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指纹档案的大众化应用

2014-07-07胡燕刘雨娇

档案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居民身份证考勤指纹

胡燕+刘雨娇

1.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仅丰富了档案种类,也使得档案的利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考勤不再使用打卡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指纹档案考勤——只需在指纹考勤仪上用手指轻轻一按即可记录考勤信息。于是笔者开始思考,如果指纹档案能够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被大众广泛应用,那么,指纹档案就有望成为公众利用率最高的档案种类,让档案真的“活起来”。

2.对指纹档案的理解

指纹档案是指纹与档案的有机结合,因此,对指纹档案的理解首先要从指纹入手。从生物学角度看,指纹是灵长类手指末端指腹上凹凸的皮肤形成的纹路,广义的指纹还包括脚纹、脚掌纹等,本文所探讨的“指纹档案”仅涉及手指纹。至今为止,科学家仍未发现世界上有指纹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指纹的最大特点就是其重复机会极微,这是因为指纹从形成到定型过程中不仅与基因有关,而且受众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卵双胞胎甚至克隆人,他们的指纹也未必相同。此外,指纹具有稳定性,正常的新陈代谢及手指受伤都不会引起指纹的变化,指纹在人去世后腐烂较慢,甚至能够据此判断死去几年的死者身份。正因为如此,指纹在身份认证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众所周知,身份认证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护,比较起传统的智能卡、密码口令、身份证以及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和声音识别等,指纹识别认证拥有可靠性高、可操作性强、价格适中等优势,被认为是现今生物识别认证中最为理想的一种。

并不是所有的指纹都能成为指纹档案。笔者认为,能够成为指纹档案的指纹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经过人类研究、利用的指纹。比如人们每天毫无目的的在物体上留下的指纹痕迹和公安部门采集到的犯罪现场留下的指纹痕迹,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没有指向特定、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没有研究、利用价值,只有后者才能称之为指纹档案;第二,确定性。内容清晰确定且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这是档案的基本属性,对于指纹而言,只有将采集到的清晰的指纹图像记录于纸质或指纹数据库,即存储起来,才能成为指纹档案,而那些没有经过采集、存储的指纹没有依附的物质载体,处于自在状态,也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指纹档案。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对境内全民全部采集指纹的国家为数不多,法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国政府要求公民申请身份证时必须留存指纹信息,英、美、日以搜集罪犯的指纹为主,美国还对移民和恐怖分子专门建立了指纹档案信息库。我国指纹的采集范围以往主要在违法犯罪人员中展开,近几年针对非前科公民的指纹采集也正在有序地进行中。

3.指纹档案的大众化应用

传统认识上的指纹档案只有在刑事科技领域中才能大显身手,但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指纹档案的应用已超出刑事科技领域,正在由“小众”走向大众:

一是指纹门禁系统的应用。即利用活体指纹识别技术和指纹档案来完成身份判断、确认及记录工作。这一过程由两个步骤完成,一是登记允许进入人员的指纹信息与相关个人信息,二是使用后台管理软件形成一套个人档案,指纹门禁系统正常工作时,只有在当事者指纹与库中的指纹档案对比正确的条件下方可进入。指纹门禁系统主要用于单位考勤,针对打卡考勤可能出现的携带不便、容易遗失、代人打卡等问题,这一系统具有更加便捷、合理、公平、可靠等优点,是人事管理活动的一大突破,特别适用于人员规模较大的单位。目前市场上的指纹考勤系统集活体指纹采集仪和指纹档案数据库为一体,而且附带专门的管理操作软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单位的欢迎。指纹档案在单位内部作为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员工的其他基本信息相关联,使人事部门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管理职员信息。

二是市民卡。这是由政府发放给市民,用于办理个人社会事务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具有身份识别和支付等功能的集成电路卡,主要应用于社会保障、卫生医疗、文化教育、民政优抚、人口计生、住房物业等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事业各领域以及公共交通、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费、园林旅游门票结算、商务消费银联交易、小额电子钱包支付等服务行业。笔者在“江苏公安”网站上曾查阅到“无锡发行国内首张带有指纹识别的市民卡”的新闻,这说明无锡市政府具有前瞻性,对时代潮流的把握比较敏锐。出于安全考虑,无锡市政府发放的市民卡没有标注身份证号码,如果出现遗失状况,可以马上通过电话进行挂失,不必担心个人信息的泄露。指纹档案安放在小小的芯片中能够发挥超强的身份识别作用,譬如在社会保障系统中,依靠指纹识别就可以杜绝冒领养老金等现象。内含指纹档案的市民卡既能让市民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又能保证市民的个人利益及社会利益免受损失。

