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颂

2014-07-03臧安民

辽河 2014年4期
关键词:黑土地玉米生长

臧安民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在那青山绿水旁,门前两棵大白杨,齐整整的篱笆院,一间小草房呀……

每当我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心里总会有一种疑问,怎么会是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呢?儿时的记忆中, 应该是满山遍野的大苞米才对呀!还有那大豆、高粱、谷子、小豆、糜子等等。乡间的小路上,两旁是清一色的高大的玉米,在这大片大片的青纱帐里穿行,幽深而静谧,给人一种置身当年地道战的感觉。 这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郭小川那首著名的现代诗——《青纱帐,甘蔗林》里的那富有激情的诗句……

记忆中的玉米,从春种夏锄到秋收冬藏,都给人数不清的乐趣。作为东北农作物的保留品种——玉米,一直是家乡人的骄傲。无论从春种到秋收,都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春天迈着姗姗的脚步,款款地如约而来。春风悄悄地轻轻地吹着,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那肥沃的黑土地,就变得黑油油的了。那时,即使没有那么多的农药化肥,乡下的土地也照样会肥得流油哩。看着田野里的野菜,削了尖似的往外钻。孩子们就屁颠屁颠地跟在大人的后面,拿着没有尖的小刀头,到地里去挖各种各样的野菜。有嫩绿的婆婆丁(就是蒲公英),有叶子宽大的车轱辘菜(就是车前子);还有鲜绿的荠荠菜,荠菜分为两种,一种是水灵灵的叶片呈锯齿状,是我们喜欢的那种,它叶子很少,根却很大很深,吃起来有些许的甜味。另一种是毛荠菜,叶子虽然多些,可是有少许的毛,没有水荠菜味道好。那时的土地,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踩上去都能踩出一个深坑来。农民伯伯们起早贪黑地赶农时抢墒情,在一片又一片的土地先种上了玉米,然后才是大豆,高粱这些农作物。在这风和日丽的春天里,黑土地下的玉米种子可不想睡懒觉,它们在下面可着劲地折腾,就是为了早早地离开那个黑暗的世界,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有多好。大约一周左右,玉米的小芽就憋不住了,先是一棵两棵,再就是一片两片,然后是大面积蓬蓬勃勃地拱出地面。在辽阔的松辽平原上铺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远远望去,浅绿浅绿的一大片。当你离近了,去找时,才发现那小芽还很小很小,让你想起唐人韩愈笔下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几天的时间,那小苗就铺天盖地地遮蔽了黑黝黝的地面。再加上群山吐绿,远远望去,只有那几条狭窄的小路是黑色的或白色的,其余全是绿的;绿的鲜明,绿的耀眼,绿的有层次感。碧绿的是常青的松树,浅绿的是刚发出的玉米苗,嫩绿的是刚刚插下的稻苗。春天的玉米苗长得快极了,如果你细心去测量一下,就会发现,一天一夜能长一厘米多呢。

六月末七月初,是生长最快的时候,有经验的农民说,在夜晚能听到玉米苗“咔咔”拔节的声音。农民们再给玉米追上化肥,没用几天,那高大的青纱帐就长成了。高高的尖上长出雄蕊,扬起一片片花粉。同时,长在玉米腰间的雌蕊也逐渐长大,结成一个小小的玉米棒。玉米的花朵不鲜艳,招惹不来蜂蝶,只好请风儿来帮忙授粉,之后那五颜六色的须子,长在玉米穗子的顶端,那也是很鲜艳夺目的。

随着夏季的到来,玉米棒子也越长越大,越长越沉重,沉甸甸地挂在腰间,再加上叶子也正是疯狂生长提供养分的时期,玉米的根也越扎越深,像一只巨大的手,向深处扎进再扎进。而这时,正是暴风雨肆虐的时候,玉米也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

