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运用多维史观的战争史教学设想——以人教版《解放战争》一课为例

2014-07-05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史观内战

吴 湖

(靖江高级中学,江苏 靖江 214500)

综合运用多维史观的战争史教学设想
——以人教版《解放战争》一课为例

吴 湖

(靖江高级中学,江苏 靖江 214500)

高中战争史教学要综合初高中课标和教材设计重点和难点,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避免简单重复,力图从多维视角、多方法、全方位地分析历史。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战争,体会妥善处理政治关系和维护和平的智慧。

多维视角;战争史;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史,既有波澜壮阔、世界罕见的宏大战争场面,也有内外多种政治势力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纵横捭阖,加上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段,出人意料的变化态势,广泛深刻的影响使之并没有随着时光的远去而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随着时间的沉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日益全面、理性。其涉及的战争与和平问题、政党之间关系的处理和执政党的党风建设都是当前的重要时政问题。尤其是作为内战遗留问题的台湾问题至今未能解决,而台湾问题又是关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因而本文拟以人教版《解放战争》一课为例,谈谈高中战争史的教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历史是立体而复杂的。一段历史,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所以,要全面认识历史必须依据多元的视角。基于以上原因,本课的设计重点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克服单纯的重复、递进地体现高中的教学能力要求,从多维视角、多方法、全方位地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增强解决问题和理性批判能力,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并且,从现实价值出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战争,体会妥善处理政治关系和维护和平的智慧,充分认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执政为民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立意指导下,笔者设计了从军事视角看战争(过程篇)、从国际和政治视角看战争(原因篇)、基于不同立场和不同史观看战争(性质、影响篇)、从综合整体视角看战争(结果分析篇)和从现实视角看战争(反思借鉴篇)等几个教学环节。其中,重点是原因篇,难点是性质、影响篇。

一、按照文明史的思路,从军事战略战术智慧维度驾驭战争史过程教学

文明史强调从人类智慧的积累和体现的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手段上是极端的,伴随着杀戮、死亡等灾难,具有残酷性。因此,战争过程的教学更多地要从战略战术等智慧的角度入手,彰显战争史教学的正面价值,绝不能停留于对宏大战争场面的肤浅感知。本节课中的战争过程在初中历史教材里已经有了相对详细具体的介绍,高中教学突出战略战术智慧维度更符合高中课程提高能力要求的内在发展性。基于这样的设计意图,本课战争过程教学可以通过设置探究问题:战争是智慧和力量的较量,战争胜败的直接而关键的因素是战略和战术是否灵活务实。回顾初中所学,结合课件提供的战争不同阶段的几幅地图,从作战目标和主要战术等方面比较国共两党的军事战略。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战争不同阶段的军情出发,理解国共的军事战略和战术决策。然后总结以上不同阶段国共的战略战术,进而产生以下总体认知:国民党方面军事战略呆板教条、缺少自觉的整体规划,不能抓住战争的关键,且被动犹豫;共产党方面战略务实、灵活、主动,战略前瞻性、整体性强。所以,从军事战略战术的角度已经可以预想战争的结局。

二、抓住战争的本质,从国际和政治视角分析战争的起因

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和具体体现,战争和政治形影不离,互相作用。战争是政治斗争付诸暴力的产物,所以,要从本质上深刻地认识战争,必须揭开战争背后国内外的政治推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本块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环节逐步展开:

首先,通过展示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的相关场景,以及美苏两国通过《雅尔塔协定》在中国进行的势力范围的划分和彼此妥协,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比较好的和平机遇,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团结。之后,展示各主要政党演绎的一系列指向和平的政治插曲,如1945年的重庆谈判,1946年的政协会议和1949年的北平谈判等,再与1946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的场面进行对比,以此冲突设置探究问题:世界上最需要和平的民族在和平机遇很好的时代却与和平擦肩而过,让我们为之扼腕叹息。那么战争为什么没有能够避免呢?