三是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档案信息。2011年经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以下简称《居民身份证法》)第三条明确提出在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中要加入指纹信息,这一规定使“国家机关以及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可以通过机读快速、准确地进行同一性认定,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防范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以及伪造、变更居民身份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并在金融机构清理问题账户、落实存款实名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档案信息的国家主要有法国、德国、新加坡等,我国由于投入应用的时间较短,其实际发挥的作用尚待观察,但笔者认为,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档案信息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四是嵌入式ATM用户识别系统。这是在原有ATM系统的基础上加上指纹识别技术,将传统的密码验证和生物识别技术有机结合,这种技术能够远程控制指纹档案数据库来进行指纹对比,一旦机器识别出错误的指纹,系统会自动拨打用户及银行有关工作人员的电话,还能通过公安网络报警。嵌入式ATM用户识别系统能更好的识别用户身份,有效防止犯罪分子非法利用ATM终端盗取他人的信用卡和密码进而实施犯罪,使ATM机的运行更安全。

五是指纹付款。德国IT Werke公司研发的“指纹付款”软件,是一套只需“刷指纹”便可完成付款的软件,这种指纹付款软件及其业务已在德国西南部一些超市、酒吧甚至学校饭堂推广。德国某著名连锁超市表示现在约有25%的顾客愿意选择“刷指纹”付账。顾客若想开通“指纹付款”业务,只需让指定商家通过合法程序采集自己的指纹,然后留下银行账户信息和通讯地址,消费结账时,当顾客的指纹与商店的指纹档案信息库里的匹配成功,则会通过其银行账户进行扣款。不仅在德国,美国个别超市也陆续推出了“指纹付款”的服务,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我国上海的“立佰趣”公司也推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产品——“指付通”,并于2012年开始正式运营。“指付通”的工作原理与上文中提到的指纹付款软件相似,但其特别之处是“立佰趣”收集到的指纹档案是一组经过矢量加密、无法倒推出指纹图像的字符串,安全性更高。“立佰趣”在上海重点商区设立了指纹支付体验站,除了现场为用户注册、开通指纹支付服务外,还提供优惠券的下载以推广指纹支付业务。笔者认为,指纹付款在法律健全和市场有序的条件下,是一个既安全又便捷的付款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虽说这一方式还未成熟,但笔者认为这将是今后指纹档案大众化应用的“重头戏”。endprint

4.指纹档案大众化应用的思考

长期以来,档案与公众之间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传递关系,公众始终处于被动接受或对档案失语的地位,档案与公众之间缺乏信息回流,影响了社会公众参与档案事务的热情,档案工作也因缺乏观众而成为无人喝彩的“独角戏”,而指纹档案的大众化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档案与社会公众的联系面,使得档案服务受益人群面变宽,社会化程度加强,如果在不久的将来真的实现了上公交“刷指纹”,看病“刷指纹”,购物“刷指纹”等,那么档案的形象就会在公众的心目中发生巨大的改变,档案真的与公众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了一起,真正走入公众视野并进入大众生活,这无疑将给档案工作带来无限生机。当然,指纹档案的大众化应用并非想象的那样轻而易举,其中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思想层面。在中国古代,指纹大部分是在画押时才会留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指纹的应用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指纹的采集绝大部分是在违法犯罪人员中进行,对全民进行指纹采集会有观念上的障碍,尤其在较不发达地区更容易引起不解和反感。所以,大规模的指纹采集还需要相关部门本着为民服务的态度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二是技术层面。主要是指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问题,它直接决定指纹档案的可利用性。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已有1000多万人的前科指纹档案数据库,但非前科公民的指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将是一个不断地投入时间、技术和资金的问题,指纹档案数据库不健全,很多应用的开展将受到很大限制,另外,相关单位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条件保障指纹档案的安全,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三是法律层面。2011年《居民身份证法》提出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中应包括指纹信息后,曾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指纹在法律上属公民个人隐私,国家对全体公民采集指纹信息是否属于进一步占有公民权益?若被不正当利用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等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虽然《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草案)的第十九条明确指出,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泄露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就无需顾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法律文件后发现,我国大陆地区在指纹信息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这或许也间接导致了公民缺乏个人隐私保护现象的发生,如一些单位为了考勤采集员工的指纹时,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同意,并且推崇其便捷性,很少有人意识到指纹档案作为个人隐私的一部分遭到泄露后会有怎样的后果,更无人询问所在单位指纹考勤系统的安全指数和个人信息保密协议的相关问题。如果没有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指纹档案应用拓展面越宽,不正当地利用指纹档案的情况就会越多,带给公民的风险也就越大。所以,制定相关法律,是指纹档案大众化应用的关键。

综上所述,指纹档案的大众化应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并非一帆风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有政府的严格管理,安全性相对较高,可以先行试行,而“刷指纹”付款业务的责任者一般是企业,如果法律不健全,加之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到位,商家手里的指纹档案的安全性就难以保障。由于将指纹档案作为支付手段时对指纹档案管理各方面的要求都特别高,因此,建议采取小范围试行的方法,可以把学校、机关食堂等盈利不大的场所当作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扩大范围。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普通公众档案馆利用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居民身份证考勤指纹
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
三级甲等医院应用PDCA循环提升考勤管理的创新
浅议如何做好地铁公司考勤工作
身份证丢失或被盗将即时失效
异地办理居民身份证需要多长时间?
群众居民身份证丢失后如何到公安机关挂失申报?
建立居民身份证丢失招领制度有什么规定?
唯一的指纹
基于校园卡的学生考勤系统研究
可疑的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