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元杂剧中关羽形象的矛盾及其成因*

2014-07-14刘丽文

艺术百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单刀刊本元杂剧

刘丽文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

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关羽,隋代开始就被神化,宋元明清又不断受到最高统治者褒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道之神、世俗之圣。可翻开元杂剧,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矛盾的关羽:一个是胆小怕事、屈从权威的庸夫;一个是有胆有识、义薄云天的大丈夫。这说明,“完人”关羽是在长期流传中不断被美化的结果,至少在元代的戏剧中,关羽形象还未定型。从元杂剧这两个矛盾的关羽中,不难窥见关羽形象演变的某些蛛丝马迹。①

一、胆小懦弱、屈从权威、逆来顺受的庸夫

元代《虎牢关三战吕布》、《张翼德单战吕布》等剧中的关羽都懦弱怕事、屈服权威,缺少男子汉大丈夫气概。

《虎牢关三战吕布》写汉末董卓独霸朝纲,依仗吕布,虎视中原。吕布英勇无敌,率十万雄兵、八员猛将,雄据虎牢关,意欲谋取汉朝江山。冀王袁绍率十八路诸侯与吕布大战虎牢关,被吕布杀得“大败亏输”。元帅孙坚派兖州太守曹操催促青州粮草并招揽天下能破吕布之英雄。曹操来到在德州任平原县令的刘备处,请刘关张三人出马与吕布较量,说:“将军不知,今有吕布,威震于虎牢关,天下十八路诸侯,不曾得吕布半根儿折箭。我想来凭着您弟兄三人刀马武艺,到于虎牢关,破了吕布,愁什么高官不做?不强似您在此为理?将军意下若何?”听了曹操的话,张飞马上就说:“左右那里,与我鞴马者!”“我战吕布去。”刘备和关羽则对吕布的勇武十分害怕,急忙阻挡。刘备说:“住、住、住,三兄弟,你好躁暴也。十八路诸侯,不曾赢的吕布半根儿折箭,量俺弟兄三人,兵微将寡,怎敢与他相持?并然去不的。”关羽则连忙对曹操说:“住、住、住,参谋,想吕布是一员虎将,威镇於虎牢关,搠戟勒马,聚雄兵十万,健将八员,天下十八路诸侯,与吕布交锋,不曾赢的他戟尖点地马蹄儿倒那。想俺弟兄三人,兵微将寡,难以拒敌,俺断然去不的也!”那个在后来小说戏剧中被描写得英勇无比的关羽,在本剧中则表现得胸无大志,十分怯懦。当张飞批评刘关二人“不趁着这个机会儿去呵,久以后敢迟了也!”“少不得一事无成两鬓斑,恁时节后悔晚”时,关羽回答:“我想这为官的,不如闲居倒好也。”“俺又不会兵书战策,断然不敢去也!”张飞立刻讥刺道:“二哥哥你枉将《左传》、《春秋》看!”“我则待恶战在杀场军阵中,您则待高卧在竹篱茅舍间。似恁的几年间梦见周公旦?您则待要睡徹日三竿。”

接下去,“主战”的张飞“怯战”的关羽和刘备展开了舌战(以下引文中正末是张飞,刘末是刘备,关末是关羽):

(刘末云)天下诸侯,不曾赢的吕布半根儿折箭,量俺到的那里也?

(正末唱)哥也,几时能够铁甲将军夜过关?若是今也波番,今番到那两阵间……

(关末云)吕布英雄,则怕兄弟难敌他么?

(正末唱)但赢的我这马蹄儿倒退可也难上难。

(关末云)三兄弟,你坚意要去与吕布相持厮杀,两阵之间,凭着您甚么武艺,敢与他交锋?

(正末唱)垓心里手掿着枪,杀场上硬睁着眼,哥也,敢战兀那三千合我也不倦憚!

……

(关末云)他使着一枝方天画桿戟,好生利害也!