其次,提供史料,相对客观全面地还原当时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和意图,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性分析其对中国战和的影响,从而破解战争迷局,避免教材式简单说教。

材料1:斯大林关于中国应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毛泽东应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承认维持国内和平的协议,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的来电,尽管毛泽东对此感到愤慨,但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来电似已明白告诫毛泽东,苏联不会为中共与美国开战,而如果中国战端一开,美国极有可能在中国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而结果必将是中共遭受毁灭性的失败。因此,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目前不会爆发是肯定的,我们没有外援,我们没有合法地位,没有机械化的军队,我们只能在得不到大城市的情况下进入和平阶段,即使我们得到北平天津,也不一定能保得住。这种看法显然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进行国共谈判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决定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此后较长时间内争取和平建国的基本政治方案。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材料2:l947年1月7日,马歇尔在其发表的离华声明中道出实情:国民党方面,其最有势力之反动集团,对于余促成真正联合政府之一切努力,几无不加以反对。他们意欲保持其自身在中国之封建统治,显无秉承政协决议之诚意。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

材料3:蒋介石后来说:抗战后,他的方针是:“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或者以和平谈判方式迫使中国共产党“放弃武装,改走合法的道路”,或者通过“放手动员作战”的办法来消灭中国共产党的武装,“这两条道路,任取其一,都足以解决中共问题”。

——蒋介石《苏俄在中国》

材料4:蒋介石在发动全面内战时曾颇为自得地说:“比较敌我的实力,无论在哪一方面,我们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军队的装备、作战的技术和经验,……重要的交通据点,大城市和工矿的资源,也完全控制在我们手中。”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材料5:美国战后从全球战略出发,希望出现“一个包括满洲在内的、联合的、对美国友好的中国”,因此,赞成国共谈判组成联合政府,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但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其单方面支持蒋介石政权的政策选择。……同时因美国独占日本,拒绝苏联参加对日本的管制和占领,苏联担心美国将来扶助日本再度威胁苏联远东。9月底美军……掩护国民党军向华北挺进,严重威胁苏联在东北的利益,苏联就决定支持中共夺取东北,利用中共武装阻挠美蒋势力占据东北,使东北成为既依托于苏联,又可以有效保护苏联的受中共控制的一道理想的防波堤。

——舒文《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迅速崩溃的原因分析》

整个过程以学生发表看法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最终形成如下认识:抗战促进了国民参政意识的增强。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因苏联的压力和对美国干预的顾及,在力量相对弱势的情况下,以和平参加联合政府为基本方案,但积极扩大势力。国民党出于维护本党和本阶层的既得利益坚持一党专制,反对民主。为维护专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以逼迫共产党交出武装为既定方针,企图政治诱骗,否则诉诸武力,发动内战。他们对自身的实力也过度自信,坚信凭借武力可以消灭中共。美、苏对抗以及美苏对中国政治的具体干预加剧了国共的对抗,促进了内战爆发。

最后,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再介绍国内外一些关于内战原因的不同说法以扩充学生的视野,丰富对内战原因的认识: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内战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和共产党都相互不信任对方,因为各自是追求不同目的的政党”;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无论那一方都不能克服自己对另一方的恐惧和怀疑,马歇尔的调解失败了;康拉德·希诺考尔的《中国文明史》分析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两党之间历史上的旧仇宿怨、双方观点认识上的分歧以及各自对自己的视野的自信”;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认为毛泽东“定要与蒋一较高下”,毛泽东说,“蒋先生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我不信邪,偏要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

对战争原因的分析,目的不是为了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这不符合我们学习历史的主旨,我们着眼更多的是反思各个政治主体的行为与和平的相关性,为我们今天理性慎重处理政治关系、维护和平安定局面提供借鉴,并进而增强对战争的警惕意识和维护和平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纵览多元化的战争评判,基于不同立场和史观分析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立场的不同往往会导致对历史认识的迥异。这场战争,不同的主体基于不同的立场选择了不同史观来认识和诠释它。目前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观点一,大陆史学界长期以来坚持革命史学观点流行着由自卫战争转变为人民解放战争之说,或干脆称之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观点二,台湾学者和外国学者,早就普遍地用“内战”一词来阐述这一段历史。近些年来也有大陆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的性质。观点三,美国政府的外交决策层认为国共的这场战争改变了美苏在亚洲的力量均势。

