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调式叙事范式 跳跃性叙事时空”——简析小说《八月之光》的两大叙事特征

2014-07-14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14年12期
关键词:莉娜伯顿盖尔

⊙文 辉[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10]

作 者:文 辉,硕士,西南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英美诗歌。

一、引言

福克纳先后创作了《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等作品,在作家所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米尔格特对其创作特征做了中肯的评价:“上世纪30年代,他的艺术创作的两大目标:一是探。”因在叙事技巧上的创新,他被誉为最伟大的实验主义者;因此要全面理解他的小说,就必须从叙事技巧入手。然而与另两部小说等不同之处在于,虽然《八月之光》写作手法更为传统或更易阅读,但它“仍然是最令人困惑的,最难纳入无论是加以理性的思辨或美学的透视的小说之一”,因此“它还是一部远未读懂的小说”。

二、复调式叙事范式

《八月之光》的结构体现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的特点。巴赫金指出,一是复调小说的特点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具个性的声音和意识的多元以及受到充分尊重的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不是一群在作者那逐渐显现出来的统一意识所照耀的统一的客观世界里的任务和命运;他们由于某一事物而聚集在一起,但同时保留着他们的独特个性”。根据他的观点,复调小说中“各个不同的声音在作品中仍然保留着各自的独立并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样存在于一个文本中的“多样性的精神之间以艺术手法加以组织的共存共在和交流互动”使得小说具有了结构和主题上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二是复调小说中的“对话式想象力”并不试图解决作品中意义上的矛盾冲突和结构上的断裂,并不试图为作品提供主题思想上的统一;反之它在相互矛盾的个体之间造成了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关系通过人物间不同的主体不同声音的并列对位而实现的。

该作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最长的一部,由乔·克里斯莫斯、盖尔·盖尔和莉娜·格罗夫为中心的三个故事交织在一起,由平行双线结构展开:一条主线叙述农村姑娘莉娜与情人伯奇相恋怀孕后遭到遗弃,徒步来到了杰弗逊镇寻找孩子的父亲。她的故事主要出现在首尾两章,篇幅不多但构成其框架;另一条主线是关于乔,他出生后因为怀疑有黑人血统即被抛弃在孤儿院门口,终其一生寻找“身份”无果,最后杀死了情人伯顿小姐而惨遭私刑处死。乔的故事占到了篇幅的2/3,构成小说的主体。盖尔的故事介于两线之间,因为祖辈留下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他是一名受过良好神学教育的牧师,最终被社会抛弃,过着自我禁锢的生活。

此外,情节复杂的另一原因是主线还带有支线:第一主线莉娜的故事里包含伯奇和邦奇的故事;第二主线乔的故事里人物更多,最主要的是伯顿。小说的复调式范式表现为主线之间和某些支线之间表面并列但未交叉:莉娜、乔伯顿始终未谋面,在叙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声音和事件,他们保持独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

福克纳又在两者之间创造地运用既有空间也有时间上的并列对位:这种在人物、事件之间的对照,不是在比较双方的对错,而是在其间造成一种对话关系,这就是巴赫金所讲的“宏观对话”:比如,莉娜和乔都是孤儿,莉娜在父母去世后和哥嫂住在一起,发现怀孕后从窗户爬出去离开了家,踏上了寻夫路;乔离开孤儿院后被迈克倚琴夫妇收养,而养父严厉的清教教育使乔逃离;在同一个星期五,莉娜坐着马车,坚定自在地朝杰弗逊镇走去,乔却在同一天等待天黑去杀死情人伯顿;莉娜的孩子出生在周一,乔却在这一天惨遭私刑;两人对自己的名字或身份十分重视,莉娜告诉帮助她的阿姆斯特德太太说,“我现在还没有姓伯奇呢!我叫莉娜·格罗夫”;迈克倚琴夫妇即将收养乔时说,“从今以后你的名字叫迈克倚琴”,可乔却在心里说,“我不姓迈克倚琴,克里斯莫斯才是我的姓”。此外,内心安宁的莉娜和乔逐步形成的悲观厌世对照鲜明,在路上怀着“上帝准会让好事儿圆满的”的平和心态,“大着肚子,慢慢吞吞,从容不迫,不知疲倦地走着”,“仿佛那古翁上的绘画,老是在前进却没有移动”;而克里斯莫斯这个莫名其妙的姓氏象征乔没有根,他无法与白人正常交往,更无法忍受被视为黑人,这种尴尬使乔逐步异化为“他者”,在无止境的路上孤独行走了十五年,此间他到了俄克拉荷马和密苏里,又到了墨西哥州,又北上芝加哥和底特律,然后又到密西西比,乔在圈子里闯荡却无果而终,最终成为种族主义的牺牲品。

伯顿的境遇与莉娜也形成了一种对话。“伯顿是中年妇女,独自住在大房子里。她出生以来一直住在那里,然而她仍是一个陌生人、外来人。”伯顿的祖父来自新英格兰,是一位狂热的清教徒,因坚持激进地废奴遭到枪杀,这给伯顿沉重的打击。清教主义的家庭传统和废奴思想使她和周围人隔绝,无法融入到社会,以至于人性扭曲并终究毁了自己。莉娜虽无家可归,但她完全没有孤独和异化感;她有着坚定的信念,即当孩子降生时,一家人应该在一起,所以她执着地寻找无情的丈夫,并相信一定能找到。她以自己的天真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并得到他们的帮助。即使在最后一章,莉娜的孩子出生后,伯奇突然出现在她面前,但瞬间就撒谎溜了,她仅发出一声叹息。最终莉娜获得了邦奇的真爱。