(正末唱)……

(关末云)(吕布)骑着一匹卷毛赤兔马,好生奔劣也!……

后来刘关拗不过张飞,只好同意去迎战吕布。直到这时,关羽还顾虑重重地问张飞:“兄弟,想吕布十分英勇,又有八健将,则怕你难敌么?”“兄弟也,两阵之间,你可怎生交马也?”②

本剧中关羽的怯懦还不止于此。当刘关张三人拿着曹操的推荐信,率领本部人马,往虎牢关去投十八路诸侯时,元帅孙坚嫌他们官职低微,不予接待,张飞一气之下打了传令的卒子,说自己是君子落在了“小儿彀”。于是三人被孙坚责罚,“在辕门外,手捏鞋鼻,打躬施礼。一日不得元帅将令,一日不许起来;二日不得元帅将令,二日不许起来;三日不得元帅将令,三日不许起来”。告诉他们:“关前诛董卓,不用绿衣郎。”这刘备和关羽二人真个就去“手捏鞋鼻,打躬施礼”了。张飞则嬉笑怒骂,对刘备关羽极尽嘲讽。刘备一再辩解说:“俺在人矮檐下也。”③关羽呢,一言不发,就在那里弯着腰低着头,一副麻木不仁的样子。唯有张飞,挺立着昂扬的身躯,讽刺挖苦鞠躬驼背的两个人的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痛斥孙坚的无理。……

《张翼德单战吕布》情节上与《虎牢关三战吕布》一脉相承,关羽性格也承袭了胆怯懦弱、缺少英雄气概的特点。本剧第一折说三战吕布之后,刘关张三人依约前去参加庆功会,关羽很怕张飞顶撞仗势欺人的元帅孙坚,就一再嘱咐张飞要忍气吞声,并要刘备压制住张飞,说:“哥哥,俺在德州平原县,本要不来,都是三兄弟张飞要来。想吕布那等英雄,天下诸侯,不曾赢的吕布半合。昨日张飞与孙坚打了赌赛,俺弟兄三人,战退了吕布。今日元帅与俺庆功饮酒。哥哥,等张飞来,休着他题昨日之事,则怕元帅怪俺弟兄每。”所谓“昨日之事”就是孙坚羞辱三人,说三人身份低微,肯定没本事,让三人“手捏鞋鼻,打躬施礼”,在军帐门口低头弯腰几个时辰的事。这事本来就是孙坚欺人太甚,如今张飞胜了,孙坚就该道歉。可关羽呢,很怕得罪孙坚,要张飞千万别提这些事!可是刘关的这种忍气吞声并未换来孙坚的息事宁人——孙坚还是找茬,硬是来个不承认,说张飞:“那吕布的方天戟,世上无双,你敌得住他么?”“你的武艺,我也知道,不准你说嘴!”“则你一人退了吕布也,不枉了走来到这里骗嘴也。”——孙坚说:那吕布有举世无双的武艺,你张飞根本敌不过他。我知道你那两下子,就是嘴上能耐。真有本事,你一个人跟吕布打呀!——连激带逼地让张飞一人单战吕布,并且立了个极不平等军令状:若张飞输,砍刘关张三人人头;若张飞胜,孙坚输监军牌印。最后张飞一人单战吕布,打掉了吕布的三叉冠,揪断了吕布的腰带,吕布落荒跑了。④第四折说,张飞胜利而归,还要胡搅蛮缠的孙坚由于曹操、公孙瓒等人的主持公道不得不践行军令状,最后在冀王袁绍逼迫下把监军牌交给了张飞。可是当张飞真个“喜孜孜心痒难揉,今日个英雄的张飞才显功劳”,伸手接监军牌的时候,可把刘备和关羽吓坏了。他们认为,元帅的身份地位多高呀,他张飞这么做这不是大不敬了吗!于是二人一起,又一唱一和地打压张飞:刘备说:“兄弟不中,将牌印交还了监军者!”关羽马上接着:“三兄弟,哥哥的话你不依,你可依谁?”弄得张飞进退两难:“本待要依了哥,心中忿恼;不依来昆仲上情薄。”最后来个“折中”法:“我依便依了着哥,我可用他一会儿”——张飞把监军牌在枪头上,鞭尖上、宝剑上、乌骓马头上都挂了一挂,称它们是“枪监军”、“鞭监军”、“剑监军”、“马监军”,尽情地把孙坚戏谑一番。在张飞做这一切的时候,关羽紧张地盯着,当张飞说:“小校,将我的枪来!”关羽立刻提心吊胆地说:“你要枪怎的?”弄得刘备倒反过来帮张飞说话,劝关羽:“兄弟,你休管他,随三兄弟行。”看张飞接下来又是要鞭子,又是要宝剑的,没完没了,关羽竟以近似央求的口吻对张飞说:“兄弟也,枪做了监军也,罢波。”“鞭也挂了呵,罢也。——兄弟,你的枪都做了监军了,行了!你的鞭子都挂上监军印了,行了!言外之意是,可别没完没了地让元帅下不来台了!⑤

