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碛口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之探究

2014-07-15任泉清吕梁学院外语系山西离石033000

名作欣赏 2014年29期
关键词:窑洞古镇黄河

⊙任泉清[吕梁学院外语系, 山西 离石 033000]

一、碛口——水陆码头

碛口镇距离临县县城西南80公里,湫水河和黄河交汇处,晋陕大峡谷中段。黄河在这里陡然变窄,由400-500米宽缩成80-100米,河道突然降低,1000米之内形成约10米的落差。这是一段明礁林立、暗礁无数的河道,即著名的大同碛,当地人称为“二碛”。大同碛位于湫水河注入黄河之处,每当湫水河山洪暴发,洪水带着大量泥沙、巨石,堆卡在黄河的河道里,形成险滩。黄河行船谈“碛”色变,哪个艄公敢冒险载货闯“碛”?这样,行船只得靠岸卸货,转为陆运,碛口便成为黄河河运中的货物集散码头。另外,碛口位于大同碛的上游,面向黄河,背靠卧虎山,使大同碛成为天然的“拱水坝”①。而且,黄河主河道流经碛口镇,近岸水深也足以浮起载重的货船,便于靠岸,可同时停泊二三百艘船只,是天然良港。另外,碛口具备了陆路货物外运的条件。在京包、山西铁路和柏油公路作为主要交通干道之前,陆路交通运输主要是靠骆驼、骡马等高脚动物进行驮运,碛口地处相对富饶的地带,有充足的人力和畜力,且道路易行,水路运来的大批货物都能及时转运出去。

二、碛口的兴衰

从清代乾隆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末的两百多年间是碛口古镇的鼎盛时期。碛口被称为晋陕大峡谷黄河沿岸第一镇,是晋商西大门,是陕甘绥宁与晋西北物资集散之重镇,贸易往来的大驿站。优越的地理位置使碛口成为“物阜民熙小都会”。晋商的兴盛造就了碛口的繁荣,“晋中商人对碛口商业的兴起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碛口商业的衰落也成为必然。交通运输的发展,特别是京包铁路(1923)和公路的修建,以及现代先进运输工具的出现,碛口水旱码头的作用日渐衰落;加之,日寇入侵碛口,以及“晋西事变”(1939)的影响,还有山西省政府另发新币兑收旧币(1932),碛口商行不少破产倒闭,碛口的繁荣成为过去。黄河水运衰落之后,碛口处于封闭与贫困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起吴冠中等艺术家的关注③,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三、碛口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

碛口古镇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地方④,是2005年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隶属西湾村是2003年公布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隶属李家山村是2008年公布的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镇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镇村落于2006年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命名为“世界百大纪念性建筑”。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挖掘,对于打造国内外旅游亮点,改善基础设施,突出文化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化进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晋商文化

碛口古镇承载着多种文化,从纵向来看,主要是晋商文化。碛口的兴衰与晋商的发展历程相对应,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遗迹、遗物和文献,遗存的码头、店铺、宅院都是晋商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作为晋商与西北地区贸易的重要码头与商品集散地,碛口展示了晋商经营情况以及晋商西北贸易的实景。其“六大行业”指的是从西北运来的六种商品:粮食、麻油、盐、碱、药材和毛皮,由碛口运往西北的商品有:绸缎布匹、煤油、茶叶、铁制品、洋货等。古镇是集水陆运输、零售批发、商务管理、金融流通、安全防卫等为一体的商业经营场所。有码头、驼店、商铺、税局、商会、钱庄、商团、镖局的旧址,是晋商经营管理的活标本。

