势

团队意识未形成时,人们之间更多的是工作竞争关系,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机会很少。群体成员在独立完成工作时,常常感到很无助,但苦于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在这一形态下,高校党组织最重要的是宣传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营造一种协作氛围将团队理念深入人心。高校党组织的宣传造势可以表现为:直观概括团队建设的意义,分类明确团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搭建团队建设宣传平台等。

(二)团队意识形成形态:示范推广

通过党组织宣传造势,群体成员逐渐形成了团队意识。团队意识形成后,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与哪些人组建团队以及团队实现什么目标或完成什么任务。在这一形态下,高校党组织一方面提供人们之间尤其是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增进组织人员之间的了解,为在团队组建中实现团队异质性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邀请组织内外的优秀团队进行经验交流和互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人们对团队组建、目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同时,积极推广九型人格工具、人才测评等有利于团队建设的科学方法,帮助人们在组建团队中实现人格组合和任务的契合,为组建团队后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提供一定保障。要做到示范推广,高校党组织还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提高个人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完善管理机制。

(三)团队形成和运作形态:组织监督

通过党组织示范推广,团队正式组建并进入了运作形态。团队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后,摆在团队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增进团队凝聚力和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在这一形态下,高校党组织需要加强组织建设,明确校党委、分党委和党小组三级组织机构在团队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将党建工作与团队发展相结合,使团队成员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团队领导具有身先士卒的精神,顺利完成团队的各项任务,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同时,高校党组织履行监督职能,遵循结果导向,定期追踪团队任务的完成进度和质量,进一步推动团队有效性的发挥。高校党组织行使组织监督职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明确阐述团队建设与基层党组织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路与方法等。

(四)团队成熟形态:激励保障

通过党组织监督,团队保质保量完成了既定的协作任务后,团队进入了成熟形态。这时团队成员之间具有协作基础和一定的战斗能力,需要在任务的难度上寻求新的突破,为组织树立品牌。在这一形态下,高校党组织要推行规范化管理和激励制度,使成熟团队没有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大胆创新。通过完善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以及建立相关绩效评价和奖惩办法,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团队发展机制。同时,积极为成熟团队寻求更高、更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平台,提供合理的资源整合权力,使成熟团队集中优势资源,放宽视野,完成更为高、精、尖的挑战性任务。具体做法包括: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的基础,改进绩效评价制度,不断强化团队文化,对重点团队进行战略布局,利用团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将研究生培养与团队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国内外合作交流加强团队建设等。

[1]陈汉辉.基于SCP范式下高绩效团队建设——以高校教学管理团队为对象[J].管理观察,2009(9):125-127.

[2]陈建国.高校党组织责任意识的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2(11):42-45.

[3]陈新锋.高校社科科研团队凝聚力形成机制——基于高校社科科研团队参与者视角的经济学分析[J].高教探索,2011(5):14-17.

[4]傅洪健.转型期高校学科团队党组织构架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9):33-34.

[5]贾 悦.识人、用人、带队伍:九种个性与团队建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6]刘 慧,张 亮.高校创新团队的领导力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团队创新氛围的中介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133-138.

[7]刘惠琴,张 德.团队层面的高校学科团队创新绩效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3):421-427.

[8]刘卫萍,况晓慢,赵彦彬.基于高校团队建设的青年教师业务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2):81-82.

[9]倪朝霞.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3):50-54.

[10]苏剑锋.高校团队考核中存在问题的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8):108-109.

[11]王育晓,田 敏,张明亲,谢立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例[J].价值工程,2012(25):266-268.

[12]邢一亭,孙晓琳,王刊良.科研团队合作效果研究——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状况的调查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81-184.

[13]张 伟,张庆普,单 伟.整体网视角下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能力测量研究——以某高校系统工程科研团队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2):170-180.

[14]周 密,吴宏春,雷利利,翟 娜.高校团队管理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高校科技,2012(9):9-12.

[15]Tuckman B W.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Small Group[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5(63):384-399.

猜你喜欢

成员群体党组织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清华党组织公开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