总之,以上两部元杂剧中的关羽,处世畏首畏尾,屈从权威、英雄气短、缺少大丈夫气概,说明关羽的形象在元代远不那么高大。

二、义薄云天的“完人”关羽

上面说的只是关羽形象的一面,在另一些元杂剧中,关羽则是义薄云天的堂堂英雄。

现存元杂剧关公戏有无名氏的《关云长千里独行》、《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寿亭侯怒斩关平》、《关云长大破蚩尤》,以及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其中,《大破蚩尤》写宋朝时,蚩尤神作祟,解州盐池尽皆枯干,百姓无法生存。神将关羽力战蚩尤,使盐池复旧如初,解救了天下百姓。说明了关羽已被神化的事实以及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千里独行》写刘备占领徐州后,曹操来袭,刘备战败,与关羽及家小失散。关羽为保全刘张家小,不得已而降曹,但提出三个条件: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自己与刘张家属一宅两院居住;三是有刘备消息后便马上寻去。面对曹操给予的高官重职,他不改其志。后来得知刘、张的音信,他弃印封金,千里独行,寻到刘备,彰显了关羽的义。《单刀劈四寇》写董卓部下李傕等四人听说董卓被杀,起兵为董报仇,失败投降,旋即又反,欲挟持天子去西凉,曹操几员大将与之交锋皆败下阵来。正当李傕等猖獗之际,关羽从蒲州祭祖归来,遇到曹操,主动自荐迎战李傕,于阵前单刀劈了四寇,显示了关羽的勇。《怒斩关平》写关羽之子关平奉命收捕贼寇,得胜归来时,不慎踏死了平民王荣之子。王荣告到元帅府,关羽大怒,欲斩关平,众将说情均无用,后来圣人有旨,关平方被赦免,显示了关羽的仁。

在这几部剧中,最有名的是关汉卿的《单刀会》。剧写东吴向蜀汉索要荆州,鲁肃请关羽过江赴会,设下三计,第一计是:“酒席中间,以礼索取荆州”;倘若不还,用第二计:“将江上应有战舡,尽行拘收,不放关公渡江回去,淹留日久,自知中计,默然有悔,诚心献还。”第三计是,如若仍然不还,“壁衣内暗藏甲士,酒酣之际,击金钟为号,伏兵尽举,擒住关公,囚于江下”,“若将荆州复还江东,则放关公还益州,如其不然,主将既失,孤兵必乱,乘势大举,觑荆州一鼓而下”。⑥关公明知是暗藏杀机的鸿门宴,毅然单刀赴会,宴会上与鲁肃唇枪舌剑,以无比的勇武、智慧和韬略,挫败了鲁肃的计谋,安然脱离了虎口。本剧充分显示了关羽的义胆冲天、智勇双全。

荆州究竟该归吴还是归蜀?其实历史上记载挺明白,《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云: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往益阳,与羽相距。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⑦

《资治通鉴》汉纪卷五十九“建安二十年”也有类似说法,即荆州是刘备在窘迫之时向孙吴暂时借用的。刘备势力扩大到益州后,孙吴讨还,刘备不给,为此鲁肃曾与关羽交涉,遂有单刀聚会之事。