2.古镇风韵

古镇是一处很有密度的古建筑群,存有四百多坐大小院落,都是原来的商行或店铺。古建筑群沿黄河和湫水河呈直角形分布,一条长街贯穿全镇,分为西市街(后街)、中市街(中街)和东市街(前街)。西市街依黄河而建,位于河岸上,街道较宽、较平,水路所来货物由此登岸,“六大商行”大都分布于此。其中油店为六大商行之最,著名的有“天聚永”“天聚隆”“兴义院”等。中市街店铺最多且保存完好,百川巷、要冲巷等巷道布局工整,巷道旁的店铺错落有致,有“复和店”“锦菜店”“永顺店”“东泽店”等店铺。中市街是碛口重要的集市贸易区,市民大多居于此地。店铺多为药店、酒店、客店、邮柜、当铺、票号等。东市街是碛口东去的陆路起点,有三十余家驼店,民国年间,最多时有六百多峰骆驼,油、粮、药材等都由骆驼、骡马等高脚牲畜转运到汾阳、太原、平遥等地。⑤与长街形成网络的几十条小巷联通各家客栈、商铺,四通八达,尽显古镇昔日的繁荣。

古镇建筑随地势而建,背山面河,前低后高,窑洞层层叠叠,最高多达五层,景象壮观。一些店铺出门便是码头,利于货物运输。货栈一般是四合院或三合院形制,院子较大,能前后进出,便于货物装卸。店铺门面大都采用排板门,营业时敞开。十几条小巷子与沿黄河的主街大致垂直,既是交通通道,又是泄洪道。

3.建筑文化

碛口的房屋依山而建,不少商住一体,很少奢华,与周边的西湾村、李家山村民居相比更为朴实⑥;有的店铺面朝外,后院供人居住;有的铺面是砖瓦房,人住窑洞;许多民居墙体高大,院落宽敞,便于货物存放,而且私密性强。古镇的民居以窑洞为主,具有拱形结构的特点,主要是明柱厦檐和没根厦檐两种。明柱厦檐高圪台是窑洞建筑的最高境界,屋檐用瓦和木料搭建,窑洞正面用挑石和木质明柱支撑厦檐,窑洞之间是敞开式走廊,是人们活动的重要空间。明柱是独立的柱子,柱子下面都有柱基,柱基一般呈鼓状,鼓身雕有各种纹饰。没根厦檐是没有柱子的房檐,即从窑腿上部伸出石质的挑檐枋,用挑檐支撑木质屋檐。窑洞前檐砌有一米左右的花砖墙,既美观又起保护作用。商行的大门一般是砖门脸,上方镶有石匾或木匾,标明字号。

碛口标志性建筑是建于明代的黑龙庙,坐落于卧虎山的石崖上,三重飞檐,高低错落,三开间,硬山顶,前有檐廊,供奉龙神。左右耳殿供奉华佗和财神,也有说法是祭祀风伯和河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生意兴隆、船只平安,香火一直旺盛。庙内有戏台、钟鼓楼,戏台两旁的柱子上写有“物阜民 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的楹联。据说,在此台演剧有“山西唱戏陕西听”“戏台唱戏不费力”和“窑洞内外不一样”的声学效应,是山西古戏台中声学效应突出的典型代表。⑦从鼓楼处眺望,黄河、湫水以及碛口镇尽收眼底,是绝佳的观景台。

最具特色的民居是坐落于碛口镇北1公里的西湾民居和位于碛口镇南5公里处的李家山民居。西湾民居是晋商陈氏家族聚居地,五竖两横的小巷将所有院落有序串联,院与院之间有小门相通。每个院落建筑大体由三部分组成:正房多为明柱,插檐式青砖拱券顶,白灰灌浆、勾缝;廊房、客厅、绣楼等多为硬山顶;厕所、马棚、柴房等或位于墙下,或修于背角。各家的大门、垂花门、照壁更是各具特色。李家山民居坐北朝南,形似凤凰,为明清时期李氏家族所建。该村民居以窑洞为主,窑洞沿坡壁呈阶梯状,下层窑洞是上层窑洞的前庭,甚至直接建在上层窑洞的窑顶,宛若一尊巨大的雕塑。窑洞前普遍有廊檐,多数为四合院。照壁、门楼、厦檐和门窗上的砖木雕刻尽显花鸟鱼虫之灵秀、飞禽走兽之生动。⑧