莉娜的故事只有首尾两章,而乔、伯顿和盖尔的故事则置于小说的框架之内。莉娜代表了光明、自然和人性之光,尽管她四处漂泊,但她完全没有折磨乔、伯顿和盖尔的孤独和异化感。她安详温和,信念坚定。在她的反衬下,福克纳主要揭示了其他人悲剧的社会和个人根源。

米尔格特评价说:“正是在《八月之光》的创作中,福克纳首次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结构模式:几条在本质上彼此区别,各自独立的叙事线索既能同时展开,又能不断地相互影响,每条线索都在持续和另外的线索达成默契,往往取得相得益彰甚至戏剧化效果。”而福克纳在不同的事件、时间上大量运用并列对位和反衬产生的对话效果,不仅有力地表现出对置的事件和场景本身的意义,且能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升华作品的主题,创作出不同线索间的契合和张力,维系小说的整体结构。这使作品具有无穷的意义和更新的感染力。

三、跳跃性叙事时空

在传统小说中,“钟表时间和物理空间始终是主宰作品的框架,支配情节的统治力量”。就钟表时间而言,传统小说的情节遵循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叙事模式;物理空间意味着所有人物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活动,所有的事件只能在一个具体的空间展开。读者完全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循着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清楚地把握小说情节的脉络。然而这种传统的时空观却束缚了作家的表现力。

现代主义作家已不满足于用有序的情节去表现严重异化、荒诞不经的时代。他们有意在作品中失去原有的叙事规则,对创作技巧进行探索。现代叙事学的发展在理论上阐释了叙事时间的蝉变。热奈特在《叙事话语》和《新叙事话语》中就时间区分了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前者是被讲述的故事从头至尾的自然时间顺序,固定不变;后者叙事时间是文本展开叙事、从头至尾的先后排列顺序,可以变更。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时序倒错、倒叙等情况。

深受伯格森“心理空间”学说的影响,福克纳在创作中颠覆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时间和有限的叙事空间,建构了新的叙事时空模式。在该作中,他运用顺序、倒叙及时间的停滞,超越了时空界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了无限的空间。该作展开叙事的时间是星期五:第一章莉娜在去杰弗逊镇的路上,星期六下午她到达时,有幢房子起火了。然而第二章并没有立即叙述起火的原因,而是将其转到了乔和伯奇以前分别来到锯木厂干活的场景,由于他俩一块住在伯顿的小木屋,间接地介绍了伯顿祖辈的故事,引起读者遐想;接着,邦奇和莉娜在锯木厂相遇并再次涉及伯顿家起火事件。但在第三章,叙事又转到了盖尔身上,他年轻时怀着梦想来到杰弗逊,后来又丢掉教职但坚持作为外来客住在这个镇上;在此,叙事时间朝纵深发展,涉及到盖尔的祖辈。在人物及线索铺垫之后,第四章邦奇拜访盖尔,把自从见到莉娜后的事情和伯顿被杀告诉了盖尔,而这涉及到了住在现场附近的伯奇和乔,凶手乔逃跑了,伯奇为了获赏,帮助警察抓捕乔。第五章回头叙述乔杀害伯顿前的星期五整天的活动,直到夜深时他等在伯顿家外,听到钟敲响十二下,此时他起身向楼房走去;可是在这一刻,作品中出现了另一种时间状态“停滞”,即叙事推进到一定阶段,时间速度趋零,乔的行动暂时停止。小说中,福克纳让他悬在楼梯口,用了整整六章倒叙乔的身世,叙事时间回到了他的出生、被遗弃、被领养、四处流浪、与伯顿相识同居;叙事空间也随之发生逆转,孤儿院、养父母家、杰弗逊镇、伯顿家,每一空间的转换促进情节的发展,读者也逐渐感觉到了乔如何沦落为种族主义牺牲品;这有助于反种族主义主题的解读。到第十二章末尾,读者看到乔上楼梯,走近卧室。第十三章又回到故事开头—星期六早上谋杀后的现场以及围观房子燃烧的场景。第十四、十五章叙述搜捕乔,他却在一周后在莫兹镇被捕。

小说仅叙述十天左右的故事,但揭示了几个人物的一生,兼及他们前两代。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出现、时序的转换和跳跃,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跳跃性叙事时空。

四、结语

《八月之光》充分体现了福克纳小说创作中叙事范式和叙事时空方面的独特艺术魅力,正如他所言,“小说的结构布局,就像装饰展览橱窗那样,需要的是以艺术的眼光将不同的物件排列组合,而且正是从物件的自由排列组合中呈现出新颖的构型”。而在不断跳跃的时空中,各种事件更迭交替、前后穿插和多次往返,这样的叙事逐渐将很多零散的回忆交织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所以读者必须凭借自己独特的理解力方能领略独特的“复调式叙事范式”和“跳跃性叙事时空”。

[1] Bakhtin,Mikhail.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

[2] Millgate,Michael,ed.“A Novel:Not an Anecdote:Faulkner’s Light”in New Essays on Light in Augus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5-31.

[3]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47.

[4] [美] 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M] .蓝仁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7-130.

猜你喜欢

莉娜伯顿盖尔
母亲的影子
安吉莉娜的生日
玻璃和镜子
暴力之旅——伊恩·麦克盖尔访谈录
不可能的可能
安吉莉娜的冰上芭蕾
一次就好威利·伯顿
复苏的母性
鸿雁往来一生
文身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