但是,关汉卿的《单刀会》“并不在于情节,而在于关羽的精神风貌”,⑧在于关羽是汉臣并且为“汉”扬眉吐气!剧作的第一折,乔公出场时说:“老夫乔公是也,想三分鼎足已定,曹操占了中原,孙仲谋占了江东,刘玄德占了西蜀。想玄德未济时,曾向俺东吴家借荆州为本,至今未还。……我想汉家天下,谁想变乱到此呵!(唱)[仙吕·点绛唇]俺本是汉国臣僚,汉皇软弱,兴心闹,惹起那五处兵刀,并董卓、诛袁绍。[浑江龙]只留下孙刘曹操,平分一国作三朝。……”⑨即作者并不否认刘备曾向孙吴借荆州这个事实。但作者同时认为,国“本是汉国”,人“本是汉国臣僚”,虽然已“平分一国作三朝”,但“三朝”中,刘备最有资格承续大统,因为他是“汉”的后代,别说是一个小小的荆州,就是整个天下,也应该都归蜀汉——因为关羽说得很有理:

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王允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候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⑩

毫无疑问,这种对汉家正统思想强调,其对元代统治者蔑视甚至不予承认的言外之意是不言而喻的。不唯如此,更重要的是作者赋予了关羽的铮铮铁骨和昂扬气节:

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飐飐云帆扯。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梢公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心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称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⑪

全剧以“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结束,其昂扬的意气不就是向元蒙统治者宣言:汉人是永远不会在民族压迫下屈服的!这是才是作者本剧的命意所在。

总之,在这几部戏里,关羽已经没有了张飞为主角的戏中的平庸和软弱,而是一个趋向于一个仁、义、礼、智、信俱全的完人了。

三、元杂剧中关羽形象矛盾的成因

综上所述可见,元杂剧中的关羽在某些剧中是怯懦胆小的庸夫,在另一些剧中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为什么会如此?笔者认为,有两个理由可以解释。

其一,文学作品对关羽形象的建构相对滞后,元代其文学形象尚未达到其所“应有”的“神”、“圣”境界。

对于元杂剧中关羽形象的这种反差,我一度认为是写作技巧的问题。即在张飞为主角的剧中写关羽庸碌无能、胆小怕事,是为了烘托张飞的勇武刚猛有意为之的。后来仔细分析,又觉得说不太通——关羽与三国其他人物不同,关羽是完人,是神,是圣,是早在隋代就被神化了的,佛教道教乃至最高统治者皇帝都尊崇他。宋徽宗先后封他为崇宁至道真君、忠惠公、武安王;宋高宗封他为壮缪武安王;宋孝宗又加封他为英济王。就是蒙元皇帝也对他青睐有加,元文宗曾加封他为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杂剧作者再怎么想突出张飞,也不能以贬抑神圣来做陪衬呀!退一步说,即使关羽形象中的缺憾有写作技巧的因素存在,单就剧作家能以他做“陪衬”显示别人的高大这一点,也足以表明在元代关羽的“神圣”形象还没那么深入人心。

也就是说,尽管在佛道的宗教领域以及世俗的道德领域关羽早就被神化和圣化了,但这种“神”或“圣”多是停留在较为抽象的意识形态层面,以情节说话的戏剧(甚至讲史小说)在元代对关羽形象的“建构”上还是相对滞后的,还处在“进行时”中,尚未完全达到“神”、“圣”所应有的“高大全”境界。

其二,元杂剧中完美的关羽多是明人修饰的结果。

以上诸剧除了《单刀会》同时存有元刊本外,其他都仅存明代赵琦美的脉望馆钞校本。脉望馆抄校本抄成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到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已接近明末了。研究表明,明刊本的元杂剧几乎都被明人修润过,这几乎是学术界的共识了。本文前面对关羽戏的论述依据都是明刊的脉望馆本,因此并不能完全证明关羽在元杂剧中的情况。下面以本文研究对象中仅有的一部元明刊本并存的《单刀会》为例,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两个版本的差异,大而言之,不同如下:

1.题目正名有差异,元刊本的题目是:“乔国老谏吴帝,司马徽休官职。”正名是:“鲁子敬索荆州,关大王单刀会。”⑫而脉望馆本题目是:“孙仲谋独占江东地,请乔公言定三条计。”正名是:“鲁子敬设宴索荆州,关大王独赴单刀会。”⑬说明元刊本中“吴帝”曾出现,而且戏份不少。

2.第一折开始,元刊本是“驾一行上”,整个第一折也都是“驾”与乔国老对话,此“驾”当是孙权。而脉望馆本第一折开始上场的是鲁肃,“驾”根本没出现。可以肯定这是明人改动过的。这与明代法律禁止搬演历代帝王后妃有关。孙权是吴国大帝,自然不能登台。脉望馆本题目正名改变,也是这个原因。

3.两个版本的第四折最后一曲都是【离亭宴带歇指煞】,但元刊本在第四折的后面又多了一个“散场”,“散场”中有如下两支曲子:⑭

【沽美酒】鲁子敬没道理,请我来吃筵席。谁想您狗行狼心使见识,偷了我冲敌军的军骑,拿住也怎支持!【太平令】交下麻蝇牢拴子,行下省会,与爱杀人勇烈关西,用刀斧手施行可忒到为疾。快将斗来大铜鎚准备,将头梢钉起,大□□掂只打烂大腿,尚古自豁不尽我心下恶气!

因无说白,剧情难明。看曲词似乎是关羽舌战鲁肃、从龙潭虎穴中意气昂扬地回到江中之后,发现自己的“军骑”被东吴人偷走了,大为恼火。抓住了偷马贼后,就结结实实地给捆了起来,说要抡起大锤打烂偷马贼的大腿,以解心中的恶气。

这散场显然有蛇足之嫌。本来以【离亭宴带歇指煞】那段曲词作为全剧收笔极有气势,关羽的铮铮铁骨、昂扬气节、从容不迫的风度都尽显其中了。可加上“散场”后,拉低了全剧的境界,更拉低了关羽境界。被全剧末尾一曲“晚天凉江水冷芦花谢,……早缆解放岸边云,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心月”⑮等优美曲词营造出来的从容儒雅的关羽,被“散场”这二曲的粗暴语言和动作抵消了。而脉望馆本没有“散场”这段,选择在最好的节点上大结局,说明脉望馆本曾对元刊本的结构进行过调整,调整的结果是结构更紧凑了,人物形象更完美了。

4.明刊本的不少曲词对元刊本有不同程度改动和润色。仅举几例:

(1)第四折中关羽唱的【搅筝琶】,元刊本是:

闹吵吵军兵列,上来的休遮挡、莫拦截。我都交这剑下身亡,目前见血!你奸似赵盾,我饱如灵辄。使不着你擘口张舌,枉念的你文竭。(云)壮士一怒,别话休提。来,来,来!(唱)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咱慢慢的相别!⑯

脉望馆本是:

却怎生闹吵吵军兵列,上来的休遮当莫拦截。(云)当着我的,呵呵!(唱)我着他剑下身亡,目前流血!便有那张仪口,蒯通舌,休那里躲闪藏遮。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我和你慢慢的相别。⑰

上面曲子改动最明显的是,脉望馆本将元刊本的“你奸似赵盾,我饱如灵辄”,改成了“便有那张仪口,蒯通舌”。显然脉望馆本分寸把握得更好,鲁肃索要荆州算不上奸邪;而用“张仪口,蒯通舌”,则更能显示出鲁肃据理力争时的振振有词。

(2)第三折中关羽唱的[尧民歌],元刊本是:

一年三谒卧龙冈,早鼎足三分汉家邦。俺哥哥称孤道寡作蜀王,关某匹马单刀镇荆襄。长江、经今几战场,恰便似后浪催前浪。⑱

脉望馆本是:

一年三谒卧龙网,却又早鼎分三足汉家邦。俺哥哥称孤道寡世无双,我关某匹马单刀镇荆襄。长江,今经几战场,却正是后浪催前浪。⑲

这支曲子元刊本的“俺哥哥称孤道寡作蜀王”被改成了“俺哥哥称孤道寡世无双”,显然“作蜀王”是说刘备不是天子,只是个蜀地的王而已!那就等于关羽自己承认蜀汉尚且不具备拥有天下的资格。而脉望馆本用“世无双”替代后,非但这个意思没了,还为刘备最有资格承续大统、东吴索要荆州是非礼之举的主题增加了助力。

(3)第四折中关羽唱的【沉醉东风】,元刊本是:

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王允把董卓诛,汉皇叔把温候灭。是皇亲,合情受汉朝家业。则您那吴天子,是俺刘家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的先生自说!⑳

脉望馆本是:

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王允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候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先生自说!㉑

这支曲子两个版本除了个别字词增减之外,最明显的是脉望馆本把元刊本的“吴天子”改成了“东吴国的孙权”。显然改过的更好!因为称“吴天子”,就是承认了孙权的天子身份,而称“东吴国的孙权”,则是把吴国当成一个割据一方的小国,能更显示出“汉家”的“天威”和一统天下的合理性,也表现了关羽细密的思维和滴水不漏的智慧。如果再与例B合起来看,元刊本里关羽称刘备为“蜀王”,这里又称孙权为“吴天子”,这毛病可就大了!与他关羽口口声声称刘备合当情受天下自相矛盾,给人以关羽缺少论辩智慧,头脑不清,历史常识不足的感觉。类似的改动脉望馆本还有一些,此不一一赘述。

由此可见,明人在搜存元人杂剧时是作过不少加工润色甚至改写的。就《单刀会》讲,元刊本中的关羽,胆气和勇武有余,儒雅和智慧不足,而脉望馆本弥补了这个缺憾。即现在我们看到的元杂剧中完美的关羽形象,有明人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参与其间。

本文论及的其他几部关羽戏,由于没有元刊本,无从考查其原始面貌。但综合《单刀会》及其他元明两种刊本并存的元杂剧情况,可以认定,如今看到的元杂剧中完美的关羽,多是经过明人的润色和美化的。即在元代情节化的艺术中,关羽形象尚未达到其所应有的“神”“圣”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元杂剧中关羽形象的矛盾及其成因对探讨文学作品中关羽被神化的过程是很有价值的。

① 本文所论的无名氏剧作的时代归属学界意见不甚一致。傅惜华、王季思等都认为都是元代作品,本文认同他们的观点。

② 以上《虎牢关三战吕布》引文见该剧第一折,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05-412页。

③ 本段中引文见《虎牢关三战吕布》第二折,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415页。

④ 以上第一折内容见《张翼德单战吕布》,《全元戏曲》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28-531页。

⑤ 本段中第四折内容见《张翼德单战吕布》,《全元戏曲》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2-553页。

⑥ 《单刀会》现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和脉望馆钞校本,因元刊本宾白不全,剧情不甚清楚,故而本文的这部分论述依据脉望馆钞校本。见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⑦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70-1272页。

⑧ 余秋雨《中国古代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页。

⑨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第一折,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3-54页。

⑩ 同⑨,第70-71页。

⑪同⑨,第72 页。

⑫ 《古杭新刊的本关大王单刀会》,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4-85页。

⑬同⑨,第72页。

⑭同⑫,第 84 页。

⑮此为元刊本曲词,脉望馆本是:“晚天凉风冷芦花谢……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心月。”

⑯同⑫,第 83 页。

⑰同⑨,第71 -72 页。

⑱同⑫,第 80 页。

⑲同⑨,第64 页。

⑳同⑫,第 83 页。

㉑同⑨,第71 页。

猜你喜欢

单刀刊本元杂剧
从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研究(上篇)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横浦集》校勘献疑
明代戏曲刊本插图的非叙事与图像重构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单刀双掷开关在初中物理电学中的重要作用
西夏文刊本《三才杂字》残页考
基于E/D工艺单刀八掷MMIC开关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