4.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临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碛口是晋西北革命根据地,支援陕甘宁边区的交通要冲,布匹、粮食、军鞋、药品甚至军火经由碛口运往陕北。1940年到1948年,碛口作为晋绥边区商贸重镇,镇上的新华商行、贸易局等都是当时“红色贸易”的遗址。⑨解放战争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镇子内建有军工厂、军衣厂,为繁荣边区经济和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渡黄河,夜宿于碛口寨子山,当晚下榻于一孔石窑,现石窑的阳面悬挂有“毛泽东路居处”的牌子;碛口镇黄河边上树立着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

5.两黄文化

与其他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相比较,碛口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即“两黄文化”。黄土文化的主要代表是依山势而建的各式窑洞,冬暖夏凉,古朴实用。高原土柱林是距碛口约6公里的冯家会黄土林,可徒步由碛口沿湫水西岸经西湾村、侯台镇前往,领略独特的土林自然风貌。这些高原土柱粗细高低不一,最高达10米,顶部带有石板帽,就像守卫黄土高原的士兵。⑩碛口镇陈家垣村,可体验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了解它沟壑的形成,可领略塬、梁、峁、川、杖等各种地貌特点。另外,红枣是碛口的乡土树种,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史,碛口红枣园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栽培区,也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站在黑龙庙观望,枣林并不规则,沟沟峁峁、山山梁梁上尽是稀稀疏疏的红枣林,有的散落在河沟涧,有的成片相连,主要是沿黄河岸边、呈条状带分布。

黄河文化以自然风光为主,以黄河大峡谷为核心,有二碛冲浪、麒麟沙滩、黄河漂流、百里画廊等。秦晋黄河大峡谷风光绝美,从碛口张家山古商道北上至克虎镇,全长约70公里,是我国最为壮观的黄河风情胜地,有天然岩画、岩雕、沙滩、石滩、古渡码头等。百里画廊是黄河最具特色的水蚀风蚀浮雕,气势恢弘,是集绘画、建筑、雕刻、书法于一体的岩壁天然浮雕群,让人不由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就是麒麟滩,这是一片砂石滩,踩在沙滩上,能汲出水分,是散步、休闲、篝火晚会、了解黄河湿地的绝佳地带。“两黄文化”孕育了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风情,高原民歌、放漂河灯、黄河锣鼓、剪纸窗花等无不彰显着“两黄文化”的特点,反映着黄土高原居民原始、质朴的生活状态。

6.民间艺术

当地的民间艺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临县伞头秧歌是一种颇为流传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它把音乐(打击乐、吹奏乐和丝弦乐)、舞蹈、武术、戏曲、民歌、二人台等艺术形式巧妙地糅合在一起,颇受民众喜爱。据传,其起源于北宋“赛社”活动,兴盛于清代,普及于民国初年,手持伞头的人是秧歌队的领头,故称伞头秧歌。道情小戏起源于道教说唱音乐,由古代道歌发展而成。起初,临县道情坐地清唱,清代搬上舞台,后流传于陕北、内蒙等地,道情有十多种调:七字调、十字调、叠落金钱、一枝梅、高调、滚白等,表演保留着说唱的特色。⑪另外,碛口镇临街的一个高圪台上(农村信用社北巷)居住的盲艺人张树元可表演临县三弦书。老人坐在一张床上,左腿绑书板,右腿绑铜镲,双手持三弦琴,右手食指和中指间夹着木拨子,弹拨琴弦或敲击铜镲间,将碛口繁荣时期的名妓冯彩云的身世娓娓道来:“家住陕西米脂城,四沟小巷有家门。一母所生二花童,奴名就叫冯彩云。……”

