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谈太极拳拳理的佛学智慧

2014-07-12翁心诚

少林与太极 2014年7期
关键词:佛学灵山佛法

文/翁心诚

笔者《浅议太极拳的究竟意义》一文投给《少林与太极》编辑部后,编者将题目调整为《太极拳拳理的佛学智慧》,这一改改出了境界,改出了太极拳拳理的精魂与无穷尽意义,尔后便有“再谈”(《少林与太极》,2013年第11期),由于编者的启发与提示,于是现又有了“三谈”。

一、拳道与佛道:佛道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世人断恶修善、转苦为乐,转凡为圣。它一点也不迷信。学问大家梁启超先生说它“智信非迷信,兼善非独善、入世非厌世”。这个见解很高明,可帮助我们认识太极拳道。

太极拳道是什么呢?是通宇宙、自然、人生之大道,是求习拳者的个体身与心和谐、个人与家庭和谐、人事环境和与自然环境和谐。藏佛法师索达吉堪布说,太极拳将人体与自然结合起来,有很好的观想、静松、寂静、意念等修法,效果特别好(《前行广释》第七册第142页)。这真是一语道破太极拳的佛学玄机。

堪布所言太极拳的以上四种修法,都可以在佛学里找到透彻明白、不可思议的答案。故余言:以佛法证拳法,加深拓展并提升了太极拳的训练法要,可以使习拳者豁然开朗、洞彻幽微,还可以提升拳品,亦可以升华心品与人品。

二、重内结合外:这是一个老话题。纵观经典拳论的所有著作,它们的共同点是在重现形体、身形动作同时,强调精、气、神、心、意的作用。因为如无外部动作的开合动静、收发蓄放、出入进退、身形手势等,则会形成“躯壳”太极拳;同样如不重视神意气等,则会从根本上失去太极拳。李品银先生对吾亲言说:“我所总结的‘五个三’最关键的是‘内先于外,内大于外,内重于外’。”内就是上言精、气、神、心、意,太极拳理用一字统摄——意,故杨澄甫师明确提出“用意不用力”,武禹襄先生指出“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要义。而佛理在论述“内”时,常以一个“念”字统摄,有“一念万年,一念千山随行,一念十万八千里,一念遍法界、虚空界”之说,这就使习拳者进一层清楚明白以意练拳的作用不可思议。佛理修炼家们提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即在汝心头,人人都有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是故,如何用意念练拳,调控身心,做到性命双修,是每个习拳者必须始终关注并应在实际锻炼中加以验证的关键问题所在。

三、性相不二有三层:性指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有“无极太极、无中生有、混元阴阳、明心见本、归朴返真”等表述。指太极拳千变万化的外部动作,有“胸吞意纳,手出足移,正隅方圆”等。根据佛法的提示,太极拳性与相有三层境界:性是性,相是相;性相互含;性相不二。以太极拳普遍动作开合为例的演化为:(一)开是开,合是合,即练出区别;(二)开合互含互转,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不可分离;(三)开合不二,开就是合,合就是开。这就较为明确地将懂劲的关键——阴阳原理体现出来,即阴阳互含互转互济,阴阳不二。眼下许多习拳者的境界处于“高原区”徘徊,是因并没有真正懂得性相不二的原理。由此可扩伸出身心不二、性命不二、理事不二、动静不二、内外不二、心气不二、气劲不二、一多不二等。

四、寂静、观想:在意念前提下,在静松状态中,习拳者进入寂静与观想,妙不可言。佛法将寂静分三层次,有普通寂静、边寂静、极寂静,这就把十三势中的“定”推向极微之微。在此“定”中,肉身的每个细胞乃至每一“尘”都得到了最合理的调整,人的本性本能与智慧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掘,人体“药库”得到最佳开发。因而太极拳能治病、能开发智慧、能提升灵性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自然而然被佛理所肯定。太极拳有三种主要训练途径,即站桩、盘架、揉手,这三种形式欲求其效,都与寂静相关,忽略寂静,一无所效,一无所成。

观想是用意一大妙用之法,佛理对观想的揭示超过任何世俗学问。有“十六观”之方,如观日、水、月、树等,每一观有具体观法,运用于习练太极拳则可根据动作名称提示观想,如白鹤亮翅,乌龙摆尾、凤凰展翅、青龙出水等,观想的高层次是似观非观,不观而观,观而不观。与意结合,则是似意非意,不意而意,无意真意。

五、精进与拳境:我师傅对我说,练到学会听劲即懂太极拳,不然就是瞎练,听不是用耳听,是用皮肤听,用眼睛听。起先我对此说茫然,似懂非懂。后来学习佛理,才知师傅高见,因而对师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佛理开示人们,六根对应六尘。“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一念都摄六根,六根可互用。所谓互用,以视听为例,视可用于听,听可用于视,以此类推。故太极高手一接触皮肤,即知其对方功力程度,太极妙手,眼睛一望,即知其功力大小。这个境界简直“他心通”了,神不神秘?不神秘!只要习拳者真正去掉执于我,执于贪心,破除烦恼障碍,神秘些的特殊功能自能显现或者接近显现。佛法倡导修行人以自化利他,精进勤修以大圣境为目的,习拳者应有警觉。在眼下太极拳习练者中“我执”太重,练拳传拳有的为沽名钓誉,有的为贪求钱财(正当合理收入例外),也有的为贪恋女色,还有的为报仇报怨,忘记了练拳的崇高目的,将太极祖师的谆谆告诫——练拳练德忘得一干二净。德是什么呢?是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些至理让每个习拳者不得不理证实证!吾做得差,学得也不好,也以此文章供自己反省!

猜你喜欢

佛学灵山佛法
灵山胜景
荔枝红了到灵山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灵山道中即景(外四首)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苦厄的修行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
对新造的灵山大佛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