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回归何处?

2014-07-03秋泥

辽河 2014年4期
关键词:麦草竹园旧物

秋泥

2014年是农历马年。马者,骏也,常用来形容才能出众之人,取溢美之意。2014年会继续在《辽河》给大家看小说,期许,在忙乱的日子里能与才俊佳作不断邂逅。

评论家肖涛在《小说评介》中提到五个回到,令人肃然起敬:

回到语言本身(韩东1980年代提出的口号)

回到事实本身(现象学方法)

回到小说本体(文本细读原则)

回到“我—你”对话型批评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巴赫金或马丁—布伯伦理)

回到个人性写作(祛除三个庞然大物——政治、历史和文化动物带来的伪善自我包装)

这个提法的关键词是:本身,本体,对话,个性。前提是回归,回到创作的源头,回到作者与文本关系的出发地,也即正视本源。贾平凹谈到小说写作的时候说:“人到了那里,事情就自然而然地发生”。文学源于生活,却不能照搬生活,捕捞“源发于实际生存的爱与痛”,是“文学最撼动人心的力量”(张炜语)。这需要我们摒弃浮躁,静下心来,下潜,用平静朴素的心态来体味生活。一寸阳光,一节麦草,一个眼神,一个转身,一件旧物等等,都蕴藏着我们的记忆、情感和生命体验。文学意味会从阳光里浮现,从麦草中发芽,从眼神里闪光,从转身处坠落,从旧物上生发……

那些细小的斑斓的皱褶来自生活现实,它能折射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里的人的精神层面。这是写作者应该格外关照、发现和表达的。

有作者说,“我的写作都是些很个人的东西,不知写出来有没有意义?”我认为有意义,因为个人的即社会的。我们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分子,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由我们这些平凡的质朴的个体组成。个体状态,也是时代风貌。

写作最终要回到何处?有两则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故事一,儿子是学美术的,他的老师是鲁迅美术学院知名教授,这位教授在心情好的时候领着儿子和同学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在教授的一幅得意之作前儿子惊呆了:这是一幅画着几个儿童的油画。儿子说,那人物画得极其笨拙,就像不会画画的小孩子画的。教授却得意地介绍说,这幅画曽获得过国家级的奖项。儿子又在系统地学习了几年之后,才看懂了那幅画作,儿子说:那是最淳朴的艺术表达;

故事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讲过一则故事,说某大户人家新建一座种满竹子的庭院,央求一位饱学之士题名。这位饱学之士回去冥思苦想了几个月,终于写好前来交差。主人一看,初为愕然,继则释然、欣然,因为他的庭院终于有了一个既贴切又不俗气的名字:“竹园”。种竹子的园子,就应该叫竹园。这也是最本色最淳朴的表达。

至此,写作要回到何处已有了答案——返璞归真。写作是由语言来完成的,世界上最有力量的语言莫过于朴实真实的语言,因为,它可以轻柔婉约地走入你的心灵。

猜你喜欢

麦草竹园旧物
曾跃进
旧物
漫步千竹园有感
旧物利用我最棒
恋旧
竹园
闪烁
麦草畏距离大宗除草剂还有多远
东竹园的竹子
马铃薯麦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