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理解以上几种观点,以增强多角度认识历史问题、理解多元观点的能力。观点一是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上从革命史观的角度来认识这场战争,认为它的性质是“解放战争”,是广大人民推翻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中国独立自主的革命战争,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个角度正是人教版教材的主要观点,所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比较容易地理解。观点二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从民族史观的角度来认识战争,认为它的性质是“内战”,战争的双方都是中国人,战争造成了中华民族巨大的伤亡,导致两岸同胞长期的分隔和民族的长期分裂,而且正严重阻碍着中国的统一。内战也恶化了民族发展的外部国际环境,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美国敌视遏制中国。内战还使中华民族错失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在西方经济恢复发展之时,中国却经济崩溃,中国与西方差距扩大。为了加强学生有关战争残酷性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播放《凤凰大视野——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中对黄维之女和胡琏之子的一段采访视频。观点三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从美国全球战略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的这场战争,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常说的全球史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此观点,可以引入一则材料:

雅尔塔协定事实上是“罗斯福以书面形式同意苏联在外蒙古、满洲和华北建立苏联的势力范围”。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实际上达成一种默契:外蒙和满洲是苏联的利益范围,而长城以南的其他中国地区在“门户开放”政策的含意下,为美国的利益区。这是一个实现美、英、苏互相承认的势力范围得到新的平衡的计划。

——入江昭《巨大的转变:美国与东亚》

通过这则史料的提示,学生自然可以认识到中国的这场战争改变了美苏势力范围分割的既定格局。

基于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强调兄弟阋于墙,国人遭殃,而外敌获利,这对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四、战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在综合整体视角下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毛泽东认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战争力量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总和。物质因素包括作战双方的军事装备、政治、经济等方面,精神因素则包括人心、战略、战术和士气等,这些都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历史课堂应该从综合整体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解读战争的结果。首先设置探究题,引导学生冷静对比国共两党,分析战争结局出现的原因:

空前强大的执政党——国民党及其军队为什么会出人意料地在三年时间里迅速败给了装备落后的解放军和共产党?

这个问题初中虽然已有涉及,但是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另外,这一问题的时代性很强,与当前加强执政党建设问题关联性很大,值得在高中的课堂上进一步深入讨论。学生讨论之后,对此问题可以用列表的方式,从军事、政治、经济、民心等角度进行对比总结,并且强调国民党失败的关键是迷信武力和强权,背离潮流,蔑视人心,实乃咎由自取。最后思考当前正在执政的共产党又该如何吸取国民党的教训以巩固自己的执政之基。

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现实视角进行战争史的反思和借鉴

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智慧的桥梁,本课从现实的价值取向出发选取了内战为什么没能避免、内战影响的多面性以及内战结果出现的原因等几个时代性比较强的重点,运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革命史观等主要的分析方法,对这段历史进行了一番考察,其目的是要从历史的学习中汲取今天应对现实问题所需要的智慧。这场战争留给世人的思考是无限的,这里仅从社会关系的处理和执政党的建设两个重点角度谈谈战争的启示。联系时政,提供《胡锦涛和连战握手》和《2013年习近平访西柏坡》两幅照片,启发学生联系本课学习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和认识。笔者觉得这些关键词值得关注:社会关系处理方面,民主、和平、团结合作、利益共享、善待生命、坚守、克制、宽容、妥协、理性成熟等;党风建设方面,包括执政为民、民生为本、廉洁高效等。

内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民族的创伤仍在医治,时间正在流逝,但历史的记忆和反思不能忽视,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只有理性地认识和思考战争,战争才能避免,盲目狂热地迷信战争和鼓吹战争是不负责任的。

李雪虹)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史观内战
论莫言《蛙》的暴力史观——兼及1950至60年代乡村叙事“历史”的重述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叙利亚内战大事件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解放战争战略考
美国内战的国际法实践及其启示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
马克思论美国内战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