7.特色美食

有着浓郁的乡土风味的碛口小吃是古镇又一道靓丽风景。秧歌唱道:“碛口有些好吃法,臊子碗脱刀刀划,红印印饼子撒芝麻,牛蹄蹄馍馍热油茶。”臊子碗脱由荞面精制而成,辅以辣油、芝麻酱、老陈醋等,另加由海带、粉条、黑豆等勾芡制成的“臊子”,粘而不绵、醇香可口。红印印饼子用白面加少许油、盐,在铁锅上烤制而成,表面撒芝麻,味道喷香,盖有红印,象征吉祥。临县豆腐也是有名的地方小吃,可炒着吃,沾着佐料吃,滑嫩爽口。黄河鲤鱼是待客的上乘佳品,其体态丰满,肉质肥厚,细嫩鲜美。另外,莜面栲栳栳、山西麻花、蔓菁炖豆子、“红面角”、土豆擦擦都别具地方风味。

8.民俗风情

春节期间,人们在自家院内或门前垒塔塔火(煤块垒砌的锥形火堆)和圪针(灌木枝)火,大人小孩抱着衣被跳过火堆,祈祷吉祥;依照碛口当地风俗,晚上要拦房门,鞋子脱下朝炕头;小孩枕头下要压枣、核桃、葱、蒜、火箸、菜刀,脚上拴石锁、铜锁、铁锁等,迎接新年。转九曲灯、“盘子”敬神、放河灯等至今保持着原始的年俗习惯。(按:盘子民俗活动围绕“盘子”展开,是民间庙会祭祀活动。“盘子”是一种制作精美的组合型阁楼式仿古建筑模型,即放大的神阁子,将民间自然神以及佛教、道教等众多神灵共祭一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趣,表达祈福禳灾、祈盼丰收、祈求子女平安、发达吉祥的心愿。)在碛口,正窑的外墙上大都设有天地爷的神龛,屋子里供奉着灶王爷、家神爷等神位,每到除夕,人们要点灶烧香,下跪磕头,迎接诸神。正月二十五是“仓官节”,用谷子、黑豆碾成的面捏成“仓官爷”,仓官爷”身扛装满粮食的口袋;还要捏“鸡盆盆”,一般捏三层,里面布满了面小鸡,来祈祷、感激粮食丰收,无灾无害。再捏一个“灯盏”,里面倒点禾油点灯,晚上将这些展品放到谷场或脑畔上(窑洞顶上),全家人跪下祈祷:“仓官爷仓官爷扛得来,给我们扛得个小子(男孩)来。仓官爷仓官爷你要管,大瓮圪堆小瓮满,盔盔钵钵都装满……”⑫二月初一要吃“红面角”(高粱米面捏的蒸饺),祈求狼不要吃人,也祈求河边赶路的人不要掉入黄河。春季前,当地居民要剪一个小小的“瓜子人人”(漂亮、可爱的剪纸人像)贴在门楣上,以防瘟驱邪,保佑家人健康平安。每年的“七月会”或“正月会”等大型庙会,延续多日,热闹非凡。

四、结语

碛口古镇是集明清建筑群、革命遗址、风俗民情、晋商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于一体的巨大画卷,古镇文化的探究有利于发掘古镇文化新亮点,对古镇的旅游开发、修缮保护,避免建设性破坏和自然性衰败,使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古镇顺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更为古镇走出深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① 阎刚平.碛口——黄河古码头晋商西大门[J].文史月刊,2005(7).

②⑤ 高文艳.晋西黄河古渡碛口镇商业试论[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20(4).

③⑪ 杨映峰.碛口:堆满历史的黄河码头[J].山西旅游,2013(9).

④ 小城镇建设,坐落在黄河边的历史梦——山西省碛口古镇保护与开发经验交流[J].小城镇建设,2010(4).

⑥ http://www.baidu.com OL].山西吕梁地区碛口与北京门头沟三家店之比较.

⑦ 杨阳等.山西碛口黑龙庙山门戏台声学问题初探[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2).

⑧ http://www.baidu.com.[OL].碛口.

⑨ 师振亚.碛口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J].沧桑,2008(3).

⑩ 牛颜华.黄河明珠 物华天宝[J].时代人物,2007(6).

⑫ http://www.baidu.com.[OL].临县人们政府岁时节日话吃喝.

猜你喜欢

窑洞古镇黄河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主,方能打破“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窑洞对”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同里古镇
陕北窑洞民居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