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说2013年人教社新版初一语文教材中的问题

2014-07-15陈超

文学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错误

陈超

内容摘要:2013年9月,最新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然而,教材中的内容屡屡遭到质疑,人教社官网也据此更正了几处“硬伤”。可在笔者看来,这本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实在大大降低了教材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 人教最新版 错误

2013年9月,初初踏上工作岗位,恰逢新版教材试用。而我是个爱较真儿的人,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初一语文教材中很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人民教育出版社已于2013年11月29日在官网发布致歉信,并罗列了此次教材黑白本的五处错误。但笔者认为,其中有待进一步商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先将人教社的勘误粘贴如下:

1.P20“读一读 写一写”中,“沭浴”应为“沐浴”。

2.P33“读一读 写一写”中,“权威”应为“劝慰”。

3.P53 第三行“……传不习乎?”缺后引号,应加上。

4.P117《化石吟》一诗,第4行和第5行之间应该空行。

5.《后记》倒数第六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缺后书名号,应加上。

这些硬伤人家人教社已经公开致歉,无需过多讨论,现在说说我认为另外一些有商讨价值的问题。

笔者姑妄说之,诸位姑妄听之。

1.教材18页,冰心《荷叶 母亲》第4自然段第4-5行“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关于“菡萏”一词,页下注释是如此解释的:[菡萏(hàn dàn)] 荷花。

只有简单的两个字。这个解释本来并无问题(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也是如此解释),可将这个解释代入句子中去理解,问题就出来了,句子将变成“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荷花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按照这个注释,难不成昨天还是一朵荷花,今晨却开成了别的花?

其实,我猜,冰心本意是说那朵红莲昨天还是含苞待放的,今天已经开满了。只是当年的冰心错误理解了“菡萏”一词的意思。我们当然不该苛责故人,但我在想,编订教材的专家们为何不在注释中做个解释,却将这个问题抛给了13岁的孩子们?我又猜,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畏惧权威”“神化权威”的思想在作祟:专家们认为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的冰心先生,她就该待在神坛上受万人敬仰,怎么好指出她的文章有错误呢?于是一帮老学究们摇头顿首捋须,说道:“不妥!不妥!”最后,干脆含含糊糊地做个注释,敷衍过去。

想来也是好笑。

近日有网友发帖子嘲讽过分崇拜神化先人伟人之现象,有点意思。分享如下:

鲁迅:“晚安!”

语文老师:“‘晚安中的‘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黑,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暗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了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

2.教材55页第一行“三军可夺帅也”,页下注释如此解释“三军”:[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查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通称]①通常叫作:乌鳢~黑鱼。②通常的名称:水银是汞的~。[统称]总起来叫作:用面粉做的食品~面食。总的名称:面食是用面粉做的食品的~。[三军]我国古代指上、中、下三军,左、中、右三军,或步、车、骑三军。指陆军、海军、空军。对军队的统称。

结合三个词条解释,不难发现,教材中关于“三军”的注释中“通称”一词应换作“统称”才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注释,但作为一本指导无数青少年语文学习的主科教材来说,要经得起推敲才说得过去啊。

3.教材第82页,王湾《次北固山下》,页下注释将题目中的“次”解释为“停留”。笔者也不敢苟同。

查看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次”字的条目:次:临时驻扎和住宿。按顺序排列,等次。在排列上次一等。量词。

显然,“次北固山下”的“次”应选取条目一:临时驻扎和住宿。虽然“临时驻扎和住宿”与教材注释的“停留”意思相近,但是,从学术规范性上来讲,难道不应该直接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相关解释呈现给孩子们吗?为何要做这个毫无实际意义的改动呢?实在想不通。

4.教材第83页,关于《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的注释: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陕西)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大凡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关于白居易,我们现在公认的就是他的字是乐天,号是香山居士;大凡熟悉教材编写的人都知道,关于古代著名文人,教材一般都习惯性地给出他的字,他的号。那到了新教材这里,它又开始“标新立异”了:晚年又叫香山居士。那孩子们可能又要问了:“这个‘香山居士到底是白居易晚年的字呢,还是白居易晚年的号呢?”

明明是一清二楚的事儿,它非要给弄得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用四川话说,我简直是鬼火冒。

5.教材126页,关于法布尔《绿色蝈蝈》的页下注释:

“选自《昆虫的故事》(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黄亚治译。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

我想,如果是细心的孩子,或许会问:“老师,这个《昆虫的故事》和《昆虫记》是一本书么?如果是,为什么名字不同?”

其实问题很简单,这仅仅是译法不同造成的。然而教材为什么就不能在整条注释的后面加个括号,告诉孩子们:《昆虫的故事》和《昆虫记》都是由法布尔同一著作《Souvenirs Entomologiques》翻译而成。黄亚治将其译为“昆虫的故事”,现在较普遍的译法是“昆虫记”。

名称不统一却不加解释就放过去容易给读者这样的印象:编教材的专家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治学不严谨。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情况几句话就能纠正却不去做,怎么说都是不太明智的吧?

6.教材139页,第一个注释:“……《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据我所知,“小说”和“小说集”是两个概念;据我所知,《阅微草堂笔记》是一个个短篇的结集,它应该用第二个概念,即“小说集”。也许我这么说,有些人会觉得我吹毛求疵,但笔者以为,一本教材的用语总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同一本教材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这样的话:204页第2、3行“《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请注意,这里就用到了“集”的概念。那笔者就不明白了,《阅微草堂笔记》和《伊索寓言》都是由一个个短篇结集而成,它们有着相似的体例,那为何一会儿用到“集”的概念,一会儿又不用“集”的概念?这不该是专家们的水准,也不该是人教社的水准。

7.教材161页,为孩子们集中介绍了“夸张”这一修辞格。开头就给出了夸张的定义:“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修辞格,称为夸张。”

这个定义就明确告诉了我们,夸张分为三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然而,继续往下看,教材仅仅为读者介绍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这两种夸张便戛然而止!只字未提超前夸张。

笔者不知道这又是我们的新教材从哪里学来的新体例,前面明明点明了三种,后面只给介绍两种而无任何解释性文字就完了。这就好像我们出去吃酒席,前面上了凉菜、又上了各式热菜荤菜,到最后承担宣告宴席结束重任的青菜和配饭的泡菜迟迟不见踪影,让吃客们等也不是,走也不是,心里很不是滋味。

回到教材上来,仔细看看可以发现,文字介绍完了“缩小夸张”刚刚好一页纸用完,再翻过来就是新课《女娲造人》了。我在想,难道编教材的专家们是在积极响应党中央“节约资源”的号召,想省一页纸么?怪哉怪哉!

以上就是我关于新教材的一点零碎的想法,或许会被批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我这个人就是挑剔,不吐不快。说自己的话,让别人批去吧。管他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竹市实验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我会找错误
我会找错误
我会找错误
我会找错误
纠正关于e的一种流行错误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
“怒”与“努”
举和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