看吧,风来了,裹胁着雨,风借雨势,雨助风威,漫山遍野气势汹汹地呼啸而来。如果仅仅是一阵风,或者是一阵雨,那是不足为惧的。成片成片的玉米林,能够轻松地抵御一阵风一阵雨。因为玉米的根深深地扎进地里,就不怕暴风雨的侵犯。风狂雨骤的时候,玉米自然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玉米那宽大的叶子纠缠着扭在一起,联接成一个整体。风来了,玉米决定先避其锋芒,于是向后弯腰,弯腰,弯到不能弯的时候再弯一点,然后所有的玉米,身子向旁边一斜,就像人一样侧着身子,轻轻一闪,把风的冲击躲了过去。然后直起身子,刚刚喘一口气。又一阵风来了,玉米又巧妙地躲过了狂风吹袭。这时候,如果你站在高处,你就能直接看到那大片大片的玉米是怎样利用集体的力量和风魔王做斗争的。风过处,在玉米地里形成一道又一道风的旋涡,就好像是风儿被玉米包围了,历尽千辛万苦,才脱身而出,然后扬长而去。你也会感觉到玉米和风雨的斗争,也同样的惊心动魄惨烈无比。你也会同样佩服那普普通通的玉米,在困难面前,竟然也有这样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战斗决不会如此简单,暴风雨还没有肆虐够,是不会轻易撤军的。雨越来越大,玉米脚下的土地渐渐松软,松软,让硕大的玉米杆无法立足,就难免会摔倒。风来了,它们保持同样的战斗方式,弯腰,伏身,直起;再弯腰伏身直起……可脚下的土地经过暴雨的浸淫,越来越湿滑,越来越松散,终于,有一片玉米,弯腰之后,摔倒在泥泞里,再也没有直起来……

第二天,风停了,雨住了,勤劳的人们到田里查看玉米的倒伏情况,看着那大片大片倒下的玉米,发出了沉重的叹息。摇着头走了。没想到不到一天,倒下的玉米,又一个一个地努力把头仰起,再仰起。虽然玉米的下半部还倒在地上,可是腰间以上,却一直向上,尽量让玉米棒脱离地面,长在半空,哪怕只离地十厘米,十五厘米,一直努力地生长着,保持着这样的姿态,直到秋收。因为玉米知道,棒子倒在地上,即使结了籽粒,也一定会朽烂发霉,只有离开地面,才能结出丰收的果实。

家乡,作为全国玉米的主产区,一半是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黑土地资源优势,这里的土地丰腴肥沃。世界闻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就包括这里。一半是因为玉米顽强的生长特性,玉米,虽然不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原始居民,可是却非常喜欢这里的生长环境,就在这里落地生根。玉米是不挑剔生长环境的,在这片黑土地上,无论是在高高的山顶,还是在低洼的平地,无论是在贫瘠的山腰,还是荒凉的草垫子里,都能顽强地生长起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玉米的作用,早已从原来的主餐食物,转变到多种产品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上来。目前,只有极少数的优质玉米用作人们餐桌上的食物,绝大多数都用在了养殖业和深加工上,玉米制成的新产品不但应用到工业方面,而且更在多种领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对于玉米的热爱,是源于小时候,它是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食物,我是吃玉米糊糊长大的。是玉米伴我成长,从小到大,滋养了我的身体,让我健康地成长,教会我做个朴实的人,做个本分的人。到如今,吃多了大米白面,还是喜欢吃那玉米面的窝窝头和玉米面糊糊。

热爱玉米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像极了我家乡的农民,我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尤其象征了东北的农民。东北地区的农民,一样的朴实无华,一样的来自四面八方,一样的扎根在这肥沃的黑土地上,一样的热爱家乡,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样的深爱着我们的祖国。他们和玉米一样,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涝,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不管是人祸还是天灾,他们都能笑着面对。他们勤劳质朴本分善良,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他们勇敢坚强团结互助。他们建设家乡富强家乡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农忙里,他们固守家园,辛勤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辛勤劳作,不让每一寸土地荒芜。农闲时,他们走出家门,走进城市,走向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每座城市,都有他们匆匆的脚步。每一座城市的进步,都有他们辛勤的汗水。三百六十行里,每个行业都有他们高大的身影。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些人是真正的劳动群众,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他们生逢盛世,就像是玉米找到了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地。他们享受着国家给予的惠民利民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一不怕苦,二不怕脏,三不怕累,四不怕丑,勤劳永远是他们的本色,奋斗永远是他们的追求。勤俭节约是他们永远的传家之宝,艰苦奋斗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追求。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的美容师;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但他们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尊严,他们有一个闪光的名字 —— 农民工。伟大的祖国,有个中国梦。我想,实现中国梦,也有他们洒下的汗水。

我爱家乡生长着的玉米,更爱在这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辛勤劳动的纯朴农民!

猜你喜欢

黑土地玉米生长
收玉米啦!
我国首部东北黑土地白皮书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科技支撑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我的玉米送给你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
黑土地上稻花香
《生长在春天》
廉租户一跪,民生长